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海外华人艺术家现状

2020-06-17 09:35柳苏凌
乐器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乐节音乐会疫情

本刊记者/柳苏凌 张 明

席卷全球的疫情,迫使全世界的演出行业都遭受到了巨大冲击,各种原定的演出和相关活动都被取消。艺术家们不得不宅在家里,用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学习、工作。身在海外的华裔艺术家们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抗着疫情、对抗着不公平的待遇。同时,各种远程合作、云音乐会等之前都没有想到过的演出方式成为了主流,他们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和抗疫必胜的信心。

活在当下 珍惜每一天

刘千慈,旅美大提琴演奏家,音乐会制作人,新泽西州Paulus Hook音乐基金会行政总监,纽约大苹果音乐节总监,纽约国际音乐教育总监。代表作:罗威作品《外滩漫步》《绍兴路上的提琴家》《故都春梦》,央视节目《等着我》,陈震作品《On and Between—Lost in the Midtown》等。

跟千慈连线时候她正在处理家务。她说为了保证安全,不得不隔离在家,由于纽约是美国疫情的中心,所以气氛很紧张。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生活起居,在网上抢购成了生活的必须。这些事无巨细的生活细节,是疫情之下所有人都要面对的。

她说道:“疫情刚刚在纽约扩大的时候,每天增加的确诊人数让人心里发慌。总怀疑自己会不会也被感染了,只是还在潜伏期或者无症状。除此之外也看到网络上和街头一些攻击华人的言语与恶性事件,感觉很委屈。美国的各大华人团体每天都在各处筹钱用来购买医疗物资,帮助有困难的老人和病患等。”

“疫情在全球爆发,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首先音乐剧冬令营项目被终止;国内的团队也无法来到纽约参加音乐活动。最纠结的还是2020年的大苹果音乐节是否要招生?怕前期宣传投入进去,但是无法举办,也怕疫情过去错失良机。就在我们纠结中,纽约的疫情开始爆发了。好在我们在疫情扩大前,聘请纽约波士顿地区音乐学院的教授,他们可以在家里录制视频制作网课,让国内的学生不会因为疫情而中断学习,不会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现在我每天宅在家里工作、练琴、作曲,凌晨12点上网抢菜。也在与制作人罗威先生研究远程录音合作形式,希望有新作品尽快与大家分享。疫情下的每一天,我每天都被清晨的阳光唤醒,静静地感受着活着的意义。记起一句英文谚语:“The Present is A Present.”中文的意思是“现在就是一个(最好的)礼物”。我的理解是: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

刘千慈最近正忙于与几位华人的艺术家进行沟通。这几位艺术家在新泽西州,钢琴家陈震、二胡演奏家杨飞飞、纽约著名录音师王韦雄等,策划了一首音乐视频作品《暖冬花》,作品描述了一种在寒冷冬天凛冽寒风中依然绽放的花,寓意:坚定自我,逆风而行。赞美在疫情中坚守岗位与履行职责的医护工作者和为帮助医院筹集医疗用品的华人们的大爱和善举。

尽管身在异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疫情之下,他们竭尽所能,用艺术的方式去软化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和不解。也给更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带去更多的陪伴和生活的勇气。

用云音乐会传递力量

陈希垚,中国“曹派筝”第三代主要继承人,当代河南筝派主要代表。新西兰国家级演奏家,第一位用中国民族乐器古筝演奏获得新西兰国家天才移民的华人音乐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新西兰社会艺术突出贡献奖的华人艺术家。现任新西兰汉密尔顿市政府艺术基金会评审,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音乐系研究生导师,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客座教授。

陈希垚在海外留学十多年,作为民族艺术的传承人,他在海外不仅求学也将中国音乐文化传播到海外。疫情打乱了陈希垚今年的种种计划。由于海外疫情更为严重,陈希垚不得不在中国停留。所有教学都在网上进行。

