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二胡曲《良宵》的艺术特征

2020-06-17 05:49文/蒋
乐器 2020年5期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乐句

文/蒋 芳

一、创作背景

《良宵》又名《除夕小唱》,创作于1928年1月22日农历除夕之夜。从创作背景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刘天华倡导的“国乐改进社”成立,音乐补习班开办,并出版了《音乐杂志》等等,可以说1928年正是刘天华先生振兴国乐的众多举措得到实施落实的时期,加上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国立音乐学院,这些都给了刘天华莫大的鼓舞,他在心中筹划着在北平也创办国立音乐学院的想法,对国乐发展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恰逢除夕,刘天华先生邀请北京大学未回家过年的学生来家中聚会,共度除夕。晚饭后,师生们围坐在客厅,大家畅所欲言,先生突然站起来对大家说,“我很久没有作谱了,我想在今天作一个小小的二胡谱,以作为今天快乐的纪念。”②于是先生拿起二胡,取来纸笔,边拉边写,很快便诞生了一首优美的乐曲。据刘北茂先生回忆,当时并没有给这首乐曲取好合适的名字,几天后,从众多曲名中选取了《除夕小唱》,后又改为《良宵》。

二、《良宵》艺术特征分析

众所周知,二胡音乐艺术是刘天华先生的国乐改革思想充分得以施展的领域。《良宵》虽然乐曲结构短小,但其中同样体现出刘天华在二胡艺术上的革新和艺术追求。本文试从乐器改革和音乐艺术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良宵》体现的乐器革新

如上所述,尽管二胡在中国民间传播千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但长期以来二胡一直没有受到上层社会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大多都是作为伴奏、合奏乐器出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空前兴盛,“民主”“科学”“爱国”等思潮深深影响着广大知识分子。刘天华先生正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积极投身到振兴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动之中。他首先选择了二胡,这样一件最平民化的民间传统乐器进行革新、创作。他提到改革二胡音乐的初衷是发扬平民化艺术,使中国平民阶层也能够享受音乐的美妙,从而提高全民族音乐艺术素质。他提到:“胡琴当然不能算做一件最完美的乐器, 但也不如一般鄙视它的人想像之甚。我以为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而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③同时,刘天华先生还针对国人对二胡音乐的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音乐的高雅与否不在乐器自身,而取决于演奏者:“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以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现,胡琴有何能例外?”④在《良宵》曲前说明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二胡音乐的艺术价值:“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故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然而环顾国内:皮黄、梆子、高腔、滩簧、粤调、川调、汉调,以及各地小曲,丝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那一种离得了它。它在国乐史上可与琴、琵琶、三弦、笛的位置相等。要是它自身没有点小价值,那得到此地位?”⑤。基于这些艺术观点,刘天华先生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从《良宵》中可以体现出来。

首先是定弦。传统的二胡并没有十分明确、固定的音高定弦。刘天华先生借鉴小提琴定弦方式,将二胡内、外两弦的音高固定下来:内弦定D,外弦定A。这样使得二胡乐曲从此有了明确的调式和调性,这为创作乐曲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宵》的定弦便采用了DA定弦,全曲在D调的色彩中展开。

其次,刘天华先生对传统二胡把位进行扩充。传统二胡基本使用上、中把位,音域在一个八度之间。刘天华认为这大大局限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胡琴上有所谓‘三把’演奏法,为时尚未久,大约从三弦、琵琶等乐器上脱化而来的。以前用中、下二把者大都把上把之音翻高一均或两均罢了。若利用各把之音色,特别曲谱者,未之前闻。”他认为,二胡与西洋小提琴同样是弓弦乐器,二者应该也具备同样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刘天华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二胡把位,将音域扩展到两到三个八度。如《良宵》开头部分在一把位缓缓奏出“3 5 6 1 2”,第二部分旋律音域向上扩展,达到了第二把的最高音,在经历了几次上下回旋后达到第三把位,乐曲情绪也随之逐渐进入高潮。从此可以看到《良宵》从1~(高两个八度),不仅大大发展了二胡的音域,而且也完成由低音到高音的音色变化,增强了二胡艺术表现力。

