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观国内研究综述

2020-06-22 11:27黄雪婷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2期
关键词:国内研究综述

【摘 要】近年来,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理论、中国化、教育、价值以及马克思的幸福观等,本文主要对马克思幸福观国内研究现状以及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过程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进一步简化我们对马克思幸福观的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幸福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解读,找准新时代幸福的本质,认清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打造充满幸福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国内;研究综述

追求幸福,是人类历史的、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对生活终极目的的向往和追求。马克思幸福观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关注的是人民的苦难,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幸福,内容上更为科学,更能集中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态度的一种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更是一种多维度的、科学的幸福观。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具体内容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础

人是幸福的主体,“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人是能够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的人,幸福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是以现实世界为存在的基础,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之中,环境的好坏可以间接影响人们幸福感的获得。因此,必须把人置于现实的环境之中来考虑,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幸福。不同的个体对幸福的体会不同,只要获得自己眼中的幸福那便是幸福的。

(二)劳动是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源泉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2]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劳动,劳动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生活和获取幸福的基础,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所需要的东西,激发创造力和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物质生活资料是实现幸福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幸福的实现与享受又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创造出各种新鲜事物,造福于人类,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度索取各种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损害了后代人的幸福,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个人的幸福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实践和满足。因此,劳动是幸福实现的途径,也是幸福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幸福观的终极归宿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含义,也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使自己在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才有可能获得幸福。人能够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进行,需要全体社會成员的共同努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下层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状况,实现幸福。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削压迫,自己通过辛勤劳动所产生的劳动成果并不属于自己,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对劳动者而言,机器化大生产带给劳动者的只有不幸,所以,只有在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才有可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从中获取幸福。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幸福观在内容上的研究主要是在于:一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的探讨;二是对马克思幸福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具体应用的研究等等。马克思少有系统论述及形成他的幸福观或幸福理论,有关的幸福观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一系列原著中,马克思的幸福观幸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准确的把握住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精确的找出我国人民幸福所面临的挑战,实现人生幸福是未来研究的重难点。

(1)马克思幸福观的概念。马克思没有系统论述过幸福观,但在他的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时刻都在关注人类幸福问题。孙英认为马克思在论述解决人类生存第一需要的基本活动一物质生产活动时,隐含着对幸福概念的源头,即需要和欲望的认识[4]。于晓权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的幸福表达了幸福是一种具有自成目的性、无限意义性、创造性和给予性的生活效果,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指向的终极目标[5]。高兆明认为马克思幸福观的现实内容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6]。尽管学者们对幸福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他们大多是从人的需要、实践活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出发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对实现幸福的途径的探讨。在分析影响幸福因素的基础上,學者们对实现幸福途径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学者们总体上都认为实践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幸福。如皮家胜认为人获得幸福感受的正当手段和途径只能是劳动实践活动[7]。林剑认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幸福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只能是人的实践[8]。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史,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的幸福就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或则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外部环境而取得。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从最初的思想渊源入手,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并领悟其幸福思想。从马克思散见于其著作当中的幸福思想为线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关系出发,深入到其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寻找创造幸福思想的动机,体味不同时段马克思对幸福观的理解,并最终形成马克思幸福观的过程,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领悟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精髓。

(一)马克思从小树立的信仰

从马克思的青少年时期入手,深入挖掘其幸福思想的根源。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造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此時,马克思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奋斗的理想,在此理想的驱动下矢志不渝的追求人类解放事业。马克思在对幸福的追求、择业的动力影响和神性的崇拜中确立了自己奋斗目标和信念,此时的马克思幸福思想,忽视了职业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而且马克思的这种认识表明他没有摆脱宗教依赖的认识,只能归结于幸福观的一种萌芽状态。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丰富,马克思扬弃了上帝、宗教是实现幸福的依赖力量的认识,这样促使马克思幸福观不断的成熟。为了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不断探索人类幸福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著作中,马克思通过批判不但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思想,而且阐述了其幸福观的最初形态。

首先,废除宗教虚拟幸福,追求现实幸福。宗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异化是宗教产生的原因,异化的结果使人与人的本质相分离,人的存在成为了失去自身本质的存在,在这种失去自身本质的存在中人也必然失去了真实的幸福,因此人必然到虚幻的宗教中寻找幸福[10]。

