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星
摘 要: 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黄金期的到来,博物馆作为向大众传播历史、科学和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探求新的发展方式成为全新的时代课题。科学传播是博物馆面向广大公众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成为符合文旅融合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是园林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发展具有特殊性。既要遵循文博系统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既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又是国家4A级景区。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环境下,其提升博物馆科学传播创新力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对探求文旅融合视域下提升博物馆科学传播创新力的策略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关键词: 文旅融合;博物馆;科学传播;创新力
自1905年,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成立以来,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通过传播历史、科学和文化知识,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而努力。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提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命题。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承载地和科学传播地,是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具备较强的文化旅游功能,如何在文旅融合的视域下更好的提升博物馆科学传播能力,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增强群众文化生活幸福感提供有效渠道成为了当前重要时代课题。
1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博物馆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要求博物馆必须打破僵化的传播方式,提高科学传播的创新力。
1.1 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的必要性
(1)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业态性质需要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超越传统静态文化和旅游观,更多体现了旅游行为引发的文化体验、主体参与旅游体裁创造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互渗性特征。传统的静态参观和单一的社教活动等科学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服务需求,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手段,增强博物馆旅游参观与文化输出的融合度。
(2)线上观众群体的不断延伸需要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导致博物馆受众群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出了更加多样的要求,要让不同年龄层次及思维结构公众获得满意的服务。特别是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流运算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的迅猛发展,网民的规模不断增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因此各大博物馆都在寻求科学传播的新模式和新趋势。
(3)博物馆的文化旅游模式需要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现代化的博物馆旅游模式主要是依托博物馆实现文化的传播,集观光、文博活动及研究等各项功能为一体的全新文化旅游形式。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旅游模式,博物馆的特征在于直观性、真实性、知识密集且文化内涵较高。因此,与其它娱乐型旅游相比,博物馆易显枯燥和乏味,需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来提升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
1.2 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的主要方向
从2012年开始,每年开展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评选工作,推动我国博物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鼓励各博物馆在相关业务功能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实践创新。全国5000余家博物馆,每年仅有2-3个获奖名额,成为我国博物馆创新工作的风向标。其评选条件如下:一是在博物馆主要业务功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具有重大突破或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博物馆界得到一致认同,且具有全国性推广价值。二是在博物馆业务活动项目的策划理念、组织实施方法上有重要突破,并经实践验证为代表新理念、新技术或新方法,可为其他博物馆所借鉴和采纳。三是在博物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程度和质量上有创新举措,可对中国博物馆的外向型合作起到示范作用,在社会公众中产生重要影响。四是在博物馆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有新模式、新方法、新经验,并获得普遍认可。五是在以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质量为目的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做出创新性贡献,其产品或服务已取得独立知识产权和良好品牌效益。六是通过营造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取得优异的综合性社会效益。以上6条,除第1条是科研范畴、第5条是机制管理范畴以外,其它4条均属于科学传播范畴。占比66.7%。因此,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是博物馆推陈出新,适应新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从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旅融合的理念全面深化,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评选方向更加明确。以2019年为例,北京汽车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成功入选。
北京汽车博物馆的获奖理由是:一是理念创新——突破传统模式,践行核心价值;二是制度创新——引领行业,依标准治馆;三是实践创新——科教文旅融合,多元文化发展;四是传承创新——传播中国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五是文化创新——以车为媒,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不难看出,除第2条是制度创新外,其余均是科学传播领域的创新,占比80%。
天津博物馆的获奖理由是:一是开设“名师教室”,以“一对一”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重的文博人才;二是开创“以项目带人才”的策展机制,孵化系列优质原创展览;三是以创新思维主动与知名网络媒体、自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斩获多座创意推广大奖;四是以科技助力文物保护,完成国家文物局重点文保课题——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成为国内文博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五是突破场馆规模的限制,利用网络拓展公共教育的服务半径,携手教育部门推出线上“天博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直播开讲等。其中,只有第4条属于科研课题,其余均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创新,占比80%。
中国丝绸博物馆获奖理由:一是坚持学术引领,率先提出并致力打造研究型博物馆:在丝绸起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传统织染工艺复原、纺织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并服务于全国文博同行。二是提出“丝路之绸”概念,建設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连续策划丝绸之路系列大展,从基本陈列“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开始,每年推出一个临展:2015年“丝路之绸”、2016年的“锦绣世界”、2017年的“古道新知”、2018年的“神机妙算”、直到今年马上要推出的“丝路岁月”,同时牵头联合国内外同行,创建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2015),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和“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2017),持续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三是跨越物质与非物质,全链式保护传承丝绸纺织文化遗产:牵头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并于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组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倡导全链式保护传承丝绸文化遗产,包括对其进行全面的价值认知、实施保护修复项目、复原工艺和复制文物、整理提炼设计素材、一直做到文创设计和时尚融入。四是打造文旅融合IP,倡导美好生活方式:自2016年起创建“女红传习馆”和“丝路之夜”等一系列社会教育品牌,最近又联合全国相关博物馆倡建了“手艺传习博物工坊”,并坚持在3-11月的周五周六经常性夜间开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务。此外,还结合杭州旅游推出全球旗袍日(2017起)和国丝汉服节(2018起)等传统工艺和文化项目,以满足传统服饰爱好者的需求,打造文旅融合型的高等级景区。由此可见,只有第1条属于科学研究,其余3条均为科学传播创新,占比75%。
