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影视艺术新前沿 共谱影视教育新华章∗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中国影视艺术高峰论坛综述

2020-06-19 12:11周雯刘维伊
艺术百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国纪录片影视

周雯,刘维伊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2020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现代传播》《电影艺术》《艺术百家》杂志社学术支持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暨2020中国影视艺术高峰论坛在山东日照举办。

一、主论坛:响应时代前沿号召,探索中国影视前景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隋岩教授对影视艺术中的符号传播进行解读,他指出人与人之间的选择性就是传播性,符号作为话语战略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邱章红教授在“超越叙事:网络互动剧的叙事新模式”的问题上指出,互动剧目前面临着能够讲述什么故事和如何讲故事这两大问题,引发了学界对于叙事理论的反思。他指出目前的故事叙事从单向输出转为多向交互,需要具体从多重化的作者和网络的系统架构等方面进行探讨。

吉林大学文学院孔朝蓬教授作了“中国网络剧戏剧性叙事的转向与全方位表达”的发言,认为网络剧开始逐渐转向类型化、垂直化和多样化发展,她从网络视听媒介发展和网络剧内容创新的协调互动、网络视听平台品质化提升与网络剧戏剧性叙事转向与强化、网络视听全产业链运营与网络剧戏剧性叙事的全方位表达三方面进行陈述。

北京电影学院程樯教授从新时期影视专业教育的“危”与“机”谈起,认为“危”的外部因素是业态的发展,内部因素是师资的问题,主体对象则是生源的不稳定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目前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常态化的同时要注意传承创新,时刻保持危机感。

北京师范大学周雯教授聚焦于虚拟现实全景影像叙事研究,从VR叙事的三种类型,即全景叙事、交互叙事、智能叙事谈起,结合生理反馈技术从传统电影和CVR的实际案例回答了沉浸感如何影响叙事和360度影像对剧情理解的影响等问题。

北京体育大学贺幸辉教授探讨了高山探险纪录片中山岳空间的建构和死亡意象的表达,她从社会现象和现有认知局限出发,以高山探险纪录片为例,认为在强调国家认同和个人励志的同时要重新理解体育影视的价值和意义,探索未来体育影视的走向。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秘书长张鹂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例讲述了“纪录片+”如何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从“共享人类影像记忆”出发介绍纪录片节的一系列国内外品牌实践活动,表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将为学术的落地和传播提供更多服务。

二、分论坛:多元化聚焦当下影视热点

在“融媒体语境下影视产业及教育转型研究”分论坛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对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新美学与“想象力消费”进行解读;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阐述了中国影都的成长与成熟过程;西南大学袁智忠重点关注了影像语言的伦理性;上海戏剧学院肖英剖析了当代表演美学样式的生成与新求;北京理工大学王立群讲解了影视后期制作促进电影工业发展的价值及意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岳凯华对数字化时代的中国电影评论更需要重视影视教育进行研讨;广州大学孔令顺以线上参会的方式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中的影视责任进行解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吴青青对5G时代观影模式的变革与重构进行思考;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庆福以“生态纪录片:国际视野与中国主题”为题进行介绍;曲阜师范大学刘成新解读了融媒传播导向的影视教学实践探索;西安文理学院张晋辉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研究了综合大学影视声音教育;北京联合大学崔亚娟对中国科幻影视产业的现状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四川传媒学院高力阐述了影视剧作课程中的几个问题。

在“电影理论、批评、文化与产业研究”分论坛中,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安燕以方法论阐释的角度研究中国电影思想史(1905—1949);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刘海波对中国电影文艺与类型双向互进之路径进行考察;中国农业大学李焕征以重思谢晋模式为切入点,分析198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与电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翠艳分享了“传统内蕴、时代主题与地域风味:《大团圆》与1940年代的京派电影”;深圳大学战迪在线上分享了“从当下电影批评理论建设出发的后批评时代的情动转向”;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薛峰着重分析了“电影美学转向:‘虚实主义’与‘幻真电影’时代的来临”;兰州大学文学院冯欣阐述了张以庆《英和白——99纪事》中的修辞手法及其对题材的开掘与深化;西南大学杨璟从成长的疼痛与生命的梦想的角度对纪录电影《零零后》的艺术与伦理价值进行解读;山东师范大学邢祥虎从影像艺格敷词来谈电影中跨媒介的图文关系建构;西南大学彭成分享了“电影伦理学与工业美学双重视域下贾樟柯电影分析”;廊坊师范学院申朝晖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叙事及其嬗变进行解读;广西艺术学院陈攀、杨雪团对电影《百花深处》的风格化处理进行探讨;西南大学颜景懿谈到基于伦理视角的香港犯罪电影审美。

在电视与新媒体传播研究分论坛中,苏州大学倪祥保以“从微纪录片到微组合纪录大片”为题进行讲解;南京师范大学王晖解读了央视纪录片与中国式“乡愁叙事”;重庆大学范倍以“从美术馆到因特网”为出发点谈到扩延电影;郑州大学张兵娟以大型文化体验电视节目《遇见天坛》为例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湖南大学周清平对文化基因理论视域中网络短视频的艺术美学内涵进行探析;苏州大学邵雯艳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影像建设为例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进行研究;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陈瑜在线上分享了“数字时代的电影研究:‘后电影’的理论建构及其视域局限”;山东艺术学院刘强对中国新主流大片的类型化叙事进行辨析;云南大学林进桃在线上以“网剧《隐秘的角落》改编策略探析”为例分析暗黑式推理小说到多义性悬疑影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雯以《锦衣之下》为例探析颠覆电视剧传统传播的新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孙子荀以2019年度类型电影海外传播研究分析全球范式与本土观念;南开大学田亦洲以《有声电影之前途》(1928)为例分析中国早期有声电影理论的译介与探索;北京大学王颖倩从《最后的搬山道人》探讨互动剧的叙事结构。