在疫情期间,陈希垚举办了他个人的首次云音乐会。“为了突出音乐会的主题,我特选了8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由我的母亲李汴与我编写、创作的古筝作品,包括《黄河大合唱》《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我也专门为此次抗击疫情创作了一首《共克时艰》,该曲描写了一线的医护人员与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故事。乐曲分为三部分,在党的领导下全民动员抗击病毒、病毒的肆虐、抗疫英雄与病毒搏斗直至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又一次遇到危机时的同舟共济,英勇奋战。谨以此曲对前线的抗疫勇士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今年1月份,宁波市图书馆与我联系希望我可以举办音乐会,在疫情中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题目是《共克时艰》。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图书馆、音乐厅都不开,所以宁波市图书馆尝试做云音乐会,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做云直播,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从艺以来我都是在音乐厅、音乐节与观众面对面演出的,可以直观的感到观众的反应。而现在观众在手机和电脑那头,我的面前只有一个摄像头,这是一种未知的感觉,虽然云直播可以由观众刷屏或者留言,但是我肯定是没有时间去看的。那么这个时候我就需要充分准备我的音乐部分。首先是自己录制,查看演出效果,撰写曲目介绍;第二是与摄像头的互动,通过录像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第三个是网速问题,需要测试网络上传速度,否则演奏中会卡顿。演出前一天和技术团队调试了很久,最后达到了相对平稳的状态。演出时我还是紧张,但是把该有的激情都表现了出来。演出结束后,观众还要求返场,加演了曲目。最后官方数据显示有2万6千多人观看了我的云音乐会,反馈非常好。虽然这场音乐会从筹备到实施时间很短,但对于现在的疫情来说,云直播成为了一种新的演奏形式。5G技术成熟后云音乐会有可能成为一个常态。所以将来我也会做更多的云直播尝试。”

用疫情的暂停好好回归平静

毕聪,旅美华裔青年钢琴家,现就读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2014年入读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并获总统奖学金,2019年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个人音乐会。

现留学美国的青年钢琴家毕聪,在美国疫情爆发后,选择了留守。他说考虑到疫情的紧张度和路途中间的周折,索性就踏实地在家里呆着,安安静静地每天照常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可能我的外表感觉喜欢玩儿,其实我是希望能有独处的时间。这段时间正好满足了我,看了平时没时间看的书,剩下大把时间就是练琴。

和一些纷纷归国的中国学子不同,毕聪坚信不管如何,疫情一定会过去。尽管老天爷在用某种方式警告人类过去的种种,但就像小孩子办错事,惩罚后总会有一颗糖果。所以聊天的时候他的语气和心态都是十分的平和。

由于疫情,学校的课程基本都改在网上进行,几乎不用出门。平时他会骑车到周围的超市采买生活用品。超市里人不多,所以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基本供应也很全,生活还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在家隔离的生活会持续一段时间,他也在想怎么在这个阶段创作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这几天,他关注杜泰航老师的朋友圈:杜老师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演奏,配以唯美的文字,让很多人在聆听高雅的古典音乐之余通过文字加深对高雅艺术的理解。这种富有创意的想法和诗情画意的作品,是疫情之中了以慰藉的最佳方式。这些启发了毕聪的创作灵感。

他言道:“我在想古典音乐在现在的视频技术下,如何能传播的更远、更广,吸引更多人走近古典艺术的世界。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高雅艺术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那个精神的内核不变。”

给自己一个回炉的时间

秦楠,旅美低男中音,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助理讲师,美国著名音乐节Opera as Drama、VoiceXperience、Savannah Festival,奥地利AIMS音乐节,日本TIVAA音乐节签约歌唱家。与众多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了大量歌剧以及音乐剧剧目。

秦楠居住在普莱诺(Plano),是美国达拉斯的一个卫星城。目前这个城市确诊人数虽然比较多,但是相比整个美国来说比例并不算高。大约一个多月以前,当地的政府部门、大的公司都已经停工,餐厅只允许外卖,超市的营业时间大大缩短,公园、商场基本上都关门了。美国人可能觉得出去跑一跑或者不戴口罩也无所谓,但是当地华人对自己的保护意识都很强,基本上很少出门。“不过,这才没多久,现在这边大部分企业就已经开始复工了。我觉得这边疫情肯定会越来越严重的,传染率还是很高,不控制不行。”秦楠也表达了对目前状况的担忧。

“在家不用到处跑,心也不会那么浮躁,现在除了有时间,其他的也没什么了。”秦楠说,趁这段时间在家里练练歌、学学歌,把之前想看但是还没看的一些书看了。等于是一个回炉的时段吧。

