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路在何方

2020-06-18 08:38严爱平
科学养鱼 2020年5期
关键词:河蟹养殖

严爱平

(安徽当涂县大陇镇农业服务中心,安徽 当涂 243155)

2019年,继淡水小龙虾遭“价格闷杀”后,河蟹也遭遇了寒冬。面对低迷的河蟹市场,养殖户充满了迷茫,河蟹养殖路在何方?

一、形成2019年蟹价低迷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现象上看。一是河蟹中秋节刚上市时品质极差,严重挫伤了市场的消费信心,造成市场交易量小,积压多,价格上不去。二是流通环节多、成本大。一只河蟹从塘口走上市民的餐桌,要至少经过养殖地集贸市场的小商贩——大商贩——消费地水产集贸市场的批发商——超市或专卖店4道手续,每道手续都要产生物流成本。这些成本一部分转嫁到养殖户身上,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造成“蟹贱伤农”“天价伤市”。低价反过来对蟹农投资热情产生影响,为了降低投资成本,蟹农只能在投喂上进行控制,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河蟹的品质。品质越差,市场反馈越差,市场收购价也就越差,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三是河蟹产量高,供大于求。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由800万亩增加到1000万亩,而河蟹至少增产20%以上。

从本质上看,反映了我国现有体制下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所遇到的痛点和难点,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分散的小农户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状态,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千千万万的小商贩,构成了产业交易的基本现状。这是一个相对低效能、高损耗、高成本的产业链体系。在这个冗长的产业链里,各方参与者均感到赚钱不易,消费者则感觉“越买越贵”。

二、河蟹产业面临的困境

实际上,2019年蟹价持续低迷只是揭开了河蟹产业发展困境的“冰山一角”,其实这个产业早已危机重重。一是蟹农养殖理念落后,固化思维严重,守正有余,创新不足。在生产性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没有根本改进,养殖产量和品质没有根本突破,单位产值没有同步提升,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养殖风险愈来愈大。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难以适应“大市场”,农民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为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承担了最大的风险。三是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水产养殖业承载的食品、生态、科普、文化、体验等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1.技术层面

表现为:水产种质资源退化,抗逆性差;水草品种单一,容易引起池塘荒漠化和藻型化;极端气候引发“暴塘”现象频发;塘口设计不合理,容易出现应激反应;青苔和蓝藻多发;冰鲜鱼喂食导致不可控因素增多。

2.市场层面

河蟹交易基本走的是低端市场路线,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市场基本受蟹贩把控,存在层层盘剥现象,蟹农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有关资料显示,90%以上的河蟹是通过常规流通批发市场出售的,大约只有不到10%的河蟹通过品牌、电子商务和专卖店等形式进行销售。所以出现一个怪圈:大量商品蟹涌向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蟹农停手不卖——收购商略微抬高价格——大量商品蟹再次涌向市场——价格再次下跌。

3.产业层面

一产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融合度不高,是当前河蟹产业的基本现状。“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关键在于湖北省经过近20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产业链条十分完整。而绝大部分河蟹主产区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蟹农不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不能第一时间感受到消费者需求。加上市场收购难以体现优质优价,因而不注重养殖场地的环境卫生,不注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不注重产品的品质,不注重品牌开发,不注重产品附加值的开发,水产养殖所承载的文化、生态、科普、体验、休闲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环保层面

环保与资源约束因素增多。环保风暴下,以破坏沿海渔业资源和湖泊螺蛳资源、以冰鱼投喂污染水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养殖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三、关于河蟹发展出路的思考

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生态安全并重、品牌三产融合”,是笔者对未来河蟹产业发展的思考。

1.加强水产良种研发,掌握核心产业

种质资源好不好对河蟹的养成规格和抗逆性影响深远,继而影响到河蟹的品质、价格和效益。目前江苏、上海等地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名优河蟹审定良种,具有很好的抗逆性和生长潜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诺亚1号”“光合1号”等,江苏兴化、宜兴和安徽当涂的河蟹良种应用使亩利润突破1万元不再是神话。

2.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升级技术模式

良种良法配套,才能高产高效。如兴化的全程配合饲料投喂使饲料成本下降了50%~100%,病害死亡率下降到10%~20%,起捕率达70%以上,而且起捕时间从9月延续到春节前后,存塘时间比当涂长1~2个月。宜兴的河蟹一半饲料、一半冰鲜鱼模式,也有效地降低了河蟹的死亡率和养殖成本。微孔管道增氧和推水装置结合的模式解决了制约水产业发展的核心因子——水中溶氧问题,使塘口的生产力明显提升。蟹菜共生、蟹虾混养、蟹塘鳢虾混养等模式,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性优势,使养殖水体得到充分利用,改善了养殖环境,拓展了增收渠道,降低了养殖风险。

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优美的水域环境

一是建立消费者(水生动物)、生产者(水生植物)、分解者(微生物)三者平衡的养殖水域生态系统模型,推行“净水渔业”养殖模式,实现“以水养鱼、以渔净水、以渔保水”。这是一种既保护水环境、又修复和维持水域生物多样性的渔业生产方式。同时实现渔业生产和环境修复两个目标,既满足了水产品供给,又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展休闲观光渔业,构建优美的水域环境。坚持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吃、住、行、游、购、娱”要求,打造一批休闲渔业基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追求,把我国广袤的水产养殖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的高地、心灵回归的净土,让乡村的好水能“洗胃”、好空气能“洗肺”、好生态能“洗心”。

4.坚持渔业标准化生产,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

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消费普遍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型。“好”既包括品质好、口感好、营养好、花样多,也包括产品的质量安全,符合绿色健康的要求。在当前河蟹、小龙虾等绝大部分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没有生产标准、没有品牌、无法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水产品只能通过低端市场销售,价值难以提升。因此,必须要从渔业标准化生产抓起,把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和优美生产环境追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才有出路。河蟹的第一功能是用来吃的,好吃、吃得放心才是王道。

5.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实现水产品优质优价

品牌是品质和信誉的代名词。好的产品必须借助好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河蟹品牌化蕴藏着广泛的内涵: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精细化,环保生产和安全、可追溯、可持续。从事品牌化的经营,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稳妥保证供应,而且需要符合食品安全的规定要求,这无疑符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优质优价”,好的产品应该卖出相应的价格,这也是行业多年一直提倡和追求的。品牌化几乎可以满足当前业界的所有诉求,品牌化天生带有社会化、组织化大生产的属性。从宏观的角度看,品牌化的过程,就是行业资源再次分配、重新组织的过程。散户不断被淘汰或被整合,个体经营者的能力比较弱小,但是经由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后,将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同样的劳动量将产出更高的价值。

6.坚持三产融合、三生协同,推进河蟹产业战略性转型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标志,既是打造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根本出路。

建立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加强水产种业发展,完善苗种、饲料、包装等产业配套。大力发展水产食品加工业,开发香辣蟹、蟹粉、蟹黄、蟹肉汤包、蟹塘菜等食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农村新型业态。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拓展渔业观光、休闲、园艺和科技体验等多种功能,开拓促进农民增收的更多门路。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破解“蟹贱伤农、天价伤市”的魔咒。

构建“三生协同”的统一体。“三生协同”就是生产不离生活,生产、生活不离生态。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实现高品质的生活、高效率的生产、高文明的生态。构建起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以乡村复兴再造为目标的田园综合体,使当涂河蟹产业成为资源聚集的推进器、产业价值的扩张器、新兴业态的孵化器、区域发展的牵引器、农民增收的助力器。

猜你喜欢
河蟹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河蟹脱壳期间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