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科技创新的趋势与预测

2020-06-19 06:30杨飞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智慧科技

杨飞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一批前沿技术创新快速落地,诸多智能服务模式广泛应用。数字经济所展现出的强大动力,为化解疫情冲击提供了缓冲空间,成为社会有序运转的关键力量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器。预计许多科技创新成果在疫情结束后将转为常态化应用,并对未来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一、疫情倒逼科技创新应用步伐加快

(一)大量新技术被直接应用到疫情防控中

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5G、人工智能、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无人机等多项新技术加快落地,并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疫苗新药研发、防控救治、社区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G技术优势在抗疫中得到充分展现。2月9日,武汉火神山医院与北京某军队医院通过5G网络进行了首次远程诊疗。5G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使诊疗、救治更加高效。

智能机器人被投入战“疫”一线。医护助理、消毒清洁、智能运输和测温巡查等各类机器人在医院及火车站上线。这些智能机器人既节约了紧缺的防护服、口罩等物资,又避免了人员的交叉感染,成为技术抗疫的主角之一。

应用3D打印快速制作可移动板房。浙江一家建筑企业使用该技术,向湖北紧急捐赠了50个采用3D打印快速成型的临时病房,并投入使用。

(二)疫情使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数字化应用更加广泛

疫情之下,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慧零售等数字化应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保驾护航作用更加凸显,并成为维系社会运转、保证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力量。

远程办公成为维系企业运转的“血脉”。一方面,在全员居家隔离的状态下,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企业,越能够在企业组织管理、销售运营上保持高速运转,有效抵御疫情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防疫和复工复产,成为各类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识。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为例,其具有健康打卡、视频会议、员工考勤、远程审批等多项功能,对全国企业的复工复产起到推动作用,用户规模也随之显著增加,其中不乏中国燃气、中国一汽、东方希望、东风本田等大型企业。

抗疫行动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2月10日,上海以此抗疫为契机,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和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

(三)疫情倒逼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

疫情虽对我国部分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使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就制造业而言,一些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APP、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逐步转向智能制造、无人生产、远程运营等新运营模式。以手机玻璃盖板行业为例,以往人工检测效率是每天1000—1200片,而智能检测设备可达每天4万片,且出货品质更加稳定,还能保证按期交付。

就服务业而言,线上服务更加普及,更广泛的用户有了更丰富的智能体验机会。大量企业将运营、渠道、产品、营销等由线下转为线上,加速数字化转型。一些博物馆推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云逛馆”服务,一些大型论坛峰会改为直播模式的“云会议”等,都成为现有服务模式的颠覆。

二、趋势与预测

危中有机。疫情的肆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从“硬币”的另一个面看,抗疫引发了新一轮数字化创新高潮,其对科技应用、数字经济乃至社会治理将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创新将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科技支撑”列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此次疫情大考不仅证明了数字化创新在极端应急场景下的强大能力,更证明了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普适价值。

从宏观视角看,科技创新将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此次疫情应对中,各地在反应速度、行动力度、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暴露了在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运作条块化等方面的短板。未来,以数字化改进治理手段、补齐短板,将成为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从微观视角看,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次抗疫中,线上信息登记、每日健康追踪打卡、居民健康二维码等,成为社区数字化转型的有益探索。未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有望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进一步加速。

(二)加快构建国家数据共享平台、加快信息保护立法成为当务之急

从大数据来源看,加快构建统一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将成为大势所趋。科技创新取得快速进展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国家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此次疫情使数据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信息协同管理和共享服务,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将成为我国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

从大数据运用看,加快信息保护立法是当务之急。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上大有可为。但对数据和信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出现数据泄漏、数据造假、侵犯个人隐私等信息安全与合规问题。在此次抗疫中,各种健康码、同程信息查询等工具的使用过程,亦不能忽视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快大数据领域的立法,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三)数字经济有望实现新的飞跃,一批标杆企业将迅速崛起

2003年的“非典”意外促成了电商的崛起,吹响了互联网颠覆传统零售业的号角。此次新冠疫情大考,仍将对一些行业产生强大的正向推动作用。对于有准备的企业而言,现阶段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将成为下阶段发展的契机和动能。而无法快速转型的企业或将淹没于时代浪潮中。

疫情大幅降低了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等行业的获客成本。“学而思网校”在开学延期通知发布后10天内,用户增长了1154%;阿里系产品“钉钉”以活跃用户破千万的绝对优势力压群雄,成为行业翘楚。这些案例表明,疫情正在催生数字经济一次新的飞跃,一批标杆企业迅速崛起,对流量红利的争夺进阶为新生需求的挖掘,新的价值生态体系正在形成。同时,更多资本将被吸引入场,推动数字经济和相关行业重新洗牌和螺旋式上升。

(四)数字经济的下沉趋势更加明显,下沉市场将成电商鏖战新战场

疫情促使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县域地区人群和中老年人群,由较少使用线上服务变为频繁接触并使用线上服务,从而使数字经济的重心下沉。预计商场、超市、便利店、药店等场所的物理属性将进一步弱化,线下渠道可能加速萎缩。而生鲜电商、餐饮外卖、网上药店和“一小时到家”22020年春节期间,生鲜电商迎来新商机,“京东到家”日活用户突破100万,“盒马鲜生”突破40万。等业态模式将成为社会大众的首选服务方式和深度用户习惯。

根据智能科技平台Mob的最新报告,我国下沉市场3指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农村地区。移动电商活跃用户规模已超过3.84亿。而一二线城市的流量红利与增量空间被几度压缩,获客成本不断高涨。因此,拥有广阔人口基数和用户潜力的下沉市场将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及数字经济的主要增量市场和必争之地。

图1 远程办公APP“钉钉”与“企业微信”用户规模增长比较

图2 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占比

(五)智慧城市有望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风口”

智慧城市是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全球共识,其核心是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对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的快速、智能响应能力。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智慧城市的作用已经有所体现。从长远看,在国家和各省市多项规划和方案的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最新预测,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将达26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西欧,位列全球第三。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国内一些机构已经开始行动和布局。如中国平安成立了“智慧城市科技公司”,作为集团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的主要载体。该公司以1套“智慧城市云”平台,支撑政务、生活、交通、医疗、教育、环保、法律、社区、养老等N个智慧城市板块,全国合作城市已超过100个。

三、对银行业的建议

疫情过后,新技术应用将迎来一波新高潮,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一批新业态、新产业有望迅速崛起。对银行业而言,蕴含着不少发展机遇。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及赋能力度。提高科技创新与业务发展的融合、转化能力,强化技术储备。通过科技对业务的赋能,适应客户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的新变化、新要求,提升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贡献。

二是加快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快5G与金融科技、智能设备的深度整合,重构线上线下运营流程和服务模式;深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实现客户到店自动识别、金融产品精准推介、业务交易多渠道智能处理,提高信贷客户资金、担保关系等场景风险预警精准度等。

三是构建更广阔的数字经济生态圈。深挖新形势下科技与业务创新融合的新场景,构建“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社区”等生态圈,拓展跨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以价值聚合枢纽等角色,构建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生态圈。

四是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5G、智能制造、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在线教育、医疗健康、生鲜电商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的贷款支持,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加强客户信息保护。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既要考虑创新带来的推动作用,也要加强新技术应用的风险防范。尤其是应加强客户信息保护,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和披露等进行规范。

猜你喜欢
数字化智慧科技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