综上,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是博物馆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分析出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的主要方向是:必须要有先进的发展策划理念,必须要有组织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创新举措,必须要有以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质量为目的的文化创意,必须要能够营造特有的文化氛围。
2 文旅融合视域下提升博物馆科学传播创新力的策略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其发展具有特殊性。既要遵循文博系统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既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又是国家4A级景区。特别是在文旅融合发展环境下,其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对文旅融合视域下提升博物馆科学传播创新力的策略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2.1 基于资源优势的创新力
基于资源优势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打造环境资源式文旅融合。理念的创新是行动创新的先导。中国园林博物馆以“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为建馆理念,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立足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技法,注重与园林环境完美融合,在创新中不断弘扬和展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和灿烂的文化。因此,中国园林博物馆创新传播理念,构建“有生命的博物馆”传播体系。中国园林博物馆分别建有3座代表北方园林的室外展园和3座代表是南方园林的室内展园,其中植物200余种、水禽10余种、山石10余类,同时融合6个常设展厅和4个临时展厅,构成了“馆园融合”的独特格局。中国园林博物馆在科学传播中注重这种理念的灌输,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运用,传播产品注重整体概念的打造,把“有生命的博物馆”以多种形式呈现给观众。
2.2 基于传播方式的创新力
基于传播方式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打造虚拟漫游式文旅融合。观众是科学传播的导向,随着线上观众的需求不断增大,中国园林博物馆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新技术手段讲好“中国园林的故事”。全面塑造立体化“线上博物馆教育”模式。形成“园林线上课堂”、“云园林”两个不同方向的线上教育品牌。“园林线上课堂”主要以传播科普知识为重点,包括园林景观欣赏、园林历史文化讲授、传统文化弘扬、自然科普知识普及等,满足更多的园林爱好者、学生、志愿者等线上教育需求。“云园林”是虚拟展示产品,以3D虚拟漫游的主要形式,实景复制博物馆,进行展园、展馆场景建模,让线上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2.3 基于社教活动的创新力
基于社教活动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打造沉浸体验式文旅融合。未来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向将着力创新文旅融合产品体系,重点开发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研学知识游等。其中研学类文旅教育产品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旅居生活方式的打造也成为主流趋势。中国园林博物馆创新社教品牌,建成体验式“园居文旅融合研学”基地。挖掘中国园林文化内涵,运用园林季相变幻特点,形成“春季园林营建劳动”、“夏季园居生活体验”、“秋季农耕收割文化”、“冬季培育小小讲师”的四季研学品牌。建有秘密花园自然教育体验区、园林创艺工坊、创意植物实验室及园林文化大讲堂4处专属教学专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北京市民终身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中小学大课堂等。面向全国行业高校开设“入学第一课”,成立教学实践基地。2019年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354家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位列第20名。
2.4 基于服务模式的创新力
基于服务模式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打造延时开放式文旅融合。2019年12月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以7个方面26条举措推动北京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该文件使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出台文旅融合总揽性新政的省市。文件指出:在文旅产品体系方面,北京将紧扣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大主题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聚焦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夜间经济、“北京礼物”的升级换代,重塑北京文化旅游核心吸引力。以研学教育旅游为重点的文教旅融合,以核心商圈的地标文化内涵挖掘和文化服务消费引入为主的文商旅融合等新型业态将激发北京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活力。中国园林博物馆创新开放服务,打造“夜间延时开放”服务项目。一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打造了“首届清明诗会”、“端午戏曲展示”、“中秋民乐交流”3个夜间活动品牌。二是结合园林环境资源,配合夜景照明效果,打造“江南园林”、“岭南园林”沉浸式晚间园区赏景体验项目。三是结合特色展览,推出晚间文化交流和观展服务,打破开馆时间限制,全面提升观众文化参与度和感知度。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增长,文化已经日益成为支配旅游活动的精神支柱和重要引领。而旅游则是文化实现教化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弘扬和展示优秀文化的有利依托。文化和旅游有着严格的内在逻辑,文化是灵魂,旅游是形式。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程度越高,旅游产品就越精粹,旅游吸引力就越强。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传播地和旅游的承载地,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关键在于科学传播的方法是否适应文旅融合下的观众需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旅游资源的深度体验缺一不可,这种业态性质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科学传播方式,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加之线上观众的增加,以及博物馆的知识密集型教育模式,都呼唤要不断提升科学传播的创新力。通过对2018年强化文旅融合以来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的分析,明确了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的主要方向是:必须要有先进的发展策划理念,必须要有组织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创新举措,必须要有以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质量为目的的文化创意,必须要能够营造特有的文化氛围。同时,重点分析了中国园林博物馆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提升科学创新力的策略。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一座专题性质的行业博物馆,其发展跨度文博、文旅、园林3个行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中国园林博物馆这种基于资源优势的创新力、基于传播方式的创新力、基于社教活动的创新力、基于服务方式的创新力,都是对提升科学传播创新力的有益探索,但这种探索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的是一种启迪和尝试。相信在文旅融合视域下,在各大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产品将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博物馆成为文化感染力和旅游舒适度的融合阵地,成为人类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国家文物局文博教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
[2]陈明孝.文化旅游融合下博物馆创新思考[J].文物世界,2019,(2):71-75.
[3]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2):89-100.
[4]陳明孝.文化旅游融合下博物馆创新思考[J].文物世界,2019,(2):71-75.
[5]北京市文物局官网.http://www.scio.gov.c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