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育新生态

2020-06-19 12:46潘春波刘兆张榕榕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重构

潘春波 刘兆 张榕榕

摘 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瓯海区教育局提出了重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教育理念。研究分析了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教育新生态实施现状,以期为其他单位落实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实践经验,并从横向加长、纵向拓宽、垂向增高三个角度为教育新生态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新生态 重构

一、教育新生态的迫切需求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活动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各环节。

由此可见,全社会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重要影响源,教育等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在全社会达成齐心协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共识,追求美好教育新生态。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根本途径。瓯海區教育局向深度参与改革的18所中小学,部分幼儿园下发了《关于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美好教育新生态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研究以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为例,根据实际和教育改革要求,聚焦关键问题,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再思考,重构教育新生态。

二、教育新生态概述

在生态观影响下,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都提出以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问题。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与整体的生态环境(社会的、精神的、自然的)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宏观上探究教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作用和影响;从微观上阐述“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的环境因素,学校的生态性质,以及生态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等,并从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上,确定教育应有的对策。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是让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者等要素为学生发展服务,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美好教育的教育理念。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所期待的,“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三、教育新生态的实施意见

意见稿明确指出重构办公空间布局、重构课堂组织形式、重构师生角色定位、重构学校治理方式、重构行政管理职能五大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也为各单位提供了新的的工作思路,即空间文化打造、队伍专业提升、课程品质锻造、课堂变革深化、治理体系优化五种主要举措。图1所示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设计框架。

图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设计框架

1.空间文化打造

在空间文化打造上,进行办公空间融合,实行管理者团队集体办公,提高学校决策民主化,便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对新建、已建学校建筑设计进行创造、改造,优化教育空间。赋予学校建筑以文化熏染和教育意蕴,让学生随处可游戏、随时可运动、随心可学习。以儿童视角设计校园环境,让空间、颜色、触感等与学生交互,赋环境布置以教育功能。建设校园周边环境生态圈,为美好教育新生态保驾护航。

2.队伍专业提升

在队伍专业提升上,通过重构师生角色定位,实现教师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四联四进”行动为例,学校管理团队联系学科进教研组,联系教师进课堂,联系学生进家庭,联系项目进研究组,构建合作融合、互动共进的教育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把讲好教育故事作为师德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师以每个阶段“做成一件事”或“小课题、小项目研究”为载体,演绎好自己的教育故事,促进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做好榜样示范引领,分层分级全力推动班主任专项培训,各类评级评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表彰各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工作者。校长、教师出国(境)学习,不再纳入全区因公出国(境)计划管理范畴,提供教师更多的机会进行研学提升。

3.课程品质锻造

在课程品质锻造上,优化现有拓展性课程整体结构,课程开发由散点式发展向集群式优化,实现拓展课程群落化。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课程门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切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要素,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掌握特长,实现校园活动课程化。积极建立“我的班级我做主”的自我管理模式,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班级课程自主化。积极打造各类场馆和区域特色研究基地,做到社会资源高效服务于教育,实现研学课程场馆化。

4.课堂变革深化

在课堂变革深化上,重构课堂组织形式,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打造课堂教学新样式。强化具体备课制度,尊重学生学习选择权实现分层走班教学,优化课堂常规。以“问题化”学习为主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做到深度学习,改进学习方式。推动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诊断与反馈机制的研究、加强给予课程标准的校本命题研究、深入开展分层作业的实践探索,完善教学评价。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拓宽课堂边界,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有机结合。

5.治理体系优化

在治理体系优化上,社会、部门不断注入优质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建共育的育人格局,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区政府明确教育行政权力边界,适当让渡权力,完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现代化学校制度,全面落实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办学自主化,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压缩管理层级,明确职能分工,实现管理层级扁平化。畅通对话渠道,搭建沟通平台,明确“为学校改进”的工作导向,为攻坚克难提供专业支撑和智力支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和改善作用,改进评价考核。严格各类“进校园活动”申报、核准制,减少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工作的冲击,落实减负机制。

