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洁贞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模式渐渐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形态。因此,现代教师为了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实行这一课堂模式,选择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来帮助教师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身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因此,现代教师要结合自身所教科目,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来说,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义不容辞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小组合作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语文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6-0076-01
对于小学生来说,各项能力正处于萌芽阶段,是能够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的关键性阶段,而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科目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上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但是,就现在的教学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要的领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望也逐渐丧失,严重地阻礙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单向的交流变为双向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因此,现代教师要积极的将小组合作运用到教学中来,力求学生能够不断地发展。
1.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成员
在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成员是小组合作模式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个小组来说,成员是核心部分,一个优秀的小组必定有着科学的小组成员划分,这样才能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最大优势,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因此,在划分小组成员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情况,然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将小组划分为阶梯型的模式,组内的成员的语文能力要分布均衡,性格最好可以互补,以便起到带动学生学习的效果。另外,各个小组之间的综合语文能力要大致相同,方便让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以此来体现科学、合理、公平性的原则。
2.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内任务
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内任务是一个小组合作的核心,是小组合作模式进行的必要环节之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小组氛围,最大化地发挥出小组合作的最大价值。对于小组之间划分任务来说,如果任务划分得不合理,那么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抵制的心理,不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分配组内任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来分配适合成员的教学任务。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内容为例,在讲解《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组内语文基础能力差的学生掌握文章中生词的含义,了解文章大意,查找文章背景资料。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分析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线索,寻找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切入点。语文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分析文章内涵,找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然后让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相互交流讨论,以此来合作学习。
3.建立小组评价机制
小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之后的教学中。对此,建立小组评价机制的时候,要科学合理,最好一周为一周期,不仅需要教师给学生评价,还需要学生自评、互评,以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然后进行改正,以求保持最好的状态和精神融入到之后的教学中,以此来保障教学的有效进行。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内容为例,在进行第一组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评价,让学生能有一个更好的态度面对后一单元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合理科学地划分小组成员,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可以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内任务,这是中心;最后可以建立小组评价机制,这是保障。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提升语文修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力求促进学生不断地成长和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利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04.
[2] 郑秀文.浅析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36):27+16.
[3] 张志军.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