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淮洲跟随红军转战湘赣边界、激战大柏地、三战闽西、九攻吉安……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在毛泽东领导的游击战中一步步造就的,也是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来的。在短短几年时间,他已经以善于游擊战斗而著称于红军。
去年底,一部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上线后,引起广泛关注。该片选取了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素材,包括贺页朵的“宣誓书”、傅烈的“绝命书”、王尔琢的“托孤书”等。
“十一书”中,有“一书”与众不同。此“书”是一位烈士的临终遗言,只有两句话:“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
故事的主人公叫寻淮洲,曾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牺牲时年仅22岁。
红军最年轻军团长
寻淮洲,1912年8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莲溪乡黄狮塘村。
1932年初,时任红十一师炮兵连连长杨得志被调到红45师担任管理科长,第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师长寻淮洲。后来,正是寻淮洲不拘一格的使用,杨得志从管理科长直接被任命为团长。
1936年,杨得志调任红1师副师长,师长是陈赓。几仗下来,陈赓对寻淮洲的独具慧眼已经十分佩服。他拿杨得志开玩笑:“你文质彬彬的,看起来像一个教书先生,当年寻淮洲那小子从哪儿看出来你会打仗?”熟悉他们的彭雪枫则说:“打起仗来,寻淮洲是大鬼精,杨得志则是小鬼精,两个人都‘鬼得很呢!”
粟裕曾在寻淮洲领导下作战。他比寻淮洲年长5岁。粟裕回忆,寻淮洲是在革命战争锻炼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粟裕的评价是客观的。寻淮洲跟随红军转战湘赣边界、激战大柏地、三战闽西、九攻吉安……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在毛泽东领导的游击战中一步步造就的,也是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来的。龙冈战斗活捉张辉瓒,兴国高兴圩地区阻击敌主力19路军,以游击行动成功牵制敌人7个主力师,扫除赣南地主武装的“土围子”,攻占蛟洋、古田,在池江地区与国民党陈济棠部18个团展开激战,攻克泉上土堡,全歼敌19路军精锐、号称从未打过败仗的“铁军团”……短短几年时间过去,寻淮洲已经以善于游击战斗而著称于红军。
1933年10月,21岁的寻淮洲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红7军团军团长,成为当时红军序列中最年轻的军团长。此前一个月,蒋介石开始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转战闽浙赣皖
此时,博古、李德控制了中革军委的领导权。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中央苏区形势十分险恶。
1934年7月初,中央决定以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寻淮洲为军团长。
1934年7月6日,红7军团从瑞金誓师出征。6000多人的部队中,非战斗人员约2000人,武器极其缺乏。而他们的前方,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闽浙皖地区。特别是由于“左”倾领导者的控制,红7军团的领导权实际上由积极推行“左”倾错误政策的曾洪易(后叛变)掌握。
红7军团离开瑞金后,先后打下大田县,攻克樟湖板、水口,抵达福州西北近郊,并一度攻入福州市区。当红7军团奉命与新红10军会合时,他们已经在4个月内行程3200多里,转战了闽、浙、赣、皖四省的几十个县镇,一度震惊福州、杭州、衢州、芜湖和蒋介石的老巢南京。
在此期间,由于无法实现“促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等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的,当时“左”倾错误的领导者就指责这支部队没有完成任务,还把曾洪易个人动摇,同寻淮洲和广大指战员的战斗业绩混淆起来,给这支部队扣上“染上了机会主义”“执行了退却逃跑路线”等荒诞的“大帽子”。
最终,1934年11月,当红10军团组建时,红7军团改编为红10军团第19师,寻淮洲任师长。
因为摆脱了曾洪易的干扰,寻淮洲率领第19师机动作战,痛痛快快地打了几个漂亮仗。这其中包括在常山击退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领的两个团,在安徽分水县(今属浙江省桐庐县境)击溃蒋嫡系部队王耀武补充旅,攻克旌德县城,并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震慑南京。
此时,上级命令红19师立即回师,与军团部及红20、红21师会合,创建浙皖赣边新苏区。同时,为了统一领导红10军团与创造新苏区的行动,中央军区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和刘英5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以方志敏为主席,随红10军团行动,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刘英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血染谭家桥
红10军团编成后打的第一仗,就是谭家桥之战,对手是以王耀武为旅长的国民党补充第1旅。就在一个多月前,这个旅还是第19师的手下败将。
当时,敌人调集重兵分成多路对红10军团实施围追堵截,企图围歼我军。红10军团首长于是决心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争取歼灭该敌大部。
据粟裕回忆,12月14日上午9点多,敌补充第1旅进入设伏地区后,我军突然发起攻击。敌军顿时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担任前卫之敌第2团,在我军猛力冲击下呈现动摇,敌团长被我军打伤。开始时,战场形势是很好的。但我第19师除以1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未能将主力配置于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敌人调整部署后,集中力量进攻我战斗力较弱的第20、第21师,两师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第19师又增援不及,以致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乌泥关制高点也被敌人夺去了。寻淮洲亲自带队夺取制高点,一个猛攻,制高点是夺回来了,可是,他却负了重伤。
12月16日,当转移到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福官墩时,寻淮洲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战友含泪把他安葬在潘村蚂蚁山脚下。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第二天,王耀武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洲的遗体。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残忍割下寻淮洲的头颅去向上级邀功请赏。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最后将烈士遗骸暗中移葬于蚂蚁山的隐蔽处。
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途经茂林,亲自带领部队为寻淮洲扫墓。离开前的晚上,陈毅为寻淮洲起草碑文:……寻淮洲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实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1978 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常委粟裕第三次来到谭家桥。他默默坐在一处巨石上,久久不愿离开。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于北京。不久,遵照他的遗愿,部分骨灰安放于谭家桥。
200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和人民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寻淮洲位列其中。(《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