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高速铁路的特征性事实及内涵分析入手,详细剖析了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互动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纵深拓展高速铁路网络,形成统一市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高速铁路全面自主创新;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互为补充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高速铁路;经济发展;互动关系
0 引言
高速鐵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过10年时间,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高铁营运总里程近3万km,标准动车组3 256组,在规模数量上位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与人们的出行息息相关,在推动人民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不断从方方面面推动经济发展。
从现有文献的角度来看,Kiyoshi Kobayashi(1997)首次通过计量模型对高速铁路运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度量,获得了积极的作用[1]。随后有学者考察了高铁开通对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认为高铁的开通通过知识溢出改变了经济空间布局(Albalate & Bel,2012;Perl,2015[2]),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也发挥了积极作用(Hirota,1984;Peter Hall,2011;Donaldson,2016[3]),从城建发展的角度来看,高铁的开通也会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Ribalaygua Batalla,2010[4];Petra Todorovich,2011[5];Ortega,2012[6])。此外,针对高速铁路与城市经济发展方面,也有学者进行了探索,认为高速铁路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勇政等,2017[7];郑林昌,2019[8])。在高速铁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有学者针对发展条件较好的京津冀地区(刘怡等,2018[9])和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南民族地区(韦功鼎等,2019[10])进行了考察。
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在高速铁路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在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如何,从哪些领域产生互动,都是当前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布局高速铁路和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高速铁路的特征性事实与内涵
高速铁路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承载力,其发展过程中具备以下特征性事实:
(1)规模效应。高速铁路是铁路运输的革命性变化,然而在世界上,高速铁路的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有限。很多发达国家在高速铁路方面具有国际顶尖的技术,但其高速铁路的覆盖范围仍然较小,这与国家规模、市场规模和人口规模均有较大的关联。规模化是保障大型基础设施得以普及建设的重要前提,对于高速铁路的普及,也同样需要规模化。前期的电气化改造、路桥隧道的建设、轨道的铺装等环节,都涉及极高的资金成本投入。只有具备足够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才能够有效抵消前期的高额投入,并在提升要素流动效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高效关联。铁路是陆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城市间的旅客、货物的快速运输,运输效率相较其他陆路交通工具而言更加安全、快捷和经济。高速铁路的出现和普及,一方面较好地巩固和提升了传统铁路运输的优势,另一方面形成了更为高效的空间关联网络。当铁路速度由传统转为高速的时候,对中国版图上的整个空间经济地理进行了重构,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不再以传统的空间地理距离来衡量,而是以高铁开通后的时间距离来衡量,这就大大缩短了高铁沿线站点城镇的时间距离,使高铁站点城镇间的关联变得更加的高效。
(3)产业发展。高铁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铁路的发展,更涉及整个国家产业体系的发展完善。高铁发展对于工业制造能力、建筑业建设水平以及现代化服务水平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于工业制造能力而言,高速铁路动能所需的电气化改造、铁轨的制造、精密车体和仪器设备的制造等均对传统工业制造能力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改造提升要求。站点的建设、路桥隧道的建设、轨道的铺装等环节均考验着建筑企业的建设水平。高速铁路的现代化、便捷化和商务化,对于传统的铁路服务提出了颠覆性的改革要求。在高速铁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产业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4)城建发展。在多数开通高铁的城市,高铁站往往都是新建而成的。新高铁站的建设除了满足现代化高铁运力承载和流转的需要外,还能够有效加快城市建设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新高铁站的建立,往往都与城市的中心城区有一段距离,这就使得旅客在搭乘高铁时,需要通过中心城区与高铁站之间的连接道路和相应的交通工具才得以抵达高铁站。随着人们乘坐高铁频次的不断提升,高铁站周边、沟通中心城区与高铁站间道路沿线的商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而商业繁荣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居住设施、商贸设施的建设,同时大量吸收周边地区的劳动力,推动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5)技术创新。高铁于我国而言,是一项内含世界先进技术的舶来品,我国高铁主要是通过合作引进发达国家的高铁技术加以建设。在核心技术方面,对于刚开始发展的我国高铁而言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铁技术不断提升突破,已经成为与德国、日本等国家水平相当的高铁技术强国。加之十余年来中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布局,也推动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于各种复杂地形地质条件的地区,均有相应的技术条件来保障高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了技术创新基础。
(6)扶贫拉动。高铁不仅经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城市,也经过风景秀美、气候舒适的小城镇,高铁引发的人群和物流的高速流动,缩小了城市与贫困地区间的距离。城市的人口、资金等要素资源开始向贫困地区流动,从高铁开通前仅靠政府的力量来扶贫,转变成为引入市场力量来扶贫,政府与市场力量的融合,将有效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扶贫脱贫进程。
(7)国家品牌。中国高铁经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国家品牌和国际形象的代言标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高铁的出现为中国经济奇迹的维持奠定了基础。中国高铁正成为一种“中国速度”的标志挺进世界市场,获得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中国高铁除了紧密联系国内各省区市形成统一市场外,更通过在海外的布局建设,推动“一帶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8)安全稳定。高速铁路除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之外,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铁路作为有效缩短时间距离的交通工具,对于国家军事力量的快速部署和机动反应,均能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对此具有稳定器的作用。
2 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
通过对高速铁路特征性事实的基本把握,对于进一步探究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机理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从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围绕高速铁路不同的方面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来推动整个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见下页图1)。
(1)规模效应与经济发展。规模效应是推动高铁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对于同一市场和交通便利化的需求越来越大,高铁成为连接不同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有力载体,并依托规模效应不断延展其覆盖面,推动市场整合、资源调配,最终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加速,会得到更大量的资本财富积累,这种积累除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外,还会进一步推动规模效应的提升,建设高速铁路将更为紧密地实现市场一体化,进一步强化规模效应。
(2)高效关联与经济发展。高铁发展的标志性作用就是实现了区域内部的高效关联,打破原有的空间地理范畴,塑造新的时间地理范畴,让资源配置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现代时效而非传统空间。资源在高铁高效关联的基础上进行更为便捷合理的配置,缓解要素扭曲的状况,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会进一步要求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除了遵循市场规律的集聚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而高效关联有利于拓展中心主区域资源的向外扩散半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进而提升次区域的关联效率。
