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教学启示

2020-06-22 07:48廖树山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启示

【摘要】本文以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为例论述地理教学策略,提出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以综合法与比较法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以真实情境与实践活动的引入升华学科素养,通过潜移默化与有效渗透增强学科核心价值。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业考试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34-02

广西14个地市中,已有12个地市将地理学科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阶段招生考试(以下简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这对于广西的初中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近几年,各地市命题水平不断提高,已经逐渐摆脱知识立意的陈旧模式,通过提供一系列全新的试题情境,转变为能力立意与素养立意的考查,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理念。本文着重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结合当前初中学业水平命题的特点,为地理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必备知识教学的关键

必备知识,是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反映在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中,体现为“必备知识”的考查。必备知识在教学与备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为必备知识本身就是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点;另一方面,必备知识是形成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前提条件,是不可或缺的。2019年柳州卷以“地球仪视图”作为试题载体,考查大洲、大洋的名称与特定地点的经纬度。2019年贺州卷选取了学生生活体验较强的热量南北差异作为素材,考查温度带的分布与成因。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地理专业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学实践表明,这一阶段的地理学习会有一个难度较大的“学习门槛”。这是因为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初,常常将地理知识划分为一个个单一的知识点,使用“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因而很容易陷入海量的知識点中,难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学科名称中的“理”字,正是揭示了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规律,即只要掌握了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北半球中,一般越往北气温越低,这是由纬度因素决定的。根据这一规律,学生只要知道某地的纬度,大体上就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状况,从而无需对每一个点的状况进行专门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持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学生就能尽快跨过地理学习的“门槛”,建立起地理学习从难到易转折点的体系。

此外,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的地理事物与现象。由于受地域性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具备亲身体验所有地理表象的可能,大量的地理知识是间接知识,这也可能给学生学习地理知识造成一定困难。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的课标和课本,对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与乡土地理,按“总论—分区”的逻辑顺序展开。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围绕自然地理中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以及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等必备知识考查。通过有序的知识体系建构,学生就可以发现这些必备知识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性,进而使思维不再被知识表象所困扰。

二、综合法与比较法,是提升关键能力的手段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以及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中,这一要求体现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例如2019北部湾经济区卷中,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我国可采取的有效措施”试题中,就不单纯是对人口政策知识的考查,而是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与具体数据,让学生认真阅读与分析其中的信息,通过分析与鉴别,在四个貌似都有合理性的选项中,选出切实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项。再如,2019年梧州卷关于西江流域的题组,试题材料并非出自课本,而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身边地理事物。对于此题的解答,学生需通过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学习,形成分析一般水文特征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考场上读取试题图像中河流的位置与流向信息,通过阅读试题文字的关键数据,经过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进而对试题的要求进行准确的描述和阐释。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关键能力展示的过程。

在地理学习及思维建构阶段,联系性、综合性及与这些特性高度关联的综合思维,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核心。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与平时常考试的试题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试题的综合性大大提高。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浓缩在较小篇幅的试卷内,需尽可能实现对课标内容的全覆盖,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区分度设计,为此,命题者经常会选择跨教材章节的背景素材和考点。如以一张小比例尺寸的中国地图作为试题情境,综合考查中国地形、植被、人口、资源内容等,知识的跨度可能涉及中国地理教材的半册页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地理知识点的联系性与综合性。例如:河流的径流量,是由集水区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河流的流向,是由径流区域的地势决定的;河流的含沙量,受流域的植被状况影响极大。与此同时,河流提供的水源与交通条件,决定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河流下游的泥沙沉积,往往形成较大面积的平原,并最终形成经济发达地区。这些相关地理要素的联系,往往帮助学生建构起对综合思维的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关键思维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地理关键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认识到世界其他区域与自己亲身体验的本地区域存在差异,即确认地理要素“差异”的存在,是地理学习的起点。但初中生受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限制,常常对此感到比较困惑,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地理学习的入门阶段,要有意识地将世界其他区域的特点与学生所在区域进行比较,不断强化学生对差异性的感悟。在对区域地理教学时,比较法同样也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挑选不同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以及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等地理要素展开比较,再辅以时空的组合,启发学生思考其异同的地理成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真实情境与实践活动的引入,是学科素养升华的重要手段

学科素养主要体现为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面面俱到的“地理八股形式”,选择特定的区域与地理内涵,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认识地理世界的方法与手段,进而能够对真实的地理情境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并做出适当决策的能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思考,往往体现在它对人类社会面对核心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关注。以环境和发展问题作为试题的考点,综合性强、思维强度大,常常成为学科素养考查的最好载体。例如2019贵港卷就以全国14个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主战场为命题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个贫困地区的优势与不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因地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与战略。地理学认为,区域脱贫其实质是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命题者从重大的社会题材中,寻找到切合初中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联点,通过真实情境的呈现,考查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建立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自然离不开真实的情境。例如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是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不同的区域,因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出现不同的自然灾害,防治的前提,就是对区域的各种地理要素有充分的认知,并综合分析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此类复杂的地理问题,适当的教学案例无疑是一把钥匙。教师要以学生生活体验较强的本地自然灾害状况作为案例,通过对灾害形成的地质、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分解与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入探究问题,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科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将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数据、时事与热点等作为教学素材,也常常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地理实践活动也是提升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初中地理的实践性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观测、地理参观、地理旅游、地理演讲、地理竞赛、地理辩论、地理游戏、地图绘制、地理摄影、教具制作、方案设计以及论文撰写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机引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潜移默化与有效渗透,是增强学科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肩负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地理知识考查要求,包括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而对于地理学科,这种价值观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人地协调观”。对观念的考查,常常让人觉得难以通过纸笔考试来实现,正面考查人地协调观的试题,多数时候被认为只是“价值观念认知”的考查,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教授协调观的知识,而忽视其内涵。

事实上,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是显性的,具体表现在兩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学科学习过程的引领作用。例如,随着一定地理知识量的积累,学生能逐步体验到“因地制宜”这一重要的地理学科观念,即对于不同的区域,在国土整治与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采取适宜的措施。而这一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学习新的区域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从思维架构的角度,给予学生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考试过程中重要的内在影响。学生每应答一道题,事实上都是在进行一次价值判断,这一判断的过程中,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观念,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因此,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不容忽视的。培养正确的学科价值观,一方面需要改变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做法,将“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等观念有效融入学习内容中、渗透进课堂里,通过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分析,逐渐提高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切忌将价值观的学习简单化,口号式的学习只能给学生的简单知识,很难达到价值认同的高度,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引领让学生产生思考和沉淀,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廖树山(1971— ),广东梅州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教育评价与测量。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启示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