其次,从人本主义角度寻找幸福的现实基准点。在马克思寻找幸福的过程中,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已经考虑了现实社会的基准点,即从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幸福。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人本主义角度说:“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这表明,必须解决人本身的问题,才是根本方法。马克思树立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人类要想赢得幸福就必须使人类主体获得彻底性的解放。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深入现实社会的最底层,充分挖掘人作为改造社会主体的现实存在物这一因素,才能还原人本身。从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关系出发,人类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并把原有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与政治无关的社会力量,人类才具有实现解放和获得幸福的可能性。

(三)实践的积累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幸福观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通过对大量的社会现实的观察,马克思意识到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法的背后隐藏着的物质利益,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12]。这表明,马克思注意到要从物质关系角度研究人,研究人的生活。值得骄傲的是,马克思从这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为马克思幸福观摘取具体的桂冠,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第一,对人的本质的再认识,奠定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的本质理论的最初框架。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而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在批判和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基础上,形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再认识。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这是形成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前提,只有获得了解放,人类才能靠自身的本质力量追求幸福。

第二,消解幸福异化,追求解放,复归幸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中体现着对资产阶级劳动的异化导致幸福的异化。教科书通常认为,所谓“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因而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劳动始终是异化劳动,正是这种异化劳动,使劳动者陷入悲惨的生存境地。故只有扬弃异化劳动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幸福。

(四)马克思幸福观在斗争中得以完善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的状况日益恶化。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同各种势力作斗争。不但同各种政治势力作斗争,而且同各种思想流派作斗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完善起来的,也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马克思幸福观不断汲取思想斗争的精华,赢得了成熟。

首先,继承、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马克思从人是劳动实践的主体的角度出发,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能动作用,进一步强调人对现实世界的改造。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3]。这表明,人是现实世界的改造者,人的能动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从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辩证关系的协调发展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其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实现最高幸福境界的社会。“共产主义作为人类获得幸福的一种社会形式,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对自身本质、自身生命的全面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一种完全的、自觉的、‘具有全面深刻感觉的人的现实生成。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是人获得自身幸福的前提方式,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也就是人把自己的感性活动,把一切‘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这就意味着人全部占有了自己的整个生命,‘占有了自己的全部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而这也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幸福的真正内涵”[14]。如果说青年马克思通过选择一种职业追求人类幸福,那么此时的马克思正是从事着这一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担当起历史的使命,实现着全人类的幸福。这标志着马克思幸福观的成熟。

四、研究展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贫富分化、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问题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都把能够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尺度,幸福就等同于财富成为了人们的主流幸福观,这种幸福观为个人援取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少数发达国家掠夺世界资源提供了借口,也冲击了马克思幸福观在人们幸福观构建中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幸福观主导地位的缺失,很容易引导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陷入利益争夺的怪圈。在生活中,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总是有一定的利益冲突;社会上,重利轻义、贪污腐败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人们将金钱和权利视为幸福生活的替代品,追求物质,甚至是对物质的暴力掠夺都是为了实现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幸福生活的实现会受到物质生产条件的限制,但人们将其当做实现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并衍生出金钱幸福观、消费幸福观和价值幸福观,这些错误幸福观只会将人引向歧途。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以求加深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了解,接下来期望基于马克思幸福观的视角分析我国人民幸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下,对实现我国人民幸福、提升人民幸福水平作尝试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设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1995:7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9.

[4]孙英.《幸福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5]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6]高兆明.《幸福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7]皮家勝.论幸福是人生的终结目的[J]江汉论坛2003(8).

[8]林剑.幸福论七题-兼与罗敏同去商椎[J].哲学研究.2002(04).

[9]孙英.幸福的实现[J].学习与探索,2003,(3):30.

[10]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D].吉林大学,2008:7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2]孙英.幸福规律论[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61-64.

[13]江海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2-5.

[14]于晓权.马克思幸福理论的哲学意蕴[D].吉林大学,2008:69.

作者简介:

黄雪婷(1997.11.22),女,汉,中国重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国内研究综述
浅析国内会计准则和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及两地准则趋同建议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