其三,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琴弓的改革也在《良宵》中得到体现。《良宵》描绘的是除夕之夜人们欢畅温馨的情绪和节日气氛,旋律线委婉回绕,一波三折。这就要求演奏时气息悠长,弓法连绵不断。传统二胡琴弓比较简单粗糙,刘天华参考小提琴琴弓特点使弓毛展开加强琴弦与弓毛的摩擦面,大大增强二胡演奏的音量,同时增长琴弓长度。改良后的琴弓促使长弓、连弓等成为二胡演奏中抒发情怀、表达哀思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法。《良宵》中基本以长弓和连弓为主,表达轻松、如歌的艺术特征。如乐曲一开头:

谱例一:

(二)音乐创作上中西合璧

总体来看,刘天华先生即兴创作的《良宵》植根于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土壤中,并且借鉴吸收了西方音乐的一些创作手法,使其听起来既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韵味,又结构清晰严谨,具有高度完整性、统一感。

宋彬分析认为,目前新三板企业IPO持续升温。“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差、估值低的局面未改变之前,挂牌企业转由IPO登陆A股的趋势将不会发生改变。”随着IPO的提速,新三板企业申请IPO的数量已出现了较大的增长,由于IPO审核标准趋严,新三板企业IPO通过率有所下降。

首先,《良宵》以中国传统音乐核心的五正音,即“1 2 3 5 6”为基础。乐曲开首便明确拉出:奠定了整首乐曲的音乐核心基调。发展至中段,刘天华先生加入变宫音“7”给乐曲增添新的色彩,与高音区的宫音、商音、角音、徵音交替配合,表现出情绪从温暖到激昂的逐步变化。

谱例二:

其次,《良宵》整首乐曲结构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特征。刘天华先生很好的将中国传统作曲手法与西方曲式结构相融合,使这首即兴小曲章法严谨而又自由浪漫。总的来看,整首乐曲可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十六小节,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乐句。第一小乐句是乐曲一开头两个小节,采用五正音“3 5 6 1 2”,奠定了整首乐曲传统音乐的韵味。随后出现第二小乐句,这一乐句不仅出现新的音调,而且采用紧缩节奏的手法加入第一小乐句的音素,统一中有变化。第三乐句出现扩充现象,共七小节:

谱例三:

这一乐句综合和前两个小乐句的内容,并进行加花变奏,十六音符的使用,增强了旋律的流畅性,透露出轻松愉悦的气氛。第四乐句是收拢性结尾,长弓运弦预示着音乐和情绪向第二大部分逐步展开。

第二大部分篇幅较长,也是乐曲从低沉逐渐走向高潮的章节。首先,出现新的音乐旋律因素:。音区从第一把位翻高至第二、三把位,旋律迂回委婉,充分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加花变奏、合尾、去头等手法,同时在第二大部分一开始便加入“7”(变宫音)使乐曲体现不一样的色彩。在随后乐句的发展进行中,旋律始终围绕“7”音盘旋展开,乐曲呈现出徵音色彩,颇具西方音乐离调的艺术手法。如:

谱例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大部分每个乐句的结尾处刘天华先生仍旧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合尾”的创作手法“32121”。

第二大部分最后阶段将两大部分的音乐素材融合在一起,并模拟小提琴拨弦的音响效果,运用顿弓描绘烛影摇动的夜晚景色,使听者从音乐旋律中回忆起乐曲一开始温馨、宁静的场面,结尾“32121”的节奏音型再次出现,使乐曲呈现完整统一的结构。

谱例五:

在以往的研究中经常会提到《良宵》运用了西方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笔者通过演奏体验和分析感到,《良宵》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再现单二部曲式,刘天华先生选择了两种音乐核心音调运用于乐曲两大部分中,并在乐曲结尾处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也许正是由于《良宵》是首即兴创作的缘故,乐曲在单二部曲式结构框架里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自然流露之情。

注释:

①刘北茂口述,育辉整理:《刘天华后期的音乐生活》(下),载《人民音乐》2000年12期,总416期,第16页。

②刘北茂口述,育辉整理:《刘天华后期的音乐生活》(下),载《人民音乐》2000年12期,总416期,第16页。

③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④同上。

⑤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猜你喜欢
刘天华国乐乐句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国乐改进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