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昊 许婷芳
摘 要: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过程中,产教融合愈来愈受到重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综合考虑职业教育与整个产业生态的平衡,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让企业全方位地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服务。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产教融合列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只有深化產教融合,构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将产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
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念
产教融合的定义包括“产”产业、“教”教育两部分,“融合”是指融入、合作的意思。其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个方面,通过多方合作,把产业融入教育的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人才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具体讲就是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为一体的教学活动。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育人方式,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地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产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育人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育人方式。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一定不能脱离企业,只有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办学质量。
二、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的主体职责不明确
中国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起步较晚,企业和学校的主体职责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文件和制度作为合作的保证,导致产教融合缺乏长久性和深入性。目前,高职院校中的产教融合停留在传统的校企合作,由于没有文件和制度的限制,政府、企业、学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导致产教融合的操作性、持续性不强。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单位企业,没有厘清自己在职业教育的职责,过分强调收益性,让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高职院校普遍能力不强,缺乏社会服务能力,无法给企业科研人才、科研资金等额外的收益,使得企业没有信心与院校合作,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深入及长远合作。
(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市场脱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都以学校为主体,缺乏企业的参与,导致部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都借鉴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目标。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虽然有企业的介入,但也只是借鉴企业相关文件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没有把产教融合的理念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参与,导致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正是缺乏企业的高度参与,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跟不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了结构性的失业局面。
(三)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单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大部分院校只是建设了线上资源,但运用到教学中比例却很少。专业教师把线上资源建设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没有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功能,没有做到真正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虽然增加了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等方式,但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产教融合的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过分关注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虽然专业老师学历普遍有所提高,但几乎都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有脱节,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的要求。特别是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上,过分强调高学历,错失了部分学历不高,但专业技能高的专业人才,导致师资队伍质量整体下降。
三、实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深化产教融合,让企业全程参与教育过程,为学校在人才培养、职业标准、就业创业、社会服务、产业文化等方面提供服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制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产业的需求、职业的标准,和企业共同来制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聚焦在职业能力标准、产业技术标准、工作岗位需求上。学院可以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人员作为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按照产业的需求,对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作出指导;企业根据时代的变革和产业的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企业的全程参与,实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统一,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
(二)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应健全专业教师的管理制度。根据教师的发展规划,合理分配培训目标,保证每个教师能够分期分批到企业锻炼,落实专业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也可以根据专业标准及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企业联合培养和培训,提高专业老师的实训实习指导能力。通过兼职锻炼与实训培训,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操作技能,适应行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要健全教师能力提升制度,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外研学访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应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资深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将企业优秀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完善的企业兼职教师认证制度,放宽对兼职教师的学历要求,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参与职业教育。通过吸引高水平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组建成机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要构建兼职教师教学效果监控评价机制,及时掌握兼职教师上课情况,保证兼职教师上课的效果。
(三)建设产教融合的课程资源
首先,根据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职业知识、工作知识、实践知识、人文知识等应用型知识体系。摒弃以往只注重理论性的教材,建设开发与企业生产有紧密联系的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满足高职教材“求新、求变、求异”的要求。教材内容不按传统的学科“章目”编排,而是打破知识壁垒,由企业方提供真实的、经典的工作项目,专业教师按工作经验“重新定向”,把学科相关知识进行重组,以任务为引领进行编排,编写以能力为本,突出实践教学的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活页式教材的特点就是能根据时代的发展,产业的更新,随时根据需求置换落后的任务,形成好讲、好学、系统性、完整性的教材体系。
其次,利用互联网建立集专业、行业、企业于一体的网络无形教学环境。开发建设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的相匹配线上资源,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学校、企业共建、共享专业资源,实现线上“学校学习+实训实操+企业实践”的学习空间。在虚拟的现实学习空间里,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课程的难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的章节学习。教学方式可以是集中学习、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通过产教融合教学资源的建設,不仅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做合一、学思合一、个性发展的效果。
(四)构建产教融合的教学环境
深入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要共建多元化的实训基地,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把教学活动从传统的课堂转移到实训基地,教师不再是课堂授课者,而是项目的实际操作者;学生不再是课堂学习者,而是真实情景的参与者。在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学习教室,企业一线人员成为专业老师,企业实际项目成为课程内容。通过教学环境的转变,让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履行自己产教融合中的义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的操作过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缩短与市场需求的距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对创新性、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达到产教融合的双赢。
总体来看,产教融合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关键所在。在高职教育中,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2] 关代第.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 陈宁.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