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自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已走过了17年的历程,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如今,精品课程不仅是学校专业特色的体现,也随着“互联网+教育”在线课堂勃兴得以迅速普及。笔者所在学校已有12门精品课程通过立项,10门通过验收,涵盖了学校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于2018年正式采用超星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
筆者通过对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后台数据分析和课堂观察,在精品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调查结果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后发现,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在为任课教师灵活搭建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适合中职学校在线教学的方法和流程。
一、基于精品课程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课程相比,精品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由线下学习向线上线下融合学习转变;二是由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形成转变;三是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转变;四是通过多向互动达到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五是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心态转变。
因此,基于精品课程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以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在整个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教学过程的完成,学生都会经历至少四次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过程。学生每进行一次自主学习,完成一次专项训练,参与一次应用型强化训练,就要进行多次反思。一般而言,每一次教学过程都是在项目引领下进行的,学习过程中的任务也有一定承接关系,有助于实现技能水平提升。在评价环节,除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评外,学生还需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学生能够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六步”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策略
教师要在课前分析学情、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础上,形成精品课程教学标准,并对教学内容按项目、任务进行细化,形成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体系结构,然后在学习平台上发布相关课程信息,同时通知学生注册、登录平台,了解课程学习要求及评价方式。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课前推送的资源可以包括微课、学习任务单、项目案例、学习资料等;在设计任务学习时,要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运用“六步”(即导入引领、知识传授、练习实践、拓展应用、总结评价,作业反馈等步骤)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呈递增关系,这样就不会因任务过于复杂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导入引领环节
该教学环节应当包含教师对上节课作业检查结果的展示、评价,对学生作业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大数据分析,也可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在课前推送微课、预习报告或练习题等。在该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展示作业成果。展示作业或预习成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的重视,能给予学生须及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或预习任务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养成良好班风的方法之一。该环节可以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和责任意识。
2.分享学习经验。在点评学生优秀作业后,由该生分享学习经验,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展示,也是巩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毕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要尽可能地从前几名学生中轮流选取优秀代表,让前几名学生都有机会分享学习心得。
3.提出改进意见。班级后进生是最需要鼓励的群体,对于作业或预习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给其一个解释和改进的机会,关键要使其懂得及时纠正,并避免其再次犯错。该互动环节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对接下来所授的新课会起到一定预习作用。当然,教师宽容亲和的微笑,及时的表扬和评价也很重要,这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新授环节
新授课、复习课、实训课均应由教师布置新授内容、学习任务或实训内容,这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环节。该环节的教学时长应不低于15~20分钟,还应允许学生质疑,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的质疑、困惑可以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同,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与教学实际完全一致,但教学目标的达成则是必需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1.教师新授必须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新授环节,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首先要确保新授内容的科学、严谨和规范性;其次可采用问询的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组织教学,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2.教学难点突破环节。教学难点基于教学重点而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先提出见解与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程度,再由教师进行规范实操或讲解,这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练习实操环节
及时、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协作意识、合作能力是学生工作、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小组合作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该环节中,教师要深入每一个教学小组进行监督指导,且对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指导、点评应不低于1分钟。该环节的教学时长应不低于5分钟。
1.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练习结果能有效地反映教师新授课的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度,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该环节可以采用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记录量化质疑、目标练习展示、教师参与引导等形式来呈现,并以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落实。
2.教学诊改,有据可依。学生练习阶段可采用演板的方式来展示,其他学生可进行独立练习,并拍照上传平台,以记录其学习轨迹。这些数据的积累,能够帮助教师在今后教学中改进备课方案,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
3.亲切互动,分层指导。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监督指导,倾听学生的讨论,关注学生对新授知识点的疑惑之处,对其讨论结果进行积极的心理学暗示和鼓励,逐步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自理能力,增强其学习动力。
(四)拓展应用环节
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以实践教学案例为导向,展开拓展应用环节教学,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新授,进行创新创意发挥,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助于完成本节课的能力目标。该环节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
1.学以致用,目的明确。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或岗位需求,引导学生对新授知识点进行拓展练习,以帮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归宿,知识能力的学习要围绕实训、实践展开,这也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机智教学,主导课堂。在授课时,教师应基于所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岗位需求,用实际工作案例为拓展,模拟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积极掌控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性,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拓展练习的成功与否,也是学生是否掌握学习重难点的有力佐证。
(五)总结评价环节
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诊改的重要依据。课堂上的总结与评价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难点);二是小组互评;三是由教师对课堂进行归纳总结,并将本节课教学平台记录学习过程的数据结果进行展示,对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反思、点评,从而使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六)布置作业环节
布置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本课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最有效体现,同时也是为衔接下一节课做铺垫。在该环节,笔者建议老师在课后至少布置两项作业。
1.复习本课新授内容。作业既可以是讨论形式,也可以是选择题形式。同时,作业要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结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当堂随机布置作业,其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新授内容,以课后作业形式强化记忆。
2.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第二项作业应该思考如何衔接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铺垫,建议教师以推送微课并附带选择题为主。这样作业难度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得到很好的维持。该环节教学时长控制在2分钟以内。
3.拓展作业,及时反馈。留作业,再反馈,是教师评估教学效果的逻辑闭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案。第一,学生个人作业。如果班级同学已经提前分好了5个小组,那就小组间交叉反馈,这样既能促進学生间的互动,又能引发其思考,深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前批改学生作业,浏览其相互评价,总结优缺点和作业评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第二,学生小组作业。由于小组作业量不大,其成果大多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含金量颇高,教师应在线给予评价,并集中对小组作业中体现的优缺点、特色及共性问题进行反馈。
上述六个教学环节原则上包含了一节课的完整架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可在教学时长的落实上略有不同。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教师可以对作业设计和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困惑总结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学习和思考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对于中职学校的在线教学而言,每次课程都是精品资源的共享与实践,其立足点基于“互联网+”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优点在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共建,看点在于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同屏多向互动,亮点在于能不断促进和优化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出发点在于方便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难点在于精细化的过程性管理。笔者在本文所提到的教学设计的“六步”,只是对混合式教学的有益尝试,“互联网+教育”这个富矿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和拓展。
(本文系2018年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现代学徒视域下中职岗课融通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XY2003)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