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事件下的中学生心理干预

2020-06-21 15:08朱如葆邓瑞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中学生

朱如葆 邓瑞雪

〔摘要〕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学生可能产生强烈的身心应激反应,出现恐慌、焦虑、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烦躁、易冲动、安全感降低、入睡困难等心理和身体反应,严重的有产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可依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有针对性地着手。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心理干预;中学生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面对这样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每个人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身心反应,特别是中学生群体,有可能因为生长发育的不成熟、心理调适能力的不稳定,加剧心理危机的出现。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干预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防护?如何借助危机抓住学生心理成长的“新契机”?值得我们学校和教师们做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将从公共危机事件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学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可以对中学生采取的心理干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公共危机事件下的中学生心理特征及表现

所谓公共危机,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 影响社会秩序, 破坏公共安全, 对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 在短时间内政府和社会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公共事件[1]。回顾以往的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从多年前的欧洲鼠疫,到近些年的SARS病毒、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的非洲埃博拉病毒,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免除心理的波动。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严重的还有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相关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危机状态和程度,取决于当事人对所面临的危机事件的熟悉程度。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因为全然陌生,使得中学生更有可能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具体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如下:

认知方面: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思维敏感。毕业班的学生还有可能因疫情防控影响到开学及教学进度,加上中高考在即压力陡增,因而对疫情发展等情况更为敏感。

情绪方面:焦虑、恐慌,担心自己及家人患病,过度紧张、害怕。因学校开学日期变动,产生不安、焦躁,情绪不稳定。部分学生(包括毕业班学生)有可能对不能正常开学感到无奈和厌烦,压力增大,烦躁不安,安全感缺失。

行为方面:易冲动、压抑、烦躁,安全感降低。一些同学可能会过度刷屏,反复查看疫情进展消息,易激动,对身体过分关注,担心怀疑自己感染了病毒。

躯体方面:食欲下降或适量增加,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因长时间焦虑导致肌肉紧张、坐立不安等。状况严重的一些学生还有可能做噩梦,体温、血压不稳定。

以上应激特征,不同学生的反应程度有可能不同。因为人们应对危机事件的反应方式会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受危机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离危机事件现场的远近程度(比如是否在武汉或者在湖北地区)、认知思维水平、得到的社会支持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随着疫情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轻度到中度之间)在获得家庭、朋友和学校、老师的恰当心理支持后,可以从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中走出来。但是一些有重度反应或本身人格比较敏感并存在原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干预,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危机问题。

二、学校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不足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其他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2]。常用的心理干预方式有心理教育、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三种。在公共危机事件下,学校开展中学生心理干预有可能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尤其重要。而部分学校有可能注重医学防护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防护,心理干预的时间延迟。根据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数据,心理干预介入的时间宜早不宜迟,最佳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到72小时之间[3]。此次疫情因为是在学校放假以后全面爆发,学校的心理干预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使得学生遭受的心理冲击更大。

其次,学校开展心理干预缺乏专业性。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心理老师,在经历公共危机事件时,一些老师自己也经历着情绪情感的波动。如果老师没有接受过心理干预的训练,没有心理学专业人士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的支持,有可能因为缺少专业的操作方法,使得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落不到实处,或产生二次冲击与创伤。

再次,心理干预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疫情爆发后,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校开展了一定的心理干预工作,比如制定自己学校的心理防护手册下发给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利用网络咨询等方式开展心理干预。但要注意的是,公共事件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仅仅是个别班主任、心理老师的工作而已,也不是一次性地给予一些支持就可以。因为危机事件下,个体心理危机有一个周期变化的过程,而且心理危机程度不同的个体需要的心理干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心理干预工作应该联合学校的团体力量,依据科学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也只有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才能真正做好公共危机事件下中学生的心理干预。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干预的对策思考

针对前面探讨的危机事件下学校心理干预有可能存在的不足,接下来我们从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来介绍开展学生心理干预工作的对策:

(一)心理干预的科学性:介入时间和介入方式

学校管理层要明确公共危机事件下学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事先建立本校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系统。在事件发生后,根据心理干预介入的黄金时间启动预警系统,相关人员开始开展系统性工作。此外,心理干预的介入方式要严格按照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急救或学校制定的心理干预流程进行操作。可利用问卷进行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的科学筛查,采用的问卷最好是基于现实情况又与具有科学信度和效度的工具相结合,比如“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等。篩查出来的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接受心理咨询,同时对全体同学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策略。

成长阶段:在各方努力下,我们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机事件终将过去,之后学生的身心状态恢复,开始有能量和心理资源进行事件的整理和反思,进入心理自我发展期。事实上,这是一个再学习和再认识的新阶段。这时学校心理干预的工作重点转到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更好的发展自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读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向公共危机中的优秀人物学习、撰写公共危机事件前后的自我成長和收获”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学生从更高的认知层次去看待自己,看待生活,看待社会,看待我们的国家和生命。

总的来说,公共危机事件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学校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心理干预没有引起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重视,没有能够开展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工作,那么不管公共危机事件过去与否,学生都有可能因为危机事件或者其他相关问题陷入更深的心理困扰状态,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将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给学校的后期管理增加难度。反之,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能科学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那么就能帮助学生积极做好心理健康调整,化危机为转机,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同时,将有利于协助政府提高危机管理效率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增强公民以后面对同类危机事件的心理调适和应变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做到让每一次危机都能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转机。

注:本文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建设”子课题“高中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及干预策略” (ZGYFZZX19001-Z0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国平.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民众心理干预探讨[J].前沿,2009(9):152-155.

[2]孔 燕.心理干预相关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10):67-69.

[3]丁仲春.从汶川地震来看我国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若干问题[J].科技视界,2014(7):143-144.

[4]世界卫生组织,战争创伤基金会,世界宣明会.心理急救:现场工作者指南.中文版翻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4-17.

[5]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东莞,5233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