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亚伟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8200)
安眠药中毒临床常见。由过量摄入安眠药所导致,患者多伴有机体组织结构破坏,以及各器官功能损害,死亡率较高,预后差。安眠药中毒后,需立即给予抢救,方可挽救患者的生命[1]。常规给予硫酸镁、甘露醇等治疗,可减轻病情。但有研究指出,采用血流灌注联合纳洛酮治疗,疗效更佳[2]。本文于本院2015年12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安眠药中毒患者中,随机选取56 例作为样本,回顾性观察了血液灌流联合纳洛酮临床治疗的效果。
根据抢救方法的不同分组,观察组(n=28)性别:男/女=18/10,年龄平均(42.1±20.4)岁,服药时间平均(4.5±2.1)h。对照组(n=28)性别:男/女=17/11,年龄平均(43.5±19.8)岁,服药时间平均(4.6±1.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1)采用冷水冲洗胃肠道,刺激呕吐,促进胃内容物排出。(2)给予硫酸镁+甘露醇治疗,达到利尿、导泻的目的,促使安眠药物成分排出。(3)在此期间,应保证呼吸道畅通,预防呕吐物误吸。
观察组采用血液灌流+纳洛酮治疗:(1)血液灌流:中心静脉穿刺,取0.9%氯化钠灌流冲洗,血流100 ~250ml/min,2~2.5h/次,1次/2d,连续治疗5d。(2)纳洛酮:给予0.4~0.6mg/次静脉注射。
治疗前观察组SBP(82.2±10.5)mmHg、DBP(43.6±8.9)mmHg、PaO2(56.6±5.4)%,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SBP(116.6±13.2)mmHg、DBP(86.3±4.8)mmHg、PaO2(89.6±4.8)%,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血压指标对比(±s)
组别 n 阶段 SBP(mmHg) DBP(mmHg) PaO2(%)观察组 28 治疗前 82.2±10.5 43.6±8.9 56.6±5.4治疗后 116.6±13.2 86.3±4.8 89.6±4.8对照组 28 治疗前 83.6±11.2 42.8±9.0 57.1±4.9治疗后 101.5±10.2 70.6±8.4 68.9±5.3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7%、苏醒时间(8.4±1.5)h,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情况对比
安眠药中毒的常规抢救方法,以给予甘露醇、硫酸镁,以及给予冷水洗胃为主[3]。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可促进药物排出,减轻毒性,促使患者苏醒,避免患者死亡。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抢救后,安眠药中毒患者SBP(101.5±10.2)mmHg、DBP(70.6±8.4)mmHg、PaO2(68.9±5.3)%,与抢救前相比,血压有所恢复。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71.4%(20/28)、苏醒时间(17.8±2.6)h,提示抢救成功率低,苏醒时间长。
为改善抢救效果,本院将血液灌流与纳洛酮联合应用到了治疗过程中。给予血液灌流,可有效促进体内安眠药有毒成分排出,使血药浓度下降。与常规给予洗胃相比,应用效果更佳,起效更快[4]。纳洛酮为吗啡受体拮抗剂的一种,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实现对血流以及脑组织的保护,且可解除呼吸抑制,促使患者苏醒。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到患者的抢救中,对其死亡率的降低,以及苏醒时间缩短,均具有重要价值。药物功效的共同发挥,同样有助于促使血压水平恢复。本文研究发现,应用血液灌流联合纳洛酮治疗者,治疗后SBP(116.6±13.2)mmHg、DBP(86.3±4.8)mmHg、PaO2(89.6±4.8)%,血压水平恢复优于常规抢救方法,血氧分压恢复效果更佳,优势显著。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6.7%(27/28)、苏醒时间(8.4±1.5)h,与采用常规方法抢救相比,预后更佳(P>0.05)。临床研究发现,安眠药中毒患者,抢救期间往往可见精神失常、头晕目眩等症状。给予纳洛酮后,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于吗啡肽类物质竞争性结合,使上述症状得到减轻,促使患者清醒,缩短中毒后的苏醒时间。何伟强[1]在研究中,同样选取安眠药中毒患者作为样本,观察了纳洛酮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该抢救方法可将患者的存活率自78%提升到95%,将苏醒时间自23.6h 缩短到8h,研究结果与本文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血液灌流联合纳洛酮对安眠药中毒患者进行抢救,可有效促进血压及血氧分压恢复,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缩短苏醒时间,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