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尘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开篇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强化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毋庸置疑,劳动和劳动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实践意义,认为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基本途径,号召青年学生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学说。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论述对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特点的职业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笔者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要高度重視在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把《意见》提出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使职业院校“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得到解决。要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就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系统有序地进行。《意见》对职业院校在新时代怎样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这样,《意见》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从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形式、教育时数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
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以“四性”为指针,即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其课程设置要体现“四性”,这是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提出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就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劳动教育方面有了鲜明的特色,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在劳动教育内容方面
在教育内容上,要弘扬“三个精神”,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并在全社会大力推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均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并在全社会大力推崇。在新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大批的诠释这些宝贵精神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如群星闪耀,激励人们为民族振兴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精神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感召力。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对这些精神的弘扬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
这些精神及榜样的激励,必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学生心中扎下根,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学生践行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职业院校要切实把16学时以上的劳动专题教育设计好,丰富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起到精神教育的作用,这是克服简单地用技术技能教育代替劳动教育这一弊端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三)在劳动教育实现途径方面
在教育途径上以“两实”为主要载体,即实习实训课。《意见》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习实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通过实习实训,在企业,在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创新奉献、一丝不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立体生动,说服力强,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职业院校要利用好实习实训课这个劳动教育的载体,把劳动教育与实际训练融合好,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把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融进实习实训课程之中,充实课程内容。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组织相关活动,努力增强教育效果,如把劳模、有代表性的工匠请进校园给学生做报告、现身说法,播放体现劳模、工匠精神的宣传片,组织学生到劳模、工匠工作室参观学习,聘请劳模、工匠做兼职教师等,发挥好实习实训课劳动教育的作用。
(四)从“三个维度”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从 “三个维度”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意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就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家庭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学生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引导、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还要积极与学校加强联系,保持沟通互动,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职业院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开齐开足劳动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学校还要把学生在校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及时向学生家长报告、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社会要开放实践场所,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有利于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积极性,发挥好各自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势。家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勤俭、奉献的思想;学校发挥好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实质学到手,终身受益;社会要热情支持,提供可能的条件,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将育人要求贯穿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中,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在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知”的同时,在“行”的方面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除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实训课外,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志愿者活动,参加国家、社会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参加义务劳动、防控疫情等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考察劳动教育“行”的效果,进而全面考查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情况。《意见》提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制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学生课内外“行”的表现进行系统总结,进而改进劳动教育,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