王一魁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要想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各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课堂。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这制约着课堂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策略的运用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教学;高效课堂
对于高中阶段的理科生而言,物理的学习至关重要,而此门学科的学习是无法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来取得良好成绩的,需要通过物理实验来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深刻的记忆。高效的物理课堂与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基于理念去开展教学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为他们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他们的整体物理水平。然而,当下的物理教学还是存在相关的问题,这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然而,却不会做题;学生不太愿意和教师进行课堂互动;一些教师因循守旧地进行教学,导致学习非常枯燥;对教师依赖过高等。对于许许多多的教学问题,本人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具体谈一下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创建出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物理的难度明显加大,此时教师就需要优化教学策略,创造出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教学当中,本人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效果来看,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了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在上课之前,本人与学生一起复习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再引入了这样的提问:倘若行星轨道是椭圆形,那么其受到的太阳引力还是与两者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吗?为了打造开放课堂,本人在网络上进行了提前搜索,然后在上课时进行了展示,从而用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来展示出了枯燥的知识点。实际上有许多的现代化技术都可以用于物理教学当中,如录像、VR等,如果合理加以运用,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注重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来看,许多物理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所以,物理教学要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当中发现各种物理现象,并运用学习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解释和解决。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下,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需要进行大量调整。新课标指出: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教学与生活进行结合,给学生创建出生活化的情境,基于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本人首先是通过引导来提升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为此进行了这样的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是多少吗?然后,本人让多名学生到讲台上开展了相应的实验,以一定高度放开黑板擦让学生去接。在此种环境下,学生非常感兴趣,非常直观地看到了自由落体运动,提升了新知识学习的效率。
三、有效的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自古以来,提问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将新旧知识非常自然的连接起来。此外,课堂练习也非常重要,基于课程内容来设计出合理的课堂练习,可很好的稳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例如,在进行圆周运动的教学时,如果直接抛出“离心运动”,那么学生会感到非常陌生,无法理解,此时本人采取了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你们家里的洗衣机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此时学生会积极地回答,而且必然会有学生提到离心运动。然后,本人比较详细地介绍洗衣机脱水工作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离心运动这一概念。同时,可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课堂练习,并让学生进行解答,然后本人基于作答情況来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辅导,格外注意了那些后进生,多花时间来帮助他们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的物理水平都得到提升。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物理成绩,其中的一个关键是学习习惯。常言道: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学习当中,当学生探寻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学习才会更加主动积极,了解和掌握深奥的物理知识。在日常教学当中,本人发现许多学生并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就多做一些,对于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就直接不做;比较顺利时就学习物理,遇到困难时就束之高阁。此种学习方式明显是错误的,高中物理的难度较大,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学习,由于物理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着很强的系统性与抽象性,单纯进行死记硬背是永远无法取得优良成绩的。所以,在教学中,本人会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让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在班上进行学习经验的分享,让大家在一起共同交流,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徐进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29):180.
[2]陈日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物理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225-226.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