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桂波,朱 贺,刘江峰,朱媛媛,张远衡,叶 然,林法财**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南京 210023;3.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3;4.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灵枢·经脉》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用感性直观的方式领悟和解释普遍生命活动,从而概括自身生命科学现象的理论体系[1],其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明确以及诊断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灵枢·本脏》有语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学说主要阐述远隔部位的上下内外联系的规律[2],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关于经络行气血、通阴阳的调节功能。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腧穴与经络紧密相连,是经络之气出入渗灌之处,故腧穴、经络和脏腑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3]。《灵枢·本神》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记述了情志病的发生主要与脏腑气血紊乱有关,而脏腑与其所属经脉直接相连,二者病候相互渗透,构成生理和病理的有机整体[4]。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出现的一种情志疾病,本研究从经络学角度探讨PSD的发病机制,为其机制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肝经由下肢至上肢贯穿人体,循行路径广泛,所经过的特定部位及其所涉及器官组织众多,均可体现肝在生理状态下的正常功能,反映肝在病理状态下的特殊病变[5]。气血通过经络的传输,输布全身,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维系全身气血调和,并通过经络联系五脏六腑、沟通四肢百骸。由此可知,肝经的条达促进全身的气机调畅,维持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对情志活动、物质代谢、内分泌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产生影响[6]。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条》记载:“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脑被认为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源泉。同时,头为诸阳之会,阳盛则热,易扰脑府。手足三阴经中只有足厥阴肝经向上达额面,至巅顶,与督脉一同入络于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肝经可直接影响脑,调节情志。肝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暗含了以阴制阳的中医观念,可使元神之府清静无扰[7]。易阳等[8-9]研究发现,肝经五腧穴在脑内各有其相对特异性分布区域,进一步论证了肝经与脑的联系,肝经的循行经过额叶,在额叶存在分布区(具体循行路线尚不清楚)。除了直接与脑联络沟通之外,足厥阴肝经为多血之经,可运行肝血向上濡养脑神,防止脑窍失养而脑神无所主,出现魂不守舍、失眠多梦等症状,间接说明肝经对脑的生理功能起到重要作用,这也为临床治疗情志病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诊疗方案[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古代医家通过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把脑卒中(古称中风)归入肝系疾病,现代研究在分析PSD时,同样重点关注与肝的关联。田福玲[11]指出,在PSD的中医证候学中,肝郁气滞证、肝郁痰阻证和肝郁脾虚证的总和高达72.1%。张金生[12]按照初中后期三期探讨PSD病因病机,发现只有肝贯穿始终。马云枝[13]总结临床经验,认为肝之气血不能条达舒畅而导致PSD。
此外,PSD属于中医学“情志病”范畴,情志病是当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出人体生理活动调节的范围时,机体气机紊乱,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常而发生的疾病[14]。正常的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又赖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足厥阴肝经中的肝气条达,脏腑经络之气畅通无阻,升降出入正常,则魂有所安,心神宁静。《医碥》曰:“而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PSD属郁证,其原发病变部位在脑,但与心、肝、肾相关,且以肝失疏泄条达为中心环节[15];肝主疏泄与足厥阴肝经的调理肝气密切相关,肝气的调畅依赖于足厥阴肝经,可见PSD的发生是由于多个脏腑病变并通过经脉传通,且以肝经病变为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气郁日久,则血运不畅,内生淤血,阻于经络,痰瘀互结,上扰清窍,心神紊乱,可知PSD是血瘀和气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肝主藏血,肝经的正常运行状况保障了全身气血顺畅。故除了肝以外,肝经在PSD的病理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李云燕等[16]研究发现,肝经能量的异常与抑郁倾向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说明即使在抑郁状态形成的初期,肝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灵枢·厥病》中有关于足厥阴肝经治疗情志病的明确记载,如“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古籍中关于PSD治疗的记载表明,肝经上的腧穴可以改善PSD的病程进展,PSD在肝经上有重要传变。期门穴作为肝的募穴,疏肝理气;太冲是肝经原穴,改善气机郁滞,二穴均主治郁证。基于经络学说对卒中后抑郁进行防治,如疏肝理气针刺法被证明与西药疗效相当,李翠萍[17]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双侧太冲、神门、期门等穴能够改善卒中后抑郁的具体症状和中医证候,并且比部分西药起效快。
《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为阳脉之海,起于少腹,主线在人体背部正中,向上循行至头部入脑。督脉通过脑腑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治疗脑部疾病,达到醒脑开窍、镇静安神的功效。督脉上出两目后至巅顶,而后与足厥阴肝经相会,直接联系肝经[18]。故督脉上的穴位如百会、上星、神庭、哑门、神道等可以作为疏肝解郁、理气调神等方法的选穴,用以治疗精神异常。《十四经发挥》中记载“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六条阳经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调节阳经脉气,内化精微,以奉神元。若督脉为病,阳经脉气失司,神无所统,容易出现PSD等神志相关疾病。
十二经脉之间存在着表里关系,并通过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等相互联系。《素问·血志形气》指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生理上有着紧密的关联,发生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可相互为用[19]。若少阳为病,相火闭郁不能外达,则病变易向内传三阴经,导致阳气虚弱。何秀山云:“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处于半表半里,在人的身体侧面循行,可通达全身阴阳,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20]。李东垣指出“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向各脏腑经脉输送阳气,而阳气的升发离不开其经脉,故胆经主升发一身的阳气。其功能正常,则全身脏腑经脉的气血运行调畅;若功能失常,则容易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这与郁证的病机相一致[21]。
