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53第一乐章的演奏研究

2020-06-23 09:37王潇婷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王潇婷

摘要: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53又被称为“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风格转变时期的一首作品。通过对《C大调奏鸣曲》的演奏研究,进一步提升对该作品的理解,巩固演奏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演奏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10-0067-02

一、作品概述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这三十二首奏鸣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的最高典范,后人将其称为“新约圣经”。《C大调奏鸣曲》(OP.53)是贝多芬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冯·华尔斯坦公爵的一部作品。华尔斯坦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贝多芬很多帮助。

《C大调奏鸣曲》(OP.53)因其第一乐章中的主题使人联想到黎明来临之前鸟雀鸣叫声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故被后人称作“黎明”。这部作品创作于1804年,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渐渐走出耳聋的打击,积极面对生活。与“黎明”同一时期创作的还有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两首作品都是明亮的大调。

(二)音乐简述

《C大调奏鸣曲》(OP.53)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辉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这一乐章像是贝多芬历经耳疾时,内心绝望又抱有一丝希望,十分挣扎的状态下完成的。

呈示部(1~90小节)的C大调主部主题(1~13小节)运用大量重复音,pp的力度,像是黎明前的黑暗,右手带有装饰音的旋律短暂急促,像黎明到来之前一闪而过的微光。连接部(13~34小节)改为十六分音符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带来了新的动机,23小节两手都采用16分音符短琶音,动力性十足,像是太阳升起之前的鸟叫虫鸣,预示万物即将苏醒。副部主题(35~42小节)转为E大调,采用和弦织体,旋律柔和宛如日出一般温暖。副部发展部(43~74小节)旋律流畅,三连音的加入进一步推动了音乐发展,暗示黑暗终将被光明战胜,表现出贝多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结束部(74~82小节)没有出现新的材料,旋律与伴奏来自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音乐明亮、积极向上。连接部(82~90小节)是一个短小的乐句,音量由强渐弱,乐曲在这里稍作停歇,为进入展开部作出准备。

展开部(90~157小节)由F大调进入展开部第一部分(90~112小节),在主部主题基础上将旋律在不同音区进行轮换,用两种音区的音色对比来展现黎明前后自然景象的不同,十分巧妙。展开部第二阶段(112~142小节)转f小调采用了副部三连音材料,运用了平行关系大小调和同主音大小调将音乐推入高潮,后转为C大调。属准备部分(142~157小节),重复低音,力度由丰pp逐渐过度到ff,无新材料加入。

再现部(156~243小节)相比呈示部无太大变化,调性回归C大调。243小节开始进入乐曲尾声部分(243~302)。尾声依旧采用主部素材,音乐磅礴大气,一方面表现自然之力,另一方面展现出贝多芬在经历一系列痛苦挣扎后,依旧不气馁,积极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演奏技术难点

《C大调奏鸣曲》(OP.53)第一乐章演奏速度快,音乐线条流畅,音符密集,音区跨度较大,在演奏上具有一定难度。演奏作品时最常出现如下几个难点:

(一)两手快速跑动

乐曲23~30小节的新动机,出现了双手持续演奏十六分音符,此处像是黎明到来前的鸟啾声,演奏时音质要干净、清晰,不能拖泥带水。

一长串的密集音符跑动,对手指能力和身体配合是很大的考验。首先,保证音质清晰干净,每根手指指尖要有良好的站立能力,触键集中,下健速度快。其次,音和音之间要保持连贯,这就要求指和指之间要有良好的配合,掌关节起到良好的支撑和连接作用。快速跑动时,手指贴键弹奏不要高抬指,重心在每个手指间转移。在双手同时跑动时,4、5指由于先天机能不足很难和其他手指一样均匀弹奏,因此在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的联系4、5指的独立性和连奏的配合。可以采用断奏-落提-连奏的方式进行练习,速度由慢渐快。

(二)装饰音的演奏

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C大调奏鸣曲》(OP. 53)也不例外,本曲中包含单倚音和复倚音两种类型装饰音。乐曲1~22小节出现了6次单前倚音、4次复前倚音。单前倚音装饰的是一个四分音符,时值被计算在四分音符之内,前复倚音装饰的是八分音符,位于小节中间,时值被计算在第一拍附点四分音符之内,在演奏时要注意时值的准确性。

