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而有道,提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2020-06-23 09:31王刚
文理导航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实效性小学体育

王刚

【摘要】小学大课间活动是小学体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明小学大课间活动模式开展的意义和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高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策略,以期能提高大课间活动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逐渐成为教育考虑的重点,小学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等发面有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在大课间的运用也变得极为重要。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资源,丰富小学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全面推动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释名析义,阐明小学大课间活动模式开展的意义

一直以来,学校的课间操都是以卫生保健调节为主,如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这样的运动负荷轻的内容,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正是源于学校课间广播体操。2006年,“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阳光体育”等运动理念首次在教育部提出,并快速在各中小学校得到推广,体育大课间活动被正式作为一门课程来抓,成为学校考核的一项内容,许多精彩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内亮登场。

小学大课间活动模式的开展,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难度较低,适合各个年级的学生参与,通过有趣的课间活动项目,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可为学生日后的生长发育、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集体性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着互相合作、竞技等多种形式,能明显的提高现阶段独生子女缺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活泼、欢快的活动氛围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斗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课间体育项目,劳逸结合,在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可促进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实现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的放矢,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征

(一)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课间活动的有力开展要有制度保证,这主要体现在活动开展的时间和要求全员参与两方面。首先,学校应对大课间活动的时间作出相应规定,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达到每天一小时,其他活动不得侵占。其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应得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与监督,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避免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组织管理松散、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的弊端。

(二)活动科学性

大课间活动一般在上午或中午的时间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也要考虑到不能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更要体现大课间活动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出发点。因此,大课间活动要体现趣味性,且强度不宜过大,应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体育项目,如武术操、秧歌舞、街舞、模拟攀岩、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操等,科学合理地开展大课间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受益综合性强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大课间活动应体现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营造活泼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尽情释放自我,通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拓展课间活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现积极向上和相互协作,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有效开展,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

(一)提高思想认识,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上至校长,下至教学、学生,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并重视这一活动,学校的课程作息时间表上应每天都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身影”,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从制度上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的“名片”,透过这张独特的“名片”,我们能看到一所学校的管理状况和学校德育教育的成效。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不会因为领导的更换、喜好而产生变化、取消,使大课间活动成为校风、学风、班风的有力体现。

(二)完善组织结构,实行班主任负责制、体育教师巡导负责制

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班之主———班主任的鼎力相助,和过去广播操时代一样,班主任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大课间活动,需要班主任积极配合体育老师,作为一个班级凝聚力的核心,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活动产生不想或不积极的消极心里,从思想上给予引导、激励,真正培养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宽严并济,对做得好、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树立学习的典型,对活动不认真,甚至存在违纪现象的学生则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并将大课间活动的考核纳入班级考核,以避免班主任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训练不到位的现象。

(三)形成学校特色,突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因地制宜

每所学校的体育器材、场地、学生人数不尽相同,作为户外活动的一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模式也无法完全“复制”,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应从实效出发从实际出发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设计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以年级为单位的活动项目,体育教师可遵循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形式,低年级可开展跳石子、呼拉圈、拍小篮球、投沙包、老鹰捉小鸡等活动;中年级可开展跳短绳、篮球运球、二人三足、武术操等活动;高年级可开展一分钟跳短绳、足球射门游戏、篮球抢球游戏、跳竹竿舞等活动。

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应有所创新,体育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参与训练的状态,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既要有实效,有特色,也要有新颖和艺术感,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保持学生参与练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四)实行考核激励,促进师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制订并实施考核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可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检查结果纳入学校考评机制,每天进行检查评比,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为有效持久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好保障。

具体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核应体现教师、班级和学生三个层面:1.考核教师。由学校值周老师、年级组具体考核教师的到位情况,考核结果直接与文明处室、优秀年级组、教师个人考核相挂钩。2.考核班級。班级专项考核内容应体现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内容,制订一定的量化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既能调动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学生评优考核。将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内容纳入学生评优考核机制,以及纳入校园十大“体育之星”“大课间之星”的评比中,并填入学生素质报告单。

总之,在阳光体育的大背景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阳光体育活动得以推进和拓展的“试验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繁荣,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兴趣,也能通过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为学生运动技能的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阳光体育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组织形式的稳定、创新,扎扎实实地推进大课间活动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健邦.小学体育大课间阶段性发展初探[J].体育师友,2019(4):45-46

[2]彭芳,刘勤.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0):54-55

[3]林颜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28-229

(张家港市江帆小学,江苏苏州215600)

猜你喜欢
实效性小学体育
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初中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探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