(3)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高铁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通过高铁发展的带动,农产品种植加工、工业生产、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得到极大的推动。产业结构在新连接方式的带动下不断提质升级,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对高铁及其带动的产业发展提出更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就需要高铁及其带动的产业发展在结构上、质量上能够不断改革,有效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4)城建发展与经济发展。高铁带动的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由高铁站点带动的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建筑业、商贸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多层次全方位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开拓市场,推动高铁站点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有利于扩大原有市场,在更大范围内调配资源,而资源的有效配置会逐渐向交通通达的站点附近集聚,又进一步强化高铁站点及其周边城建发展的中心地位。
(5)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通过高铁带动的技术创新能够在其他多领域进行推广和应用,经过长里程和长时间运行的实践,在很多技术方面都有创新和提升的空间。经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通过实践碰到新问题而激发的技术创新,推动着中国高速铁路的整体技术跃迁,很多关键技术还具有在其他领域上的通用性,对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促进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而技术创新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高铁带动的技术创新由此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于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也能够反过来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依托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后,开始进入需要依托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时代,而技术创新往往又并非凭空产生,必须依托如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推进,提升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水平。
(6)扶贫拉动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一部分地区相对富裕,一部分地方相对贫困,而经过市场的放大效应后,这种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将变得日益明显。为了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扶贫成了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高铁的通车打破了传统的地理空间,很多较为贫困的地区也被高铁网络覆盖,打破了因山高水远交通不便而导致的扶贫阻碍,贫困的消除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发展潜力的激发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消除贫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有效消除贫困的时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在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多重保障下,通过项目扶贫、技术扶贫、思想扶贫的措施,推动扶贫工作的深入展开。
(7)国家品牌与经济发展。高铁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被李克强总理在全球市场进行推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品牌工程。安全、稳定、舒适的中国高铁在全球多个国家的落地建设,对于提升中国高铁的国家品牌形象和国际贸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发展支撑了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网络覆盖和品质提升,对于进一步提升高铁作为国家品牌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8)安全稳定与经济发展。安全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高铁建设运营除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之外,还能够有效维持国家的安全稳定,利用高铁的快捷和便利,可使整个国家各省区市通过高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高铁这项世界领先的民生工程,还能够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较强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推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从思想深处和现实生活着手维护安全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让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高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选择,不仅有效刺激了消费,而且让人们获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3 结语
3.1 结论
通过对高速铁路的特征性事实及内涵分析,以及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可以看出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是互动关联紧密的。这种紧密联系主要通过规模效应、高效关联、产业发展、城建发展、技术创新、扶贫拉动、国家品牌和安全稳定等八个方面来进行。
3.2 政策启示
从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来看,要进一步提升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1)进一步纵深拓展高速铁路网络,形成统一市场。高速铁路网络在我国已具备一定规模,80%以上的大城市被覆盖,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通过区域连接线和城际铁路衔接的高速交通网已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纵深拓展高速铁路网络,通过提高速度、增加站点的模式,将现有高铁网络密度提升,同时延伸建设涵盖剩余大城市的高铁线路。通过高速铁路网的纵深拓展,进一步增强区域间联系的紧密度,推动统一市场的形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高速铁路全面自主创新。虽然当前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也已经具有自主创新水平较高的“复兴号”动车组,但总体来看,我国在高速铁路方面的科技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组织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针对现有的网络基础和设备获得的相应反馈,对照当前高速铁路技术顶尖的国家标准,聚焦科技创新目标,加大科研力度,推动了高速铁路全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水平全面提升至世界顶尖水平。
(3)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互为补充。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维护都需要巨大的人、财、物投入,前期的建设投入和定价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起作用,而在后期运营、维护等过程中,则需要引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高速铁路的发展过程中,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充分运用好,才能保障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保持健康可持续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Kiyoshi K,Okurnura M.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 with High speed Railway System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39-56.
[2]Perl AD,Goetz AR.Corridors Hybrids and Networks: Three Glob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High Speed Rail [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5(42):134-144.
[3]Donaldson D,Hornbeck R.Railroads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A ‘Market Access Approach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6,131(2):799-858.
[4]Ribalaygua B Cecilia.HSR stations in Europe: New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R].HighSpeed Rail Strategies,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Congress,2010.
[5]Petra T,Schned D.HighSpeed Rail International Lessons for US [R].Lincoln Insititute of land Policy,2011.
[6]Ortega E,López E.Monzón A.Territorial Cohesion Impacts of HighSpeed Rail at Different Planning Levels [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2,24(4):130-141.
[7]劉勇政,李 岩.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7(11):18-33.
[8]郑林昌.我国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对已建高铁站点地级市的实证[J].社会科学家,2019(3):14-21.
[9]刘 怡,张宁川,周凌云.高铁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来自京津冀高铁通车的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3):60-71.
[10]韦功鼎,李雪梅.高铁网络对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19(3):88-95.
作者简介:罗庆龙(1973—),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铁路建设投资与运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