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何洪波 王 彬
董峰(右一)与他的创新团队开展技术讨论
连续数天的凌晨时分,位于湖北宜昌的清江梯级调度集控值班室里,被同事们称为“董室长”的董峰一遍遍认真查看集控室内的每一块监控屏幕,实时跟踪降雨量、水位、流量等一系列流域相关数据的最新变化。然后,一次次从集控平台上拨出电话,协调、沟通华中电网与清江流域厂站各类水电调信息,实时修正调度策略,为湖北省复工复产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
集控室屏幕上不停波动的图表信息与不断变换的水文数字,背后是董峰身为调度长对数据精准度的苛刻要求,也是他作为省级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对创新成果的现场应用,更是他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实施“人工”与“智能”相结合调度策略的实战检验。
董峰酷爱钻研技术的劲头,在2015年初吸引到了4名同道中人。这5个专业相近的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搞头脑风暴,几次三番后,董峰萌发了组建一个创新兴趣小组的念头。他把想法和公司一说,立刻得到了公司工会、团委的鼓励和支持,一个创新团队由此诞生。
创新团队成立之初,正好与梯调监控系统改造档期完美“重合”。高饱和度的工作不但锻炼了团队,也让更多的青年员工看到了钻研技术、积极创新的魅力。几年下来,13名不同专业的青年才俊带着各自的专长、活力和智慧,纷纷加入到“董室长”麾下,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课题研究与应用为载体,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学习交流、前沿研究等活动。团队还搞起了“导师带徒”机制,主动联系高技能人才亲传亲授、团队内部互教互学,研究方向也由单一的水电调度运行,拓展到水电自动化、电力市场、水情水电、机械设计制作、系统软件研发等。随着新一轮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和先行先试政策的推行,董峰正积极探索众创空间模式,将工作室引向“合众”与“联横”新平台。
湖北能源清江公司梯调中心是负责清江流域电厂集中控制、监视运行、计划统筹、水情预测、梯级水库调度的专业机构。如果把梯调中心比喻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那么调度集控室就相当于大脑,它的运转速度则直接取决于调度平台系统。2016年,董峰开始接触清江梯级智能对象化水电调平台研发工作。
空荡荡的会议室,三五个来自不同专业部门的同事。这个临时组成的研发小组,面对的是一系列与水电专业毫不相关的陌生字眼。“难度远远超过预期,可哪一个科研项目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呢?”董峰信念很坚定。
既无任何技术参数可以借鉴,又无过硬技术支撑。为了快速摸清水情模拟预警系统,解决现有数据收集效率低、易遗漏等突出现状,董峰和团队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他利用工作室平台,翻阅查找最新、最全的水文资料,自学C++语言,通过智能检索运行异常数据,综合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及时处理异常信息。那段时间,董峰手机里满满都是技术交流信息,不仅有来自团队里其他成员的技艺切磋,还有来自兄弟单位的经验交流。闲暇之余,他时常“出没”在一些软件编程的交流群中。
4年的时间,经过300余次技术修改、200多次预警实验、10000多个数据分析,“智能水情预警系统”预警准确率终于达到100%。如何让研发成果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成为董峰下一个目标。他凭借从研发中积累的经验,很快意识到必须把周边和配套成果做出来。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谋划“流域梯级水库降雨入库流量分析系统”、“智能水情信息抽取系统”、“智能水文计算系统”等项目。
董峰自己也没想到,智能对象化水电调平台的实战运用会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是对我的考验,更是对创新的检验。”考虑到疫情期间集控调度人手短缺,董峰悄悄退掉了回东北老家过春节的机票,然后给妻子发了条微信。
从腊月三十起,董峰就“住”进了集控室。当班时,他和电网调度员协调发电空间、控制流域电厂开机台数、增加监屏工作力度、调节流域各水位;不当班,则会关注电力系统负荷情况、运行环境,流域电厂水位信息及天气情况,积极配合电网调度员和流域电厂现场值守人员工作。
饿了泡一碗方便面,累了就把椅背放下稍微打个盹。只要同事们呼唤,即使上一秒很疲惫,下一秒也会精神百倍出现在现场。无论当不当班,实时观察自研的“智能水情预警系统”是董峰必做之事。在二月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中,他通过实时跟踪水情信息,快速准确地做出未来24小时、48小时,甚至168小时以上的预报分析,为清江梯级流域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保证疫情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智能保障。
在董峰看来,干调度必须善于创新,要学会运用智能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共完成了15项创新成果、2篇高质量论文。截止目前,其创新成果的应用,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近3000万元。
据气象、水利部门统计,今年一季度,清江上游年累计来水年平均偏多70%。清江流域已进入汛期,检验他和团队创新成果的新阶段已经到来。有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阶段的积累,接下来的迎峰度汛、迎峰度夏也应该是创新成果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