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霞, 王亚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一种与癌症或癌症的治疗有关的,身体、认知、情感上持续且痛苦的疲惫感,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1]。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不同于普通疲劳综合征,CRF具有多发性、普遍性、长久性,贯穿肿瘤全过程,长期存在并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国外研究显示,CRF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明,无法研制靶点明确的药物;还有研究表明,帕罗西汀无法降低化疗期间患者的疲乏程度[2]。针灸具有沟通脏腑、疏通经络、调节阴阳,促进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趋向正常与平衡的功效,能明显改善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癌因性疲乏方面取得一定效果[3-16]。
现将近10年来相关文献中的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治法、腧穴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梳理其中的规律及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为检索源;搜索年限为200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针刺”“艾灸”“温针灸”“针灸”“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癌因性疲乏”作为主题、篇名或关键词,运用AND、OR等连接词构建逻辑检索式在以上数据库内检索,得到所有“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文献。
(1)类型:针灸临床研究类论文;(2)研究对象:根据西医或中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3)干预措施主要以针灸疗法为主;(4)具有明确的腧穴组成。
(1)动物实验研究论文;(2)主要干预措施非针灸治疗;(3)综述;(4)重复发表的文献。
笔者将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分析、录入Excel表格中,录入的内容包括文献名称、文献出处、观察组使用的腧穴(包括主穴和配穴)、归经、刺灸方法等,建立数据库;将腧穴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按照穴位名称、归经、特定穴、选穴部位、刺灸法等进行分类,总结归纳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特点。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2篇,排除动物实验研究论文、综述、主要干预措施非针灸治疗类文献,剩余有明确的针灸取穴的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文献共32篇,涉及病例总数1 233例。
2.2.1 治疗方法统计结果
将检索所得文献进行逐篇分析,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内容丰富并且治疗方法多样,结果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艾灸疗法及针刺疗法在治疗癌因性疲乏中应用较多,约占文献总量的一半。
表1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情况
2.2.2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选穴规律分析
腧穴的选择和使用是针灸疗法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对上述32篇临床文献的统计分析,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常用腧穴36个,频次共267。以支持度作为主要排序标准,支持度(%)=单个腧穴使用总频次/所有腧穴使用总频次×100%,得出针灸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所用腧穴频次前10位的腧穴,结果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高频腧穴
2.2.3 特定穴在癌因性疲乏治疗中的应用
特定穴在针灸临床上具有特别的治疗效果。分析特定穴在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规律发现,特定穴广泛地使用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中,特别是五输穴、背俞穴、八会穴等,且疗法多以各类灸法为主,结果见表3。
表3 特定穴文献使用频次及常用疗法
2.2.4 常用腧穴的归经分布规律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综合分析文献中各经脉的应用及常用腧穴的归经分布情况,发现所纳入的32篇临床文献中任脉的使用频次最高,每篇文献中都有应用;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结果见表4。
表4 使用频次较高的5条经脉
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主要由于癌邪本身和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损伤人体正气,先天肾气和后天脾气受损,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诸如乏力疲倦纳差等症状,其病位在五脏,尤以肝、脾、肾为主。根据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虚劳”的范畴。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本身及相关治疗伴随出现的一系列症状,Melissa S.Y.Thong[17]等将癌因性疲乏分为3个亚型,1级为无疲劳和窘迫;2级为低疲劳,中度窘迫;3级为高疲劳,中度窘迫。癌症患者无论是手术后或是放化疗期间及之后都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疲乏感,并伴有食欲不振、疼痛、失眠、情绪低落等[18]。癌因性疲乏不是单独成病,其治疗临床上常根据虚损性质的不同,分别釆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以恢复正气[10,11]。
针灸具有沟通脏腑、疏通经络、调节阴阳,促进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趋向正常与平衡的功效,广泛用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临床上,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疗法主要有灸疗法、针刺法、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4大类。根据癌因性疲乏“虚则补之”的治疗法则,这些疗法在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中各有特色。