与会各位代表根据分论坛的不同主题各抒己见。他们表示,数字化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具有更深刻的影视责任,融媒传播导向的影视教学实践成为常态,未来影视课程将肩负起新的担当;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总结和创新中前进,向着多种类型延伸,带来不同的审美思考;中国纪录片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发展,从微纪录片到微组合纪录大片,不断挖掘新的叙事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衍生出创新型文化电视节目、文化型网络短视频。

26日晚,大会举行影片《起程将远行》《传灯》创作研讨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两部影片导演、中国著名纪录片张以庆导演,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刘广宇教授同与会同仁现场交流,由理事长张同道教授主持。张以庆导演就《起程将远行》的表述方式进行了解读,强调文学性、戏剧性在叙述上的重要性,同时表示在实践创作方面应给予教师和学生们勇往直前的支持。刘广宇导演向大家阐释了《传灯》的创作理念,这部纪录片其实也在讲述人类学的内容,运用影像传达一种文化现象。

三、主题品牌活动:“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9月27日上午,“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该项目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一项中国文化体验项目,自2011年创办以来,在国内外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彰显中国魅力、宣扬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研讨会由辽宁大学庚钟银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创始人黄会林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初衷与历程”为题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该项目旨在通过外国青年电影人的独特视角,在中方志愿者一对一配合下,每人拍摄完成时长10分钟的中国文化纪录短片,意在凸显外国青年的独立创作与独特体验——外国青年讲中国故事,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强中外青年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活动每年邀请100位外国青年参与其中,截至去年年底共邀请了来自五大洲、60个国家、77所高校、610名外国青年、59位外国指导教授落地中国,在中国师生的支持和协助下,已经出色地完成了609部短片,获得了110多项奖项。国内35所高校参与其中,从家国情怀到民族风采,从大国工匠到人类文明,外国青年们用自己手中的武器通过影像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独特体悟和认知理解,现在已经形成了中外青年长期合作的项目,搭建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青年桥梁。

西南大学虞吉教授以“‘看中国’:叠加与延伸的复合传播效应”为题从外宣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角度,对“看中国”项目进行解读。从流程来看,项目是几段式的交互和传播,从遴选开始就开始累计其传播效果,在全球范围内征召青年学子时,就是文化传播的开始。在外国青年来到中国后,对多种传播方式进行整合,传播效果是多样性、叠加性的,是其他传播方式所没办法替代的,并会长久地延续和保留下去,达到传播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发挥出更大的外宣效应和人才培养效应。

浙江传媒学院倪祥保教授从他者视角与影像表达对“看中国”项目进行探讨。他指出他者视角就是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观察,外国青年非常自然地带着他者视角来对中国拍摄的影像进行理解和表达,通过项目的参与,更好地对中国的文化有了认知,并将外国青年的体验文化通过影像传播到世界各地。

陕西师范大学李雅琪从“情动”视角下的跨文化影像交流与海外传播实践谈“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从国际传播、影视教育和个案传播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她强调体验改变认知,认知改变情感,情感的生成是“看中国”项目的特色,是项目达成的核心动力。外国青年学子可以将项目所具有的美好情感带回到国外,可以发挥影视文化的能动性,深化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打造青年人的情感共同体。

吉林大学孔朝蓬教授以“‘看中国’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为题进行讲述。她指出在拍摄的客观视角下,项目是对中国当地的文化记录和客观描述;在国内外青年的主观记录下,项目是一种文化体验和个性表达;在历史影像的记录下,项目是青年人对多元化中国的描述,活动具有叠加效益,对于中国形象传播渠道的拓展起了助推作用;项目作为文化品牌,成为外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的崭新方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全新途径。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赵鑫教授以“‘看中国·山东行’的文化思考:在齐鲁大地上‘你看我,我看你’为题进行分享,结合项目在曲阜师范大学的举办,讲述了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和中国青年学子眼中的外国文化,通过国内外青年电影人的合作来达到文化的传播和交互。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在全球化的视野和格局下,梳理了“看中国”的历史与当下。外国青年来到中国参加项目,改变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固有看法,在亲密接触中国后,对中国有了全新认识,并把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带回自己的国家,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重塑了中国的世界形象。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作为点评嘉宾,表示各位教授对于“看中国”项目从传播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剖析,整个项目对于跨文化的传播效果有着放大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最后总结说,在文明的冲撞发展到新高度的当下社会,“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代表着文化的力量、传播的力量,可以增强理解、增加沟通。十年来,项目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项目与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结合,是对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巨大提升,是团结的机会、迸发的机会、用专业的方式让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有利机会。

四、结语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影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全面推动影视学科和学术研究、推动影视业界交流、推动影视专业实践,是影视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面对影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局大势,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格局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影视教育新高地。

通过本次大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确定了今后的目标和工作方针,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创新品牌特色互动,努力做到结合十四五规划,积极对接教育部工作,更好地围绕大局,集思广益,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坚持质量提升,立德树人,弘扬主流价值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时期,通过各位理事、会员的不懈努力,争做有影响力的标杆性的分支机构,推动新时期教育现代化事业迈向新台阶。

猜你喜欢
外国纪录片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外国公益广告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