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机理与路径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0-06-17 08:37郑石桥许玲玲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违规者威慑效应

郑石桥,许玲玲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78.7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08万亿元,人均GDP也由385元增长到59200元,经济增长数量大幅扩张。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若以货币计量,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可观。国家审计是维护经济活动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有研究表明,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6],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国家审计是通过怎样的机理与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简述

有关经济增长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经济发展水平,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经济增长。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口结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收入不平等、外商直接投资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7-12]。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政府支出、经济改革、地方政府债务、碳排放等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3-22]。

相比较而言,目前系统研究国家审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审计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如李明和聂召[23]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虽不利于短期经济增长,但却能够显著促进地方长期经济增长。邢维全[24]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并结合官员晋升激励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审计治理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Abdolmohammadi和Tucker[25]研究发现,审计人员数量的增加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有关。陆凯[26]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了国家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王耘农等[1]基于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开展民生工程审计、国企审计以及环境审计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张金辉[3]从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制度建设和腐败治理、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绩效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4-6]。

既有文献丰富了我们对国家审计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但总体来说,目前仍然缺乏对国家审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深入、系统的研究,既缺乏国家审计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理论上的探讨,又缺乏基于两者关系的经验数据检验。本文拟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更进一步地研究国家审计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机理与路径,并用2010年—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加以检验。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家治理的需求、目标和模式分别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演进方向和制度设计[27]。国家审计对于保障和促进政府全面有效履行公共责任不可或缺,因此,作为公共责任主要内容之一的经济发展责任,毫无疑问应被纳入国家审计的关注范畴[23],国家审计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经济增长。那么,国家审计是怎样发挥其多种功能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呢?总体来说,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审计功能所产生的独立及协同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审计功能是指审计借以产生影响的属性,而其实际所能产生的影响就是审计效应[28]。审计机关开展的审计工作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大致可分为揭示功能、处理处罚功能和建议功能。揭示功能是指审计机关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者体制机制缺陷并进行披露;处理处罚功能是指审计机关针对揭示出来的问题对相关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建议功能是指审计机关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缺陷或管理漏洞,提出建议并督促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审计揭示功能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也可以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审计建议功能共同发挥作用。审计揭示功能单独以及与其他两种功能相互组合协同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审计效应,审计揭示功能单独发挥作用可以产生曝光效应,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协同作用可产生威慑效应,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协同作用可产生抵御效应,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审计建议功能三者协同作用可产生综合效应[29-30]。

(一)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与经济增长

审计揭示功能单独发挥作用可产生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现实中,代理人一方大多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在这种情形下,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不完全顾及委托人的意愿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31]。当前国家审计发挥揭示功能的重点在于揭露违法违规、经济犯罪、环境污染、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和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等各种行为,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及管理漏洞,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安全、健康运行[28]。对于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可以从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个别预防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可防止违规者再次违规。个别预防的预防对象是违规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被审计单位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违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损害资源环境等行为。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检查,曝光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审计通过揭示功能发挥曝光效应,防止违规者违规行为的再发生,维护经济活动秩序。其次,从一般预防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使得潜在违规者选择不违规。一般预防的对象是尚未违规但可能违规的潜在违规者。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揭示,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使可能违规者抑制其违规动机,从而预防违规行为的出现。从发展历程上看,国家审计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步扩展到政策跟踪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和工程审计等多个领域,在公共管理、政策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工程施工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便是国家审计发挥揭示功能的具体体现。国家审计署自2003年开始每年都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各地方审计机关也在其网站上设置了审计结果公告专栏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及时向公众反映审计所揭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更加合规。同时,这也有利于从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的角度强化监督效力、督促落实审计整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还能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影响经济增长。被审计单位出于对自身声誉的维护,会尽可能谨慎使用自由裁量权,降低其在决策和执行活动中的随意性,自然也会尽量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31]。国家审计的揭示功能充分发挥着信息传递作用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力量,审计机关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介将审计结果公之于众。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对于代理问题和次优选择的发现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的揭示均能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因而国家审计可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经济增长。

