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朝后期复古书风

2020-06-23 09:37谭延祯王立松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篆书复古

谭延祯 王立松

摘要:历代常有书法风格的复古,然北朝后期的篆隶书复古应算得上是一次有文字记载且范围较大的书风复古,也形成了独特的书法体式,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审美空间,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北朝后期   “复古”   篆书   隶书   摩崖刻经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25-02

在中国传统的书法中“习古”与复古有着一定的区别。统观整个书法史,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在“习古”,为了“取法乎上”,使得习书者有个特定的“标准”书艺更精,而复古可以看做是旧时代的某些书法元素在新时代重新兴起,又重新引领新风尚。北魏后期篆隶书的书风书体复古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中时间较早,范围较大的一次复古运动,此次复古运动也推动了后来的书法史的发展。文章浅谈一下中国书法史上较早的一次复古书风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北朝后期复古书风出现的背景

北魏时期,中国又一次经历了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北魏迁都洛阳,进一步深化了汉化,书法风格也形成了较为标准的“洛阳体”。之后由于政治动荡,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两代政权,“洛阳体”也随之衰败。在此之后,出现了大范围复古的情形,特别是北齐,篆书、隶书大量回归,书体风貌由斜画紧结的“洛阳体”转向了平画宽结的篆隶书,更有一些篆、隶、楷杂糅的碑刻墓志出现,形成了风靡一时的复古潮流。复古潮流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复杂而有密切的联系。这也为后世唐代、清代篆书、隶书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取法、研究对象。

(一)“洛阳体”的衰败

北魏后期,统治者将北魏的首都迁往洛阳,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各种方面的汉化风尚影响了当时北魏的各个方面。“当朝”书法风格也随着这种汉化风尚而发生了一些改变。最主要的是在楷书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著名的“洛阳体”。“洛阳体”主要存在于皇家石刻中,这些石刻的书丹者大都为当时全国顶尖的书写圣手,刻工也应为全国最优秀的刻工,石材也为最优良的石头,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笔画精细,制作优良,逐渐“洛阳体”发展至成熟。

随着时代发展,北魏政权逐渐衰落,新的朝代建立。在书风方面,北朝皇室家族随着政权的灭亡而衰败,皇家书刻者也随之消失,洛阳地区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民间的刻工写手们更不会逆风效仿前朝的一些潮流习惯,也开始抛弃“洛阳体”这一书风。这些也给后朝书风的转换提供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二)篆隶书的兴起

自公元4世纪以来,“草隶”这一书体盛行于南朝,大约至5世纪“草隶”开始影响北方书家。虽然“洛阳体”在北魏时期成熟并盛行,但在隶书方面并未断流,《魏书》中有记载的陇西李思穆、颍川庾道等皆擅隶书。篆书则多出现在墓志盖上,并且江式还在皇室的大力支持下对古文篆书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整理工作,可见当时对篆书的重视。

至此,我们发现篆书虽然在北魏的某些时期用的频率比较少,但并没有像隶书一样在北朝前期出现了短暂性的废弃而是一直兴盛不衰,但这一时期的篆书作品较少,特点也不突出。隶书在经历北魏时期的“沉睡期”,之后经历东魏的继承与变通,使隶书逐步走向了正轨,篆隶书也逐渐地由辅助地位走向了正体地位,尤其是隶书更是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了北齐时代的主要书体,北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楷隶、或隶、或篆的书体。

二、北朝后期书风复古的原因

朝代更迭,后朝对前朝的诸多方面有所吸收,也有所抛弃。在书风方面,北齐一改以前面目,楷书的地位一落千丈,尤其是在北齐统治者将石经迁至邺城之后,隶书更是被大范围的使用。在邺城周围的皇家贵族居住地更是出现大范围崇尚隸书之风,隶书在北齐时期又恢复了主流地位,重新开始了大范围的使用。此时隶书又为何会出现大范围使用呢?我们可以从政治和文化2个主要方面来探究其原因。