针剌疗法通过毫针刺激人体腧穴部位,促使气血调和,经络畅通,从而有效缓解因恶性肿瘤导致的气血运行失调、气血痰瘀内阻等方面病症。针刺疗法的补益作用一方面通过刺激方法的选择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取穴来体现。
在诸多针灸疗法手段中,灸法因其具有增强机体正气和改善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被广泛应用。艾灸是驱散疲乏、恢复元气、调动和增强机体抗癌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根据统计结果,有温和灸、雷火灸、温针灸、热敏灸、麦粒灸、隔姜灸、隔药饼灸等多种不同的灸疗法应用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不同的灸法对施灸局部的皮肤造成不同的温、热、灼、痛等感觉,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生姜具有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隔姜灸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麦粒灸在艾粒燃尽时会出现短暂灼痛,并灼伤肌肤产生持续性炎症,从而调节免疫系统、胃肠系统,消炎镇痛,起到改善食欲,减轻骨髓抑制的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12,13];热敏灸是用艾条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然后施以艾灸直至热敏消失,从而提高疗效的一种新艾灸疗法[14];雷火灸艾条由多种药物组成,火力猛,渗透力强,燃烧时药物成分可随着热辐射热量,经过皮肤、经络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和体内循环中,通过神经内分泌作用,降低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减少局部炎性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疲乏程度[15];穴位敷贴可持续作用于腧穴部位,通过局部治疗,达到调节全身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16];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相关穴位,对相应穴位产生一种“长效针感效应”,起到协调脏腑、补虚泻实的作用[19],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其功效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通过对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高频腧穴统计分析发现,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最常用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百会、神阙、血海、绝骨、神门、大椎;通过对特定穴的使用统计分析发现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使用的特定穴频次较多,文献提及的36个穴位中,特定穴占有很大比例,其中以五输穴为最,其次为背俞穴、八会穴、原穴、络穴等。特定穴使用中排名前5的为足三里、绝骨、神门、中脘、内关。特定穴广泛地使用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中,特别是五输穴、背俞穴、八会穴,且疗法多为各类灸法。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下合穴,合治内府,性属土经土穴,为补脾培本之要穴,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主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血、津液于全身,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灸足三里以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强壮全身,补后天以助先天。关元为小肠之募穴,又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肾所藏之精皆经于此,其又位于任脉,为阴中之阳,能补益一身先天之本,继而培肾固本,补益精血,调理冲任,故灸关元可“主诸虚百损”,具有培元固本、温阳补虚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气海为元气之海,属任脉穴,凡人体的精、津、液、血皆归任脉所,有补气、调气之功。《铜人》言气海: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因而灸气海既可以生发和培补元气,又能改善肝脾肾三脏之气,益精健脾,疏肝保健,滋荣百脉,解除疲劳[20]。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针刺或艾灸可调理肝脾肾三脏,以交通心肾,健脾补肝益肾,从而各脏各司其职;中脘、神阙属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统帅全身诸阴经,命门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统督全身诸阳经,两穴前后相连,在任督的共同调节之下,调理全身五脏六腑;神阙位于肚脐中央,有培元固本之功效;中脘又名太仓、胃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之功。神门为心经之原穴、输穴,有宁心安神之功;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针刺或艾灸可起到补髓养精,有益气活血、强筋骨、调理睡眠的功效;大椎属督脉,艾灸大椎有温阳补虚之效。
除了以上腧穴,还有学者总结出了“扶正抗癌”强壮穴[21](合谷、三阴交、足三里)、针刺补虚组穴[22,23](足三里、气海、关元、中脘、悬钟、三阴交、血海)、疲三针(四神针、内关、足三里)[24]等配穴组合,这些配穴组合开展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能有效地改善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1-23]。
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复杂,导致其产生的相关因素也有很多,迄今为止,虽然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模型[25]。针刺治疗具有改善症状、个体化治疗、简便易行的优势,但高水准的临床试验较少,导致有效性证据不充分[26];国内外研究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文献较为匮乏,且文献质量普遍偏低,鲜有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类文献,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还不高;针刺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疗效结论尚不能确定[27]。今后应在进行针灸治疗处方规范化研究的基础上,有序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试验,确证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疗效,从而为形成临床诊疗规范提供参考依据,使针灸在癌症治疗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