政府作为公共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依照法定程序获取公共资源并行使相关权力,履行公共受托责任,通过参与资源分配、公共生产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等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和开放程度的日渐提升,政府规模亦有所扩大,在公众和政府构成的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二者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问题逐渐凸显,加之其他不确定问题的存在,其共同作用可能导致政府出现代理问题,即出现次优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31]。而国家审计通过发挥揭示功能产生曝光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代理问题的出现。国家审计通过揭示违法违规行为、体制机制缺陷等能够促使宏观经济政策得以有效执行。同时还可促使地方政府规范其行为活动,合理配置经济资源,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3]。因此,本文提出假说1,即国家审计通过曝光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虽然可以防止违规者再次违规或使潜在违规者选择不违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或许又会抑制地方经济增长。被审计单位鉴于审计查出问题后的后续处理以及社会舆论压力等可能出现懒政的现象,由“乱作为”转向消极“不作为”,而“不作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乱作为”,因为经济资源被大量浪费而公共责任却未得以有效履行,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本文提出假说2,即国家审计通过曝光效应抑制经济增长。

(二)国家审计的威慑效应与经济增长

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发挥协同作用可产生国家审计的威慑效应。从博弈论的视角看,当参与博弈的各方在策略、信息和收益等方面具有共同认识时,博弈各方可以达成纳什均衡,并且这一均衡不会被其中一方打破,即具有自我强制和抗干扰的性质。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威慑效应就是这种“强制”的实现机制的表现形式[28]。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是审计处理处罚功能的两条作用路径[32],因而国家审计的威慑效应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首先,从个别预防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威慑效应能抑制违规者的违规行为。著名法理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指出,刑事审判的效力在于刑罚的确定性而不是残酷性[33]。审计机关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追究相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在其职责权限内行使处理处罚权或者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这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违规者慑于确定的处理处罚后果可能选择不再违规。同时,通常情况下,当违规收益大于成本时违规行为才会出现,而审计处理处罚功能的发挥增加了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当违规成本增加到超过违规收益时违规者就会选择不再违规,从而达到预防违规的目的。其次,从一般预防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威慑效应使得潜在违规者选择不违规。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刑罚会对个人心理产生威慑效应,潜在违规者会慑于违规者所受的刑罚而选择不做出违法违规行为。潜在违规者是理性人,在决定是否违规之前会事先评价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和成本,进行全面的利益衡量[32]。通过处理处罚违规者,能够促使潜在违规者在权衡利弊之后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而不敢采取违法违规行为。

我国的审计机关是根据宪法设立、行使监督职权的专门机关。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完成审计工作后,对于发现的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书面形式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审计机关对在诸如绩效审计、金融审计、资源环境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工作中揭示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威慑被审计单位,约束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即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协同作用,通过保障资源要素利用和公共权力运行的合法合规性可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本文提出假说3,即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发挥协同作用,国家审计通过威慑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同样地,国家审计的威慑效应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一方面,被审计单位要对审计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整改,诸如查出的问题资金上缴财政或归还原渠道、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缴纳其他资金以及调账处理等处理处罚决定从某种角度看不利于短期经济增长,地方经济增长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因此而减少。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慑于审计处理处罚的严肃性也可能选择消极“不作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说4,即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发挥协同作用,国家审计通过威慑效应抑制经济增长。

(三)国家审计的抵御效应与经济增长

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发挥协同作用可产生国家审计的抵御效应。基于审计揭示功能,审计机关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而促进被审计单位采纳相关审计建议也是重要的一环。若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建议质量较高,审计建议采纳率就会相应提高,此时审计建议功能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现实情况下,体制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会影响经济增长。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存在漏洞的管理机制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公共权力运作不规范,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审计机关首先发现问题,然后排查问题产生的原因,查找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或是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进而提出相关建议[34]。在审计机关提出相应的建议之后,如果审计建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被采纳,则有助于体制机制层面存在问题的解决,相关单位和个人也更愿意按照合理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这有利于保障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地方经济增长绩效也能够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说5,即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发挥协同作用,国家审计通过抵御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同样地,国家审计的抵御效应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提出建议、建议被采纳、付诸行动、取得成效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是需要时间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审计机关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之后,被审计单位大多会认真对待审计机关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调整经济活动执行方案、健全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等,这一过程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数量的增加。因此,本文提出假说6,即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发挥协同作用,国家审计通过抵御效应抑制经济增长。

