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健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泌尿外科,江苏 苏州 215000)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化生性或腺性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和尿痛等,可出现腰胀和腰酸等不适症状[1],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医者认为病因与膀胱的梗阻、结石、慢性炎性反应、膀胱外翻以及神经源性膀胱有关[2]。目前腺性膀胱炎的病变主要是膀胱颈和三角区,易出现下尿路梗阻,是一种潜在的癌前病变[3]。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存在分歧,丝裂霉素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方法报道较少。本研究详细分析了腺性膀胱炎患者经丝裂霉素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9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排尿费力34例,尿急、尿频、尿痛30例,阴部及下腹不适19例,无痛血尿9例;发病部位在膀胱颈部及膀胱三角区37例、膀胱三角区28例、输尿管口16例、散在分布11例;乳头状瘤型22例、绒毛型21例、团块型16例、滤泡型14例、红润型12例、炎症增厚型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59.7±6.3)岁;病程0.7~5.8年,平均病程(2.6±0.7)年;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8±5.9)岁;病程0.6~5.9年,平均病程(2.7±0.8)年。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指标均符合均符合急诊腺性膀胱炎相关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严重心血管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精神疾病者。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全麻起效后,采用美国CirconAcmi电切镜,取膀胱结石位,电凝功率设置为80 W,用铲状气化电极气化切除腺性膀胱炎病变,电切功率100~120 W,切除病变组织及周围2 cm的膀胱黏膜,切除深度至固有层。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气化术切开后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基于上述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给予膀胱药物灌注治疗:20 mg丝裂霉素溶于40 ml蒸馏水,混匀后用注射器注入患者膀胱,药物于膀胱内保留30 min后排出,1次/周,连续6周,之后1次/月,共6个月。
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进行比较。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疼痛、下腹部不适和排尿困难三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③临床疗效:无效:病情加重出现新的病灶或临床症状未改善;有效:生命体征正常,临床病症有所好转,膀胱颈大小正常,病理活检正常,偶尔出现血尿;显效:体温、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尿频、尿急、血尿和尿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膀胱黏膜复查正常,尿常规各项指标正常,病理活检报告正常。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率(%),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采用t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FN-γ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FN-γ水平比较(±s)
注:组内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TNF-α(ng/L) IL-6(pg/ml) IFN-γ(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78±6.13 20.66±3.55* 40.59±10.37 32.52±11.74* 76.28±20.03 68.38±16.75*观察组 26.02±6.08 14.34±3.23*# 40.72±9.83 21.69±7.55*# 76.08±19.78 46.39±11.24*#
治疗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
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腺性膀胱炎属于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增生性病变,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尿痛、尿频、尿急,少数出现下腹部坠胀[4]。因此,对于久治不愈,病情反复者应考虑该疾病。腺性膀胱炎病灶主要影响的是膀胱颈部、膀胱三角区以及双侧输尿管口周围组织,伴随水肿或发滤泡样病变,进而导致慢性炎症[5]。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6],病程、接触毒物的时间、排尿不畅以及伴膀胱结石等均可使腺性膀胱炎转变为膀胱癌。该病易反复、不易治愈,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积极、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并定期随访、体检。目前,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多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切割温度较低,对患者道括约肌的损伤较小,输尿管开口较小,不会对手术造成影响,同样不对诱发闭孔神经反射[7]。有研究结果发现[8],经尿道电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简单易操作和膀胱穿孔并发症少等特点。但也有研究显示,经尿道电切术不能有效控制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病情,总体有效率无明显提高,易复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加,由于腺性膀炎容易复发且有癌变的风险,因而临床治疗主张术后灌注抗肿瘤药物解决病症恶化的风险[9]。近几年,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报道逐渐增多。丝裂霉素是一种常见的抗肿瘤药,进入人体细胞后迅速分布与细胞核内,通过抑制DNA聚合酶进而阻碍核酸的合成;也可影响细胞周期变化,使肿瘤细胞分化周期阻滞在G2/M期,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10]。药物经膀胱灌注后迅速被膀胱粘膜吸收进入粘膜下层,有效治疗手术残留、分散的病灶,降低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丝裂霉素联合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高达93.5%,显著高于单纯经尿道电切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中TNF-α、IL-6和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的更显著,6个月后基本接近正常水平,说明丝裂霉素联合经尿道电切术能够显著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能有利于控制炎症和病情的复发,说明TNF-α、IL-6和IFN-γ水平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预后相关。
综上所述,丝裂霉素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腺性膀胱炎效果较好,可调节患自身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