秦楠这次回美国是因为有一些音乐会和音乐节要参加,但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各种音乐会都取消了。五月份原本有一个音乐节,现在也把形式改成了网络直播,音乐节那边把直播通道搭好,他自己在家里直播一个15到20分钟的小型音乐会,主要是给这次音乐节的一些受众看。

虽然不能演出,但因为较早前秦楠就已经开始在国内的网络教学平台“人人讲”上进行声乐教学,所以宅在家的时期,这项教学活动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有更多的时间能够精心准备课程和指导学生。

美国的音乐家现在100%都失业。音乐家一般都比较享受生活,有钱就花,没钱再去挣。但是像现在这种阶段,大家都把钱花得差不多了,又没有新的工作,这是很多音乐家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前些天联系了一个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指导,他问我,这时候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挣现金的。我让他去教学,要不然真是没有其他的渠道。”秦楠说,真的还是比较惨的,特别是做音乐这一行的,估计今年可能都缓不过来了。但是,秦楠也预估今明两年可能艺术创作的量会很大,因为艺术家一旦饿肚子了,或者说一有极端的情绪出现的时候,就会创作大量的作品。

以前圈儿里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工作,大家才互相联系。而这段时期,大家都是出于感情互相问候鼓励。也通过联络,表达了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可以为下一步做打算的愿望。

特殊时期也有意外收获

张可函,毕业于丹麦皇家音学院,丹麦首位华人小提琴独奏家,已在包括卡内基音乐厅在内的世界范围举行了百场以上的独奏音乐会。

现居住在哥本哈根的张可函介绍说,丹麦是欧洲率先针对疫情实行封闭政策的国家之一。虽然病例不算太多,但是人口基数小、国土面积小,封闭政策确实有效减缓了病例增加。近期丹麦政府开始逐步放宽封闭政策,学校也将陆续开学。但是像演出和一些公众聚集的活动,目前是推迟到九月,居民们普遍抱怨无所事事。这里没有人戴口罩,“我坚持外出戴口罩,经常会被当地人排斥。”张可函说。

和其他从事音乐表演的同行们一样,张可函所有的工作和计划都不得已被搁置。新的独奏小提琴专辑的出版和推广巡演,目前也是推迟到夏末。虽然不能外出,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和朋友们的交流、互动却更多了。张可函在这期间不仅连续推出了专业网络课程,而且还想到把小提琴和音乐普及,做“全民K小提”的活动,让各年龄段的朋友们都能乐在其中。也得空能为《乐器》杂志撰写稿件、翻译整理一些专业的材料。

疫情期间因为没地方剪头发,也不出门,张可函索性就把头发留了起来。他经常会在网上发一些小视频和课程,有一次他很随性的用小提琴玩儿了一段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各个和声都有,加上蓬乱的发型,好多国内国外的人都说他的发型特别像贝多芬,然后就有很多人开始叫他为“贝多芬”了。

“宅在家的时间,生活当中出现的改变还是很多的。”张可函说,以往不太联系的老朋友会突然联系起来,有很多以前不认识的同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都会通过网络突然建立起联系。最近张可函在跟一个法国柏林爱乐里面任过职的演奏家做云合作一起合奏室内乐。以前从来没见过面的两人,都非常期待疫情过去之后,可以真正的面对面来合作。

这个期间,借助网络也是带来了不少新契机,以往根本不可能去想、不可能去做,也根本不可能去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联系或关系。“其实对于我们也是一种鼓励吧,可以每天尝试一些新的作品、新的合作方式。包括我每一次录制视频课,每一次写作、每一次回答大家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学习过程。在准备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可以分享的很多,但是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张可函说这段时间很多意外的收获和感受:“其实就是‘舞台’的形式变了,和观众的交流更近了。当然也还是无比期待可以在真正的舞台上为观众们表演。”

后记

这几位生活在海外的艺术家只是这个群体当中的沧海一粟。近日,中央电视台央视网还发表了一条集结中国各个专业的演奏家的云音乐作品《红旗颂》,钢琴演奏家郎朗和国内外众多知名音乐家通过云端,共同演奏这首史诗般的音乐作品。用音乐艺术传递了华人艺术家们的爱国情怀和抗疫决心。我们也祝愿海外的艺术家们保重,做好各人防护,期待最后的胜利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音乐节音乐会疫情
搞砸的音乐会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失败的音乐会
音乐节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巴西 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