四、教育新生态的实施现状——基于“手掌”模型的分析

在实践中,重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积极响应,在对意见稿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建立了“手掌”模型(如图2所示)。“手心”代表“以学生为中心”,五根“手指”分别对应“治理体系优化”、“空间文化打造”、“队伍专业提升”、“课程品质锻造”、“课堂变革深化”五种主要举措。“手掌”模型的三种手势变化对应教育新生态实施的三条主线:抓环境建设、抓教育教学、抓校园管理与社会支持。

图2 “手掌”模型

1.“强调”手势——抓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由此我们构建“强调” 手势(如图3所示),着眼“空间文化打造”,强调环境建设。

(1)行政办公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撤校长室,将管理团队人员办公室搬至二楼,变学校管理者个体独立办公为团队融合办公。楼层降低,更利于学生与管理层直接对话,倾听学生意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去掉专门用于行政管理的办公室,行政办公人员均在教学区有办公桌,行政工作人员与教师共同办公,实现办公资源的整合,体现了资源的“向宽而行”,做到了绿色办公。管理层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密切。

(2)校务服务岗

在图书馆一楼大厅设有校务服务岗。校务服务岗设了支部建设与集团校服务岗、综合服务岗、教学科研课程服务岗、课后托管服务岗、德育服务岗、安全服务岗、家委会服务岗、学生社团服务岗、工会及信息技术服务岗、后勤财务服务岗共10个窗口,实行专窗制度,方便交流。除教学时间外行政人员在校务服务岗办公,以“蹲下来”的姿态深入学生,深入家长,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正当呼声,及时回应诉求,在人文上实践办学理念。

(3)“一带一路”

在校园设立“一带一路”九个公交站点,每个站点寄予对学生与教师在不同年级阶段的美好期望: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共同学习。体现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色治理体系。九个公交站台在色调上,整体采用中国红的主色调,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在结构上,俯视角度顶部一前一后的设计,寓意着有规有矩,井然有序的处事方式,交错部分指则是在这样的处事方式中还要注重与他人沟通。平视角度采用透光不封死的处理方式,寓意向宽而行。九个公交站牌集文化宣传与合影留念为一体,增加学生与环境的互动性。

2.“OK”手势——抓教育教学

课程、课堂、活动的进阶是“队伍专业提升”、“课程品质锻造”、“课堂变革深化”的落脚点。

(1)宽课堂

实行“宽课堂”教学实践,构建了宽课堂要义: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饱满,教学过程立体,教学方法灵动,教学评价多元,教学文化宽容。形成了学为中心的宽课堂的“要素”推进机制。备课关注“教学目标达成”要素的推进,上课关注“学习活动”要素的推进,作业关注“作业反馈”要素的推进,评价关注教师的命题能力提升。形成了促进学为中心的宽课堂管理策略。我校于2019年9月30日组织“宽课堂”实施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共9个学科,20位教师,其中语文学科8位教师,数学学科4位教师,体育与健康2位教师,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读写绘、棋类各1位教师。结果如图3所示,获优秀等次教师7名,良好等次教师11名,合格等次2名。具体来看,教师表现出重视课堂常规、关注学生心理特点,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设置明确,对学生评价及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时间的把控需加强,教师语言需再提炼,课堂关注面要更广,教学难点的突破要多花心思等。

圖3 “宽课堂”实施调研结果饼图

(2)发现课

开设“发现课”实践课程,让师生主动打开思想和观念大门,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化学习,在价值观碰撞中凝聚价值共识。“发现课”采用“3+1”结构的操作模式。3是主体,即老师、家长、学生三个人群;1是辅助,即学长,这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所特有的课程资源。发现课有三阶变迁,第一阶段的发现课,内容上主要指向活动。通过年段的统一活动安排,和学校层面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发现校园、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表1列举了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发现课活动设置。该阶段的发现课顺利帮助学生完成了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弥补了各项常规认识的不足。