装饰音的加入增强了音乐旋律的动力性和戏剧性,前复倚音旋律相对平稳,前单倚音有强调的意思,动力性更足,在演奏时要有对比,前复倚音要处理的轻柔一些,前单倚音力度增强,突出被装饰的主音。

在演奏技术上,装饰音的演奏主要依靠手指的主动性,不需要身体额外的参与。前单倚音在弹奏时要重点关注被装饰的主音,装饰音要处理的短促、声音集中。前复倚音在演奏时则是要考虑前后音间的连续性,手指要均匀弹奏。

(三)力度层次的控制

《C大调奏鸣曲》(OP.53)力度层次丰富,跨度较大,符合贝多芬一贯的风格。乐曲出现许多“sf”“fp”“decresc”等力度标记,例如74小节处强后突弱的出现增强了乐曲戏剧冲突色彩,阻碍了乐曲发展。强后突弱对手指的控制能力有很高要求,手指的下键速度、身体的参与程度都要迅速作出调整。

力度的把握除了需要手指触键速度、下键深度的控制外,身体的参与也必不可少。这首作品长乐句中常会出现“decresc”,演奏这类乐句时,就需要调控身体参与的重量,这一乐句整体是“f”的力度,但为了增强音乐的流动性和促进音乐发展,需要在音乐力度上作出细微的变化。当演奏“f”时,可以将手臂的重量或是身体的重量传送至指尖,以此来达到想要的音量,出现“decresc”时适当减少身体的参与,手指的弹奏状态无需改变。

(四)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作品的紧张度戏剧性得到升华,在《C大调奏鸣曲》(OP.53)中力度层次广泛,力度层次经历pp—p—f—ff,中间夹杂fp、sf,对比如此鲜明的力度少不了踏板的支撑。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一个难点在于重音踏板和音后踏板的迅速切换,例如作品呈示部31~40小节,跳音乐句需要演奏的非常颗粒性,此时需要轻踩重音踏板,使这个乐句清晰干净。后一句是联奏的和弦,演奏这一句时既要突出上方声部的旋律线条,又要弹奏出和声的色彩性和层次感,因而这里要用音后踏板,两个乐句之间风格迅速转换,这是对演奏者技术的极大考验。在日常练习和演奏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集中,要时刻监控自己弹奏出的声音,提前做出预判,迅速转换踏板的使用方法,方能将作品演奏的更加完美。

除了重音踏板和音后踏板的转换外,踏板的深浅也要格外注意,乐曲中pp的乐句轻点踏板即可,甚至可以不踩。连贯的乐句需要勤换踏板,因此踏板踩一半,以便迅速换踏板。

三、演奏风格把握

演奏一首作品時,要先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风格、音乐语汇等进行充分研究,如此在演奏时才能准确把握音乐风格。

写作《C大调奏鸣曲》(OP.53)时,贝多芬已患有耳疾8年了,由于耳疾带来的折磨,贝多芬心中痛苦不堪。为了释放心中的郁闷,贝多芬时常到田野间散步,大自然成了他释放心中苦痛的唯一渠道。他在自然中寻求到了缓解痛苦的解药,这也成为他的重要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

《C大调奏鸣曲》(OP.53)之所以被后人称为“黎明”是因为这首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景象,第一乐章中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命力的画面。贝多芬曾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热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这首作品体现了他鲜明的自然观,是贝多芬对大自然崇拜的赞歌。第一乐章演奏展现出大自然间万物复苏的景象。

在演奏风格上,贝多芬与维也纳学派的典雅风格不同,他将钢琴键盘的适用范围极大化的扩大,作品具有强烈的色彩性和动力性,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交响性音响特点。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意和声的色彩变幻以及交响性。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勇思牟.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9年.

[4]程馨颖.贝多芬第21号钢琴奏鸣曲OP.53的演奏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5]吴玖忆.贝多芬奏鸣曲中装饰音的运用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米亚斯科夫斯基钢琴奏鸣曲的半音化思维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