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颈椎小关节错缝主要是指人体颈椎小关节在正常活动范围之上,且小关节间存在错位情况。在我国中医学中,颈椎小关节错缝被称之为“骨错缝”,而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因素为外伤[1],临床研究显示,颈椎小关节错缝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对其日常活动造成影响,故此需早期给予其有效治疗,从而改善其活动能力,使其能够早期康复[2]。本文选择接受治疗的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中医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抽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017年6月~2018年8月-颈椎小关节错缝)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与医护人员能够进行完整的交流,语言功能健全,无功能障碍性疾病;入组患者同意本次调查、患者家属均知晓此次研究,并共同签订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精神状况无法参与调查,不愿意配合研究者;利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组间调查年龄数据(57.45±1.87)岁,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组间调查年龄数据(57.33±1.92)岁;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认可并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将颈椎牵引治疗实施于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指导患者将头部伸出直至床外位置,操作者用左手托住患者头部,并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部位,叮嘱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并将下颌稍微收住,并在患者头部水平方向实施牵拉,力量直至腰骶部,后将患者头部朝右后方牵拉45度角,反方向重复上述动作,1次/d,每次3~5 min,共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3]。
观察组实施中医针灸治疗。治疗前准备:取患者正坐位,叮嘱患者将肩部、颈部、背部打直,全身放松,为了能够促进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可给予其轻压、揉、捏等方式,上述手法能够达到活络经脉的目的,需保证适宜的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患者有无疼痛感进行观察,从而对力度进行调整[4]。
治疗方法:待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指导患者保持正坐位,从而完成取穴工作,穴位选择:肩贞穴、天宗穴、风池穴、肩井穴、百会穴、大椎穴、晴明穴等等穴位,根据上述穴位进行依次施针,在患者颈部两侧进行,将每个穴位针灸时间在半小时左右,针灸刺入深度为0.8寸。将患者病情具体情况作为依据,若针刺过程中患者伴有疼痛感,可适当延长扎针时间,将扎针力度减轻,每日针灸1~2次,共治疗7 d为1个疗程[5]。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
将住院时间和活动能力评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作为治疗效果判定指标联合进行判定。
观察组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住院时间(21.22±1.09)d、活动能力评分(94.34±2.23)分与对照组住院时间(29.34±1.82)d、活动能力评分(84.32±1.29)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住院时间=27.13,t活动评分=27.50,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后比较,P<0.05
颈椎小关节错缝主要是指人体颈椎小关节超过人体正常活动范围,在小关节面间存在错位情况。在我国中医学中,颈椎小关节错缝属于“筋出槽”、“骨错缝”等范畴内[6]。该疾病在临床具有极高发病率,其发生因素与睡眠姿势不当、外伤等具有密切相关。该疾病主要以疼痛作为临床表现,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故此,早期给予其有效治疗十分必要,使其疾病预后得到改善[7]。目前临床对于颈椎小关节错缝常用治疗方法为颈椎牵引,但治疗效果不佳,颈椎牵引治疗易增加患者住院时间,使其难以早期恢复活动能力,故此导致其使用受到限制[8]。而中医针灸方式在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对其实施各项前期工作,再选穴治疗,根据每个穴位进行不同针灸深度,从而对每个穴位进行处理。中医针灸相比颈椎牵引治疗存在以下优势:能够促进患者活动自由早期恢复。将上肢麻木感早期消除。能够促进患者颈椎功能得以恢复。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活动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日常活动、心理健康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总体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确切,使患者的活动能力得到改善,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