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杨杰
(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广西 防城港 538021)
近年来,我国的艾滋病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真菌感染作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我院以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8例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的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对其感染的郡主进行检测,并研究得出对口腔真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口腔真菌感染治疗的有效方法,现报道如下。
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38例真菌感染爱滋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据省疾病控制中心免疫印迹法确诊,38例患者年龄在12岁~60岁之间,平均年龄(35.7±5.6),15例为男性患者,23例为女性患者[1]。
1.2.1 临床检查方法
对38例患者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以及胸部X光检查,并且还要对38例进行CT、MRI以及CD4+检查,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胞计数,部分患者还要进行骨髓穿刺以及淋巴结活检和脑脊液等医学检查。
1.2.2 菌株培养方法
对患者的口腔真菌进行菌株培养以及鉴定,首先用无菌拭子对患者的口腔双颊粘膜、患者的舌背区域以及患者的上腭粘膜进行反复的滚动和涂擦,以其分泌物制为标本,在30摄氏度的环境下于氯霉素萨布罗琼脂板上培养1~3天,若是3天后真菌菌落依旧没有明显的生长,就继续进行培养直到第7天,鉴定菌种的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20C-AUX系统对分纯以及増菌后的菌种进行鉴定[2]。
1.2.3 药敏试验方法
采用Neo-sensitab 纸片扩散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药敏试验。
1.2.4 治疗方法
38例患者均采用高效抗反录病毒治疗联合口腔局部治疗进行治疗,30%过氧化氢以棉签蘸取对口腔的病损表面进行擦拭,对患者口腔内部的食物残渣、非正常分泌物以及坏死物进行清理去除,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将口腔进行清洗,每天进行一次漱口后,再使用5%碳酸氢钠含漱一分钟,每天对口腔内的病损部位进行两次涂布。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比较结果采取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若P<0.05,说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38例真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中,38例均出现身体消瘦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100%;37例患者出现发热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97.37%;25例患者出现吞咽痛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65.79%;23例患者出现咳嗽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60.53%;21例患者出现咽部疼痛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55.26%;5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13.16%;4例患者出现胸闷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10.53%;4例患者出现头痛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10.53%;3例患者出现皮疹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7.89%;3例患者出现腹泻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7.89%;10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以及牙龈出现白斑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26.32%;13例患者出现口腔充血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34.21%;5例患者出现口腔糜烂的临床特征,分布率为13.16%。
38例口腔真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中,所检出的真菌总数量为38株,具体如表1。
表1 患者所感染的真菌以及构成比(n,%)
对所检出的真菌进行不同药物的耐压性测试,发现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以及组织胞浆菌属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极低,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也很低,除此之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性就相对较高,如表2。
表2 所检出的真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
38例患者采用对口腔涂布非胞嘧啶或者两性霉素B的方法,并且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两周后,19例痊愈,12例明显好转,7例改善效果不明显。
在艾滋病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并发口腔假丝酵母菌以及其他的真菌感染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艾滋病病毒扩散的过程中,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得人体的免疫功能大幅度的降低作用,从而使得真菌感染的机会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口腔假丝酵母菌属等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也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幅度的降低[3]。
CD4+T细胞数量减少,是艾滋病病人的主要特征,可见CD4+T细胞,是HIV病毒主要的工具目标。另外HIV病毒也会攻击CD8+T细胞、单核细胞等,均属于人体免疫细胞,直接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病毒复制后,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提升非特异性感染,为真菌增殖奠定良好基础。此时患者会伴有口腔溃疡等病症表现。在治疗过程中,抗病毒药物,会紊乱口腔菌群,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真菌感染,对此规范治疗尤为重要。高效抗反录病毒治疗联合口腔局部治疗,可限制抑制病毒复制,帮助混合恢复免疫功能[4]。
综上所述,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是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部分,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口腔真菌感染,应及时的进行检测,并且对口腔真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采取对口腔涂布非胞嘧啶或者两性霉素B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