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
十 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精神指导下,各省制定了各种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各类项目下村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践中发现,各类项目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某些项目的落地过程难以高效激活基层治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基层治理。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2019年5月为期两周的调研,以长三角地区某省平镇(化名)G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
项目建了,但离规划要求总有偏差
2012年,该省就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据此从省、市到县、乡分配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按照省500万元左右、市300万元左右的配套方式向基层输入项目资金。
其中平镇位于该省某县东南部,是全国文明村镇、省级生态镇。该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从2014年开始,投入资金6000万元,预计到2020年完成10个中心点建设。
建设成效如何呢?笔者以正在建的G村C点为例探讨。C点涉及三个村民组,常住人口200人左右。规划面积14.41公顷,项目预算530万元,实际投入资金超800万元。
以笔者现场调研所见,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从建设的内容到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从建设内容看,与规划要求有偏差。笔者调研时距离项目验收还有3个月,但村干部认为基本设施建设已完成,主要是350平方米的路面绿化和20个路灯的安装,提升了基础设施档次,但并没有达到规划设计的标准,如:绿化面积要求500平方米,却只准备搞350平方米;路灯要求40个,却只打算安装20个;污水虽然集中却没有处理,流向村民组前方的池塘等。
作为样板,另一个中心点比C点地理位置更优越,早在2015年年底就完工,设施建设得更好,但同样偏离了设计理念。村干部讲,该中心点的乡村大舞台使用次数有限,旅游公厕经常锁着,文化展示园开门次数也不多。按规划,该中心点将通过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项目完工后效果并没有那样明显。
村干部容易摊上事儿,需雇人打扫村民“门前雪”
一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本旨在改善基层环境、激活村庄治理。但在落地过程中,有的村干部虽有心做好,却感觉无奈;村民感知到政策好,但参与度不高,有人心生不满。
一些干部的无奈在于,一方面,项目下乡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G村共有6名干部,村干部60%的精力忙于上传下达各种文件表格等,联系群众的时间不够,而在项目实施中,随时需要一名干部去现场监督。
另一方面,遭遇形式主义。项目自上而下来后,规划、造价、监理、审计等,全部按程序走,并实施严格的审计。因此,村干部花了大量时间填表、迎接检查,结果就是深陷形式主义,“至于财政资金是否回应农民的需求,有的人看来不是最重要的。”近来,上述有情况有所好转。
同时,村上还摊上了許多事。有的项目验收检查后,后期的维护就留给村庄了。高要求与高标准,意味着维护成本高,如设施管理、水电费、卫生、除草等,后期都需要额外的投入。小型的投入村里还能勉强支撑,稍微大点,村里只能放任不管。
村民为何参与积极性不高?据了解,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点是政府定的。同时,他们认为反正是国家出钱,只要不涉及自己利益,就不关心。如果需要他们配合,就得有报酬。即便是本该农户处理的事,如各家各户屋前屋后的卫生,农户也无动于衷。村集体为迎接上级验收,不得不雇人去处理。
另一方面,村民认为村干部的一些行为是折腾。因此建设中需要村民配合时,他们就不是很乐意,如C点90%的家庭在上世纪90年代建了两层楼房,目前已有30至40户在外面买了商品房,只有少量家庭新建、翻建和改建平房。但按规划要求,有20户需粉刷外墙。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村里给每平方米15元的补贴,村民还是不愿意投资粉刷。可见,片面追求建设高标准设施,并不符合多数村民的期望与需求。
开了征求意见会,为何供需仍错位?
为何个别项目实施中没有激活乡村治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农村“空心化”现实与“中心村”规划设计之间存在矛盾。
平镇户籍人口3.2万人,常住人口不到1.5万人,外出务工人多,空心化严重,笔者在乡镇社区走动,人流稀少,很难碰到类似南方人头攒动的场景。白天,两条长街的店铺大多关门,开门的店铺顾客也寥寥无几;晚上,街上更是一片静谧。笔者白天在村民组走访时,看不到十个人,很难找到访谈对象。
按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中心村,但因为城镇化趋势,农民都去城市买房安家了,美丽乡村中很多高标准的现代化设施面临无人使用的困境。此外,即使留在村里的人,也很难集中。受访干部表示:“虽然宣传讲以点带面,实际上其他村民组无法在中心村聚集,在那里集中建房几乎不可能。”
其次,在一些时候,上级的高标准供给与村民迫切需求存在错位。
据乡镇干部讲:虽然对每个建设点,平镇和规划单位都召开意见征求会,但因其设计理念与思路是自上而下的造点逻辑,主要是政绩取向,没有着眼于解决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那么,相比起按政策新修的林间漫道、城市驿站、乡村书屋等,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呢?据村干部讲,需求包括:“主干道的加宽和户通路的修建;停车场修建,要容纳50辆车,因为过年过节时车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门口塘、围栏的修建、改建和河道清淤……”结果是,乡村书屋等新建项目建成后,只有上级领导参观时才会开放。村干部也认为,项目建设应该既实用,又符合乡村特色,如相比于柏油路面,拓宽路面更重要;乡村舞台要更生活化;景点或绿化可以结合池塘与蔬菜园,打造田园风光等。
让项目资源真正激活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问题也得思考。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改变造点的政绩逻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相结合,与城镇化的趋势相对应,使其更加契合基层社会实际。
其次,要改变机械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大包大揽的行政方式,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乡村真正需要什么,充分发挥村干部及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
再次,警惕村级治理中的机会主义,大力惩治各种权钱交易及腐败现象,强化村庄公共规则约束,让大量资源真正转化为基层的治理资源与治理能力,高效激活乡村治理。(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