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文
这个小城,我对它没有多少感情。尽管它是我家乡的小城,每次来回匆匆,我把它当作了他乡。我从外出求学到现在,离开这个地方已经差不多二十五年了。它在我的心中,并没有多好的印象,只是我回村的必经之路而已。
城里的涯话和白话,有别于别处的客家话和广州话,一落到这里,听着此起彼伏的话语,你就知道已回到廉江,要调整说话的频道了。那些说话方式似乎像吵架一样,其实除了地痞外,大多数是善良之辈,不过很有特色,如果在街上发生了车祸,双方都会拉上一队人马,村里或家族的,看谁人多,声势大。
离家时间很长,我甚至都不了解它,在别人的面前,我都不敢说是廉江人,廉江在哪里?其实在外面没有多少人知道廉江这个小城,大概知道廉江,只有廉江红橙。从小到大,我只知道廉江有着许多美食,白斩鸡、烧狗、狗羊汤等等,这里即使经济下行,这些食肆却人满为患。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收入不多,何来钱去吃?除此,我对它一无所知,一些街道名称也不清楚,政府办事机构知之甚少。我记得小时候进城看望大伯,起初以为进城是有城墙,有大门,谁知道那时候却只有几条大街,但就这几条大街,也让我这个乡下仔,暑假乐此不疲地进城,名曰看大伯,实是想热闹,沾一下城的气息。
我读小学、初中时,老师鼓励我们努力学习,说一定要跨过九洲江,最差的也要到廉江,好的走得更远,广州乃至全国。九洲江是廉江的母亲河,横在石岭与廉江之间,所以说跨过九洲江,才算真正走出去。我考取中专,跨过了九洲江,在廉江大伯家住了几晚,坐火车北上,那时我想我已跨过九洲江。以后廉江则不需再回,不需记挂,它和我没有多少关系了,再没有生活的交集,它只是我回家路途的经过地而已。廉江那时那么丑,几条大街,一个人民公园,像丑小鸭一样,我想每个远行的人,离开这个地方的人,每个在大城市生活惯了的人,见惯了繁华如灯般的美丽,都不会喜欢它。每次回来只是故乡吧。
命运兜兜转转,想不到,人到中年,我还是回到了廉江。不但身回廉江,而且一家大小也都回来了,还买了房,似乎就此安居乐业,在这过下半生了。但不安于现状的我,能在这里呆多久?我一直想找安身立命的地方,安定下来。安身,安抚我的灵魂是写作,而立命是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衣食无忧。但现实的状况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美好,而且还远远不及。廉江工资收入低,但消费奇高,居小城不易。
我回到这里,虽是家乡,但对它了解甚少。对它的街道,对它的人情世故,人的办事处理方式等等知之甚少,在精神上甚至我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也许在外面多年,真的是他乡是故乡,故乡是异乡了。虽然小城住着我家族里的亲戚,但我依然感到无比陌生,没有熟悉的朋友同学,只有亲人,而亲人只适合家族的来往,家族大事相亲相帮,而不是谈心,精神上的交流。我有些怀念,在肇庆午夜里和诗友喝茶聊天的日子。
我的工作不适合很晚睡。我对小城的夜生活一无所知,别人问我,夜里哪有好玩的地方,饮茶聊天的地方,我答不上,路况更不熟,他们都讪笑我没用。因为夜晚我不出来。我的工作是凌晨三点半上班,要早睡。在凌晨三点半,我骑着自行车上班,寂寥的大街,满天星光,我发现自己最孤独,一个梦尚未做完就要被闹钟惊醒,一个人奔波在劳碌的生活路上。但这还不足以支撑我的生活,两夫妻齐齐上班,还贷,孩子们的伙食,分摊父母的医药费等开支,让我们窘迫不已。天掉下一根稻草都会压死我,而年迈多病的父母就可能是那根稻草。
不能安身立命,只有拼命,幸好早班工作时间短,还可以兼职。我骑着自行车,戴着草帽在小城大街小巷里兼程,给别人的电脑做维修维护。我骨子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人,但是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认为我的工作和街上贩夫走卒无异。凌晨三点半的工作是在猪肉屠场批发点上班,而我的一首诗《凌晨四点的大雨》就是我心情的独白——
大雨落在两个屠户之间
他俩的脸庞流淌着红色的油脂
黑夜被闪电砍开,又合拢
而我的天空从凌晨三点等待黎明
身上触摸的雨水越來越多
手上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没有人看到我内心翻滚的江河
或许隐藏更坚韧的石头
我盖完那些猪们正确的死亡签章
遇见他俩推车缓行
他俩在唠叨,却没被雨声淹没
“赶早,卖个好价钱”
“斯文人,你做不来”
在街上时常遇到用广播喊着“哑巴凉茶”的摊贩,我想,我和他无异,一杯凉茶入口,去湿热,但苦说不出,而甘只有自己知道,只有用嘴去尝,才能知道其中对自己,对生活有没有好处。
我有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回来,是为了离家近些,照顾父母多点,还是考虑儿子就学方便些。或许命中注定,我要陪父亲走完他人生最后一程,送他上山。我一回来,他不断地生病,离远去的日子没有多远了,但是他的病却让我陷入一个个困境——经济与时间。回到这里,我沦为这个小城最底层的人,小城虽然渐渐变美丽,但与我无关,虽然它是我的家乡,我仍是一个异乡人,行走在故乡的异乡人,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
我不知道我能在这儿呆多久,或许从此在这忍辱负重,送老人归山,抚养儿子成长,终老一生;或许不安分的心让我再次跨起脚步,流在他乡。或许我最好的宿命就是在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