(一)政治原因

北齐、北周作为新兴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必然会效仿之前的一些统治方法,使自己更加稳定,这便是复古。新政权统治需求是复古书风流行的政治保障。北周文帝宇文泰曾言:“昔尧、舜之为君,稷、契之为臣,用此道也,及后世衰微,此道废。”[1]也就是说宇文泰认为上古帝王借以“古代典制之法”来治理国家,那些新兴事物定会扰乱社会秩序,故而北周要实行“行周礼,建六官”的复古制度,这就直接影响了当时书坛。

对于古文字的整理和学习,当朝统治者也是极为重视。《北史·赵文深传》载文:“文帝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成一万于言,行于世。”[2]可见北周文帝宇文泰对于古文字体的重视,命赵文深、沈遐、黎季明刊定六体,著成书册,颁布于世,这使得沉睡了多年的古文字体又有了官方通行的标准,学习古文字体的人也就多了起来,这也是复古书风形成的一个原因。

(二)文化原因

北齐政权在迁都之时,便将东汉《熹平石经》和魏《三体石经》也迁往了邺城。将石经迁往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所谓的“文物”,这一举动是为了对石经上的古文字体的重视并将其推广至全国。汉魏的两部《石经》对于北方书家世代传承书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北齐将石经迁往邺城后将《石经》置于学馆,命人进行官方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并加以传授。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施行之后,加之《石经》地位与日俱增,原本已经被人们所忘掉的《石经》体又重新地流行了起来。这就又使得古文字体在全国都得到大范围的研究和学习,也就形成了以《石经》为蓝本的标准的“隶书体”。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都主张以《石经》矫正书体讹乱之风,具有针砭时风之意。如江式在《古今文字》中说到:“皇魏承百王之季,绍王运之緒,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3]颜之推与江式观点相近,他认为当时书风趋怪求新,变移字体,对于当时的“讹替滋生”之风深恶痛绝,他的主张就是为了抨击这种风气。颜之推与江式都是在文字学方面提倡学习先贤,革除了当时文字乱造之风气,这两位大家在复古书风方面无疑都带来了较大地贡献。

北方贵族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等对钟、卫之学的继承也是一大因素。由于贵族的家族正统对古法的吸收和传承都有其秩序,并且他们世代传承,家业甚大,新兴政权必定会拉拢他们。与此同时,这些大家族的文化也会向族外扩散,逐渐成为新的主流,这一新的主流在当时就是复古潮流。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北方贵族们的家学,才使得篆隶书的一些古文字体得以保存下来。

三、北朝后期复古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北朝后期不足百年,然而一些古文字体却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洛阳体”的衰落也给篆隶书的复兴提供了基础。北齐时期,统治者将《石经》迁往邺城,使得《石经》得以完整保存,之后传播到国内的各个角落。唐朝时期的篆隶书中兴与《石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唐玄宗李隆基颁布《字统》来规范隶书的写法,从其《泰山铭》与《石台孝经》来看,《石经》对其影响不小。

在崇尚考据之学的清朝也对北朝后期的一些书法作品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比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曾言:“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4]这也为清代的考据之风提供了较多的研究对象,也为清代篆隶书家提供了很多的取法资料。

北朝后期不仅出现了大范围的复古,还出现了南北书风的融合,西魏末期,王褒入关带来了一股南朝书风,使得北周书风有一部分在向南朝的妍美一路靠拢。随后北周灭北齐,隋灭北周,中国又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使得南北书风进一步融合,这对复古书风的出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①(唐)令狐德棻著、唐长孺点校:《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29页。

②(唐)李延寿著、陈忠安点校:《北史·赵文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51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江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3页。

④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第651页。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元军.与华人德先生商榷——北朝碑刻中的篆隶真书杂糅现象与道教有关吗?[J].中国书法,2000,(01).

[3]张彪.李宁墓志——北齐复古书风的意义[J].东方艺术,2016,(12).

[4]郑中华.东魏北齐碑志书法中隶化现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年.

猜你喜欢
篆书复古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我的篆书观
秋日的复古之约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复古小清新 我的慢生活
重返八十年代复古态度
复古“轻”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