第二阶段的发现课指向课堂。表2列举了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发现课课程设置。随着发现课的实施,发现课的愿景逐渐发展与深化,充分利用校内的课程基地、家长与社区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发现课135模式,改变了瓯海外国语低年段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游戏中收获,在欢笑中进步,在发现中成长。在学生的身上明显发现他们更自信了,在课堂上更大胆了,责任心更强了,更爱揪着小问题探究思考了。

第三阶段的发现课,指向课程。在这个阶段,发现课已经成为大家学习与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接下来重点研究与探索的方向。第三阶段的发现课在各学科内正在进行深入的探索。图4是对发现课第三阶段课程类型的统计。经过统计,至今为止一共开展了四期,共35堂课。其中小学18节,初中17节。小学涵盖的学科有语文、数学、科学;初中涵盖的学科有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社会。基本做到全科覆盖,全校共行。为发现课走向跨学科的整合性课程做准备。

图4 发现课第三阶段课程类型统计柱状图

(3)红领巾微舞台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微舞台”活动是少先队员展示自我的平台,至今已举办6场。活动具体内容和安排如表3所示。从图5中可知,红领巾微舞台至今为止举办的活动类型共有朗诵、舞蹈、相声、歌唱、器乐五大类,其中舞蹈类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展现自我的活动形式,器乐类和相声语言类还较少。“红领巾微舞台”活动全程由学生自评自演,特邀观众小评委为节目评分,评选优秀的节目为“最美红领巾”。红领巾微舞台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红领巾微舞台活动,凸显新的人才观,践行多元智能理论,实现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3.“点赞”手势——抓校园管理与社会支持

“治理体系优化”是校园管理与社会支持形成共建共育合力的关键,由此我们构建“点赞”手势,为校园管理改进、社会资源注入点赞。

(1)榉园宽评

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结合宽教育理念,在初中部开展榉园宽评活动,在每个班级评选出富于责任感的学生作为榉园宽评的记录员和审核员,对每位学生根据其本人的表现加减分数,随时计分做到公正、严肃。“榉园宽评”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塑造了学生的新形象,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增强班级的建设力度,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2)家委管理体系

学校实行校级、段级、班级三级家委管理体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规范化。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层级的家长按照设定的课程进行选课学习,实施学分管理。学习板块分为半塘视野讲坛、三方会谈、户外拓展、职业体验、家庭学习单、亲情故事等六项内容。形成“细化、实践、改进、反思、互助”的瓯海外国语学校家长研修足环节体系。让家长也能成为“思想者”,“研究者”。通过检查与指导推进家长活动品质提升,提高家校沟通的有效度,拓宽家长视野。

五、启示

学校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教育教学模式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造对学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综合以上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在意见稿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现已初具雏形。不仅为其他单位落实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也为教育新生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新生态的重构是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再思考后的实践,既要避免在借鉴已有经验时出现“拿来主义”,又要主动出击,探索实践,防止过度的观望不前。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关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实施的建议。

1.横向加长——贯通义务教育体系

相较于独立小学、独立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集中办学优势,可以弥补分散办学的不足。学生可以连贯的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作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试点”的主力军,衔接小学、初中,帮助教育新生态横向加长。既是对意见稿实施意见的接受与执行,也是主动承担贯通义务教育体系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贯通义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教育“6+3”(或“5+4”)到“9×1”的转变,独立小学、独立初中可以尝试跨学校结对,对教育新生态展开研究与实践,加強中小学教育的衔接。

2.纵向拓宽——统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新时代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学校教育是主战场,家庭教育是基础供给,社会教育是大后方,要想在教育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拓宽教育改革的局面,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一侧。做好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做到端正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家长培养人的意识;学校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场所,利用好学校教育资源,强化学校教育职能;削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各部门为教育优先提供服务资源,做到三个纬度纵向拓宽,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

3.垂向增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重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生态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人”的本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垂向增高,树立特色育人品牌,让每位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成长上,系统开设课程,形成课程特色是必要条件。特色、开放、动态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品德,提升学生的素养和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03):157-162.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33-36+7.

[3][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