心为肝之子,肝气郁结化火,可导致心神受扰。心肝通过经络相互连接,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以及二者的络脉、经别等在“膻中”“心系”等诸多胸部部位相交,生理上经气相互贯通,病理上经气相互传变。若心经经气受阻,则气血不旺,心无所主,神无所依,导致PSD等精神异常。施学丽等[22]认为,心肝失调是情志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与脑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关系密切,二者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经脉实现[23],针刺神门时,轻刺激可使半数病人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24],这表明PSD的发生与手少阴心经上神门、灵道等穴相关。刘泰等[25]认为,PSD病位在心君脑府,而手少阴心经入络于脑,提示在PSD发病过程中,心经很有可能发生病理改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心经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加重了抑郁的症状。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有记载:“肾主骨髓,齿者、骨之余,而髓之所养也,足少阴经虚,气血不能荣养骨髓。”肾精化髓,进而充填脑髓,影响脑的生理功能;用“髓府”一词命名肾经上的一个穴位,可见足少阴肾经之气血有荣养脑髓的重要作用。《四圣心源·天人解》载:“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为肝之母,肝失条达,可使肾精不能正常形成,脑髓失其濡养。“本虚标实”是贯穿PSD始末的主要病性特点[26],初期情志内伤、肝气郁滞,重在“标实”;张玉红[27]认为,PSD最终形成心脾俱虚、肝郁肾亏之证,重在“本虚”。可见,其脏之气、血、阴、阳的亏损常可累及肾,而肾经作为肾的属络经脉,其功能状态与肾脏密不可分,因此,肾经在PSD的病机演变中十分重要。足少阴肾经通过连属肾而运行肾气,若出现腰背酸痛、下肢痿软等症状,表明肾气虚弱,则肾经经气不利,髓不为脑主,可出现抑郁等病理症状。
《四圣心源·六气解》曰:“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调整人体气机的升降转输,具有极其重要的枢纽作用。脾与肝联系紧密,表现为木能疏土,在生理状态下,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升降协调,纳化有权,从而气血有生,化源得继;肝依赖于脾胃所生气血的供养,后天之本使肝血充足,肝阳不亢。若肝脾中任何一方失常,致使平衡关系破坏,则会导致疾病发生。脾主四肢肌肉的功能通过足太阴脾经发挥,中风后四肢痿废不用,即可导致脾经功能受损,而卒中后抑郁发生时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又会横逆脾土,使脾经气机郁滞,故可认为肝郁脾虚同样是临床情志病的一种基本病机。路志正[28]结合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物质基础,认为情志病与脾胃密切相关,提倡将调理脾胃视作情志病的治疗环节之一。
在科学计量研究方面,使用可视化知识图谱[29]是众多学者的选择。其中由陈超美[30]教授团队开发研制的CiteSpace是目前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知识数据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合作网络分析、共现分析、引文分析等功能。基于足厥阴肝经在PS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涉及其上14个穴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检索式为:主题=(中风后抑郁)OR(卒中后抑郁)AND全文=(大敦OR行间OR太冲OR中封OR蠡沟OR中都OR膝关OR曲泉OR阴包OR足五里OR阴廉OR急脉OR章门OR期门),选择时间为2008-2018年进行检索,得相关文献共计445篇。使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选择时间片为1年、数据采集标准为Thresholds(c,cc,ccv)=(2,1,10)。具体见图1、表1、表2。
图1 足厥阴肝经穴位与PSD的文献共现(1998-2018年)
表1 足厥阴肝经穴位与PSD的关键词共现(频次降序)
表2 足厥阴肝经穴位与PSD的关键词共现(中介中心度降序)
圆环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成正相关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针刺”“脑卒中后抑郁”“中风后抑郁”“卒中后抑郁”等出现次数较多,提示肝经上的穴位与这四个词的紧密联系。关键词的连线越多越粗则连通度越强,连通度的客观化描述为中介中心度,一般中介中心度大于0.1即被认为连通度较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在出现频次大于1的103个关键词中,“脑卒中抑郁”“抑郁症”“临床观察”等29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大于0.1,说明该领域研究热点较为集中,领域内交流频繁,采取肝经上穴位进行治疗和研究的文献较多,但热点数量不多反映出该领域近年来缺乏创新性,经脉理论方面的讨论研究较少。还可以发现,关键词出现频次与其中介中心度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中介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系统评价”的频次远低于“针刺”。另外,通督治郁、五脏背腧穴、四神聪等关键词的出现,提示配穴在治疗中愈发突显其应用广泛性。李友巍等[31]曾使用SATI 3.2就中药治疗脑卒中的学术团队进行了分析,并发现胡永善团队关注于针刺、中药联合康复治疗均能改善PSD,中药的归经和针刺选穴都表明PSD的发病机制与经络有着高度相关性。
《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载:“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脑卒中大多起病突然,发展迅速,且恢复较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心理造成极大负担,极易导致患者悲观、抑郁及挫败感等不良情绪。目前,对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是脑卒中导致各脏腑失调,风、瘀、痰、火(热)、等病理产物相互胶搏郁结,使气血运行不畅,肝气失其条达、失其疏泄[32],而出现抑郁悲伤、表情淡漠等抑郁性情感障碍,严重者有自杀倾向[33]。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有诸多危害,如导致二次卒中,延长病人功能障碍的恢复时间,使病人生存质量下降等。因此,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PSD的治疗应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祖国传统医学有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手段,部分方法对PSD的恢复十分有效。
卒中后抑郁的具体发病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从经络学角度分析本病的机制,则为本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PSD在发病过程中以足厥阴肝经病变为主,涉及督脉、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等多条经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PSD发病机制与经络密切相关,但对PSD的经络研究相对较少;经络理论能够指导临床治疗取穴,根据症状所在的经络,调节其所归宿的腧穴,从而改善PSD等情志病,同时对早期预防和发现PSD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