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其风险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存在的原因可以分为国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股权投资前未充分进行尽职调查以及经营管理不到位这三个方面,并提出了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
引言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仅关系着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也关系着国家发展战略可调动的资源总量。国企在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时有时是为了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国企效率,有时是为了防止某些企业的风险暴露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还有时是为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国家在关键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但不论何种原因,国有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发展任务,都有尽可能减少企业面临风险的义务。
1.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和风险管理问题
1.1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股权投资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划目的性,大部分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也有一些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其中,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的股权投资往往很少注意股权投资的风险,导致国有企业在某一领域过渡进行重复投资,如在光伏、面板制造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过渡投资。这种盲目扩张、好大求全的投资理念往往会在后期给行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导致股权投资难以获得应有的收益,甚至导致投资难以回收。如华东科技就在面板行业收购了夏普的面板制造工艺,追加扩张产能,但最终因为行业产能过剩而导致巨额亏损。这表现出国有企业在股权投资时没有进行有远见卓识的可行性分析,其往往会以现在的价格去估算投资收益而不会考虑投资的领域是否在未来会产能过剩,也没有考虑股权投资的安全性等问题,在风险防控问题上存在严重缺陷。
1.2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显然,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领域还有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首先体现在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过于追捧以及投资的盲目性上。如光伏产业在2010-2016年间都有较高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这种清洁能源产业在短时间内大批量上马而没有系统性的规划,使得产业产能过剩,很多国有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长期难以收回,对国企股权投资的安全性造成了巨大威胁。
再者,很多国企的在进行股权投资之前没有进行充分地调查,在股权投资方案上可能也并不完善,如股权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等。在尽职调查方面,国企股权投资也存在不充分的方面,如没有对投资对象的财务情况以及面临的诉讼风险进行充分调查等。
另外,国企股权投资对于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也往往不会进行充分的评估。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很多国企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际上,国企股权投资的资产往往并不一定是優质资产。如很多上市公司在面临破产时会引入国资作为重组对象,这时国企的投资往往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如包商银行引入国有银行进行资产重组,其本质是为了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出现和恶化,而不是保证自身的收益。这种防止风险恶化的股权投资在国内比较常见,其能够带来收益的可能性往往偏小即使会带来收益,其周期性也很漫长。可见,对于国企股权投资的风险问题也应该区别看待。
2.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原因和风险管理策略
2.1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原因分析
国企股权投资存在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国有企业需要对其他企业破产的风险进行兜底,维护社会以及经济秩序的和谐稳定,此时的股权投资是必然存在风险的,这种风险是国有企业的属性决定其必须承担。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完全在于国企或者地方政府方面,这些企业为了获得国家政策扶持的资金往往也会投资一些新兴产业或者科技产业,而这些产业由于集中投资可能导致“用力过猛”而产能过剩,如光伏和面板行业等。另外,国有企业自身可能也存在风险管理思想的缺失以及经营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这也是国企国企投资存在风险的重要原因。
2.2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策略探究
(1)股权投资风险保留。由于国有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在介入破产企业的重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风险的保留。这种风险的承担属于是国有企业无法规避的,因此,对于这种风险国有企业应该做的是保留这部分风险,尽可能降低这部分资产风险暴露的可能,尽可能地通过经营管理让这部分投资实现正收益。
(2)对投资标的的市场环境进行调查。国有企业股权投资往往是长期行为,对其资产价格的评估就不能仅仅考虑短期的资产价值,而应该结合经济周期,行业扩张情况以及标的产品未来的销售情况综合进行考虑。如果投资标的未来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风险,则需要尽可能降低投资的比例。但也存在为了国家发展战略而不得不维持投入的情况,如在面板行业,为了挤出日韩的产能而“大打价格战”,此时面板行业是很难赚钱的,但为了维持面板行业在中国来之不易落地生根,又不能对这类企业“断奶”,这种投资风险在未来属于必然会暴露的部分,但好在这部分资产由于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为了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收回一定的投资。
(3)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的管理。即使国有企业股权投资带有较强的任务性,国企的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依然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转移三个部分,风险识别往往在股权投资之初就会进行,如尽职调查等就是风险识别的范畴;而风险控制是在入股后投资标的在经营中风险进一步暴露,需要对这部分风险进行风险控制,国有企业需要通过仲裁、上诉等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必要时需要将这部分资产剥离。而风险转移是风险控制的又一种手段,国有企业可以将风险暴露的部分成本通过企业在市场的地位转移给上下游企业或者终端用户,风险转移往往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口碑的下降,但有助于国企资产的保值增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股权投资中存在风险的原因有投资之前没有充分地进行尽职调查,或者国企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任务不得不承担风险,或者风险管理意识不充分等。因此,对于国企股权投资的风险管理也应该区分来看待,对于国企因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的股权投资,其风险管理需要靠时间去推进,等到亏损的标的扭亏为盈后即可完成风险释放;而对于一般性的股权投资,其风险管理更多地应该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转移三个方面入手,以化解股权投资的核风险。
参考文献
[1]唐凤娟.关于国有企业股权投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23):32-33.
[2]徐臣.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9(09):76-77.
作者简介:廖晓红(1969.0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中级经济师,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管理部,研究方向为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管理(航空工业企业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