(四)国家审计的综合效应与经济增长

审计揭示功能、处理处罚功能和建议功能协同作用可产生国家审计的综合效应。审计揭示功能是审计机关有效发挥处理处罚功能与建议功能的基础。如果审计机关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存在被审计单位被追究责任的情形,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和审计建议功能便无从说起,更不存在执行处理处罚、采纳审计建议等问题。在审计工作中,如果仅揭示问题而不对揭示出的问题作出处理处罚决定、执行处理处罚,也不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采纳实施,则此时国家审计只是通过揭示功能发挥了曝光效应。事实上,审计机关在查找并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作出处理处罚、提出审计建议、促使审计建议被采纳等方式服务于现代国家治理。审计的处理处罚功能、建议功能可与揭示功能协同作用产生国家审计的综合效应,最终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结合以上对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威慑效应、抵御效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国家审计的综合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本文提出假说7和假说8。假说7即审计揭示功能、审计处理处罚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发挥协同作用,通过综合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假说8即审计揭示功能、审计处理处罚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发挥协同作用,通过综合效应抑制经济增长。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和模型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考虑到GDP的增长既包括产出的增长又包括价格的增加,为考察真实的经济增长应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参考既有研究[13-20],本文以2009年为基年,根据GDP实际增长指数调整得出各省、区、市2010年—2016年的人均实际GDP,以人均实际GDP的自然对数(GDPpc)来衡量经济增长。

2.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解释变量为国家审计功能。有学者在研究国家审计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仅选择“审计查出问题金额”这一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这种衡量方法较为单一,因为国家审计对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并不只是通过揭示问题实现的。本文选取审计揭示功能、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和审计建议功能这3个指标并借鉴既有研究[29]采取如下方法衡量审计功能:审计揭示功能(Re)=ln(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金额/审计单位数量)①由于审计平均查出的主要问题金额的绝对数额较大,因此本文对其取自然对数。,审计处理处罚功能(Pu)=审计处理处罚金额/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金额,审计建议功能(Pr)=被采纳审计建议数量/审计提出建议数量。

此外,如前所述,实践中国家审计的三种功能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因此本文在解释变量中引入审计揭示功能、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和审计建议功能的不同组合来反映国家审计发挥的功能效应。国家审计可以通过曝光效应、威慑效应、抵御效应和综合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本文构造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的乘积(Re×Pu)来衡量国家审计的威慑效应,构造审计揭示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的乘积(Re×Pr)来衡量国家审计的抵御效应,构造审计揭示功能、审计处理处罚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的乘积(Re×Pu×Pr)来衡量国家审计的综合效应。

3.控制变量。参考既有研究[11-16,20-22,35-36],本文选取人口增长率(po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far)、总储蓄率(sav)、对外开放度(tra)、政府干预(gov)、交通基础设施(inf)作为控制变量。

人口增长率(pop)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衡量。劳动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人力资本不仅可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还具有正外部性,使各种要素投入产生递增收益,进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规模收益[16]。但若人口增长过快,则可能国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被用于消费,资本积累速度降低,加之人口质量未必随人口数量同步提高,此时人口增长就会延缓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far)用地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对于上年增长的比率来衡量。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更是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高投资率或以设备投资反映的高资本形成率可以推动经济大幅增长[11]。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35],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可增加当前投入和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投入,产生当期和远期的经济增量。

总储蓄率(sav)用地区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储蓄率会影响社会公众的投资和消费水平,并与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12]。维持适当的储蓄率可以提高未来的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当储蓄率过高时,消费需求相应较低,可能导致全社会产能过剩,影响未来的经济结构,进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对外开放度(tra)用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大国经济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14]。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都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有着紧密联系。

政府干预(gov)用地区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6],政府支出可以分为民生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不同规模的各类支出都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并且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影响[15]。政府适当干预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干预过度则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资源利用低效率。因此,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职能发挥效果会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inf)用各省、区、市铁路运营里程数来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对生产生活起辅助作用,通过政府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0]。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度,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22]。

