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飞
【摘要】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应用
新课标要求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能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设立生活情境、应用生活素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能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探索
生活是思维的来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融入教学过程,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与数学课堂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到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鉴于数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也会越来越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年级有100名小学生要组织加入少先队员仪式,佩戴红领巾,学校要购买一些红色布料做红领巾,假如你是学校的采购员,你要采购多少布料,需要做什么?这时有学生解下自己的红领巾开始测量三条边的长度,有的目测并估计红领巾的大小,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开始讨论,讨论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说: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小采购员,要利用我们手中的红领巾,看谁能总结出红领巾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多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小组探讨后发现,想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要知道红领巾底和高的长度,可以将红领巾中最长的一条边当作底,红领巾的最大角到底的垂线距离当作高,同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找到了红领巾面积计算公式,也就知道了如何采购红领巾布料,采购100名少先队员红领巾的光荣任务完成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尝试、不断创新的精神,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应用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数学课程本身是单调枯燥的,学生很容易感觉乏味,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很容易走神儿。对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将生活中的常识生动地展现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更深入地透过生活理解数学知识,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体育用品店中,篮球59.9元,足球68.8元,跳绳18.8元,乒乓球1.2元,羽毛球2.5元,如果你带100元钱去商店,只允许买两种体育用品,你决定买哪两种产品,一共消费多少钱?学生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都很感兴趣,纷纷想自己要买的东西,学生设立了不同的组合,篮球和乒乓球,足球和跳绳,篮球和羽毛球……分别计算了两种物品的价格。在学生们兴趣正浓时,教师又提出问题:买完这些物品收银员会找给你们多少钱?学生刚才应用的是小数加法,这次需要用到减法,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非常认真仔细。为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又提出了更高难度的问题:哪兩种商品组合找回的钱数最多?这就要求学生有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应用生活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了小数加减法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三、积累生活经验,培养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这种现象,一道题教师讲解了无数遍学生都不能理解,但是一旦和生活相结合,学生马上就能理解。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积累生活经验,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在教案中根据生活经验编写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方案,使其从中感悟数学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知识,根据生活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深刻,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提前收集长方体的盒子,学生们收集到的盒子有很多种,牙膏盒、牛奶盒、酸奶盒……面对各种各样的盒子,教师提出:先将这些盒子展开后放在桌上观察,这个长方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学生都积极地回答:“长方形、正方形”,“那你们摸一下展开的图形有什么感受呢?”学生摸完后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的,但是边有点棱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很快引出了长、宽、高和棱的概念。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数一下长方体由几个面构成?分别是什么形状?”“六个面,有的全都是长方形,有的有两个正方形”随着认识的逐渐深入,学生们总结出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常识,学生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长方体,通过应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帮助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
四、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不仅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让本身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一个个和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元旦晚会学校要我们布置教室,老师想在周围墙上挂满气球,教室长是10米,宽是5米,每一米挂5个气球,请你们帮老师算算需要买多少个气球?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深深吸引,纷纷开始计算,已经学过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很快得出教室的周长:5+10=15(米),15×2=30(米),有学生提出:怎么计算气球的数量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试着用乘法计算个这时有学生主动问老师:“黑板需要挂气球吗?需要挂多少个?”“窗户需要吗?”学生们开始主动测量黑板和窗户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帮助教师设计挂气球的方案,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很快算出了布置教室所需要的气球数量。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总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立足生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知识的神奇,提升应用实践的技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红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48
[2]王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试题与研究,2019(36):86
(江苏省海门市江心沙学校,江苏南通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