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宁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我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此次疫情在各个方面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冲击,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精神心理疾患患者冲击尤其巨大。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往常的秩序,但是类似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情况,在若干年后仍可能出现。作为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在类似环境下更要做好自我心理防护,尽量保持精神状态的稳定。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常生动、准确地描述此类事件的特点,“重大”表示后果严重,“突发”表示发生突然,“公共”表示影响范围广。所以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势必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打开手机、电脑、电视,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谁都可以发布消息,这就造成各种消息中夹杂不实消息甚至是谣言,容易引发广大群众紧张和焦虑情绪。
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其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有限,较常人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及生理反应,即应激反应。轻度应激反应如焦虑、疲乏等是正常的,尚不会对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对个体有益,可以坦然处之。但是如应激过度,出现严重的紧张、坐立不安、做噩梦、情绪不稳定、冲动等现象,则预示着情况恶化,对身心产生严重影响。
如何避免自己的应激状态由轻度恶化到重度呢?
这里有一些小技巧。
首先,要合理地关注突发事件,避免长时间持续接收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避免自我卷入,避免睡前查看相关信息。每天看此类新闻、话题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
其次,信息的来源十分重要,建议从权威媒体上获取此类事件相关信息,因为此类信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而自媒体的信息真假难辨,可能具有一定煽动性,对情绪稳定不利,必要时可临时关闭诸如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
多数精神、心理疾病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维持病情稳定,如突然停藥可能会造成撤药反应、疾病复发等严重后果。而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多为传染病所致,容易造成普通医疗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可能出现的隔离措施,势必造成很多患者无处取药,不得不自己减停药物。
如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利用目前的互联网优势,在网络医院就诊取药。患者应选择正规大型互联网医院,最好是与自己长期就诊实体医院有官方合作关系的互联网医院,不要轻易从第三方电商平台购买。
1平时多留出一段时间的药品,以1个月为宜,在突然无法取药时可给予时间上的缓冲,但药品建议由家属保管,单独存放。
2在病情相对稳定时逐渐戒断如安定类、镇静催眠药等药品,因为此类药品有较强的致人成瘾的倾向,不能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
3平时有相对固定的医生,并留存该医生的互联网平台出诊信息,在疫情期间可维持诊疗的连续性。
4在联系不到医生的情况下,建议中止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的减药行为,降低病情波动风险。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出的一些针对精神心理疾患患者的自我管理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