本研究中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4.模型设计。参考既有研究[29],本文构建如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模型中的下标i和t分别代表第i个样本和第t年,α为系数,εi,t为残差项。本文对衡量国家审计功能的指标进行滞后1期处理,这不仅是考虑到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存在滞后性,而且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内生性问题。同时,本文加入年度虚拟变量year以对年份效应进行控制。

(二)样本和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样本地区①本研究中的样本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采用各省、区、市2010年—201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有关政府审计功能的数据来自《中国审计年鉴》,控制变量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审计年鉴》未披露2013年西藏的相关数据,因此2013年只取得了30个样本;同时,本文将《中国审计年鉴》中同一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数据相加合并为一个样本以便统计分析。经整理,本文共获取216个有效样本。

RFC接口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远程操控。RFC技术是BAPI接口技术与IDoc接口技术的基础,能利用RFC技术进行通信的不仅有SAP系统,外部程序亦可以如此,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双向的接口技术。

四、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为全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GDPpc均值为1.305,标准差为0.462,最小值为0.230,最大值为2.409,说明不同地区之间人均实际GDP水平差异较大。审计揭示功能(Re)均值为8.008,标准差为1.069,最小值为5.857,最大值为11.473,说明各地审计机关审计揭示功能的发挥差异较大。审计处理处罚功能(Pu)均值为0.166,标准差为0.102,最小值为0.006,最大值为0.713,说明样本地区审计机关针对审计查出主要问题金额的处理处罚力度需加大。审计建议功能(Pr)均值为0.679,标准差为0.133,最小值为0.118,最大值为0.955,说明审计提出建议被采纳情况的地区差异较大。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从中可知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小于0.5。为进一步对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本文又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VIF值均小于3,并且所有变量的VIF均值为1.700,说明构造模型的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会造成模型的估计有偏。

表3 相关性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为减弱交互项与构建交互项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本文对解释变量审计揭示功能(Re)、审计处理处罚功能(Pu)和审计建议功能(Pr)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并用中心化后的解释变量构建交互项。豪斯曼检验的P值为0.000,故强烈拒绝随机效应模型为正确模型的原假设,因而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多元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曝光效应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故假说1和假说2未得到验证;抵御效应(Re×Pr)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故假说6得到验证;威慑效应(Re×Pu)和综合效应(Re×Pu×Pr)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故假说3、假说4、假说7和假说8未得到验证。以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审计通过揭示功能与建议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抵御效应,抑制了经济增长,国家审计的曝光效应、威慑效应与综合效应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对此,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其一,国家审计产生的抵御效应能显著抑制经济增长,其作用效果源于审计建议功能。前已述及,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建议后,被审计单位采纳落实相关建议,耗费成本以健全体制、机制和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经济增长数量减少。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家审计建议采纳度逐步提高,国家审计的建议功能逐步发挥其功能作用。因此,抵御效应能够对地方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

其二,我国政府审计领域一直存在着审而不改、审而难改的问题。由于目前未能对审计整改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常常陷入“屡审屡犯”的怪圈,在审计机关揭示出问题后,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审计结果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间接性和局限性。如果审计揭示功能单独发挥作用,国家审计并不能有效约束违法违规行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被审计单位不重视审计揭示出来的问题,不采纳审计建议,体制机制上的缺陷难以弥补,屡审屡犯现象因此出现,这当然不利于经济增长。同时,在经济社会中,审计机关曝光的部分信息可理解性较低,无法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的舆论压力。因而曝光效应未能对地方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

其三,国家审计处理处罚力度不够。威慑效应的作用效果源于审计处理处罚功能,现实中审计处理处罚应掌握好“度”。如果处理处罚力度过重,可能导致威慑过度进而影响社会福利水平。被审计单位为尽可能免受严厉的处理处罚而选择消极不作为而不是积极承担责任,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出现失职等情形,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而如果处理处罚力度过轻,则被审计单位通常不会严格纠正其违法违规行为,致使审计处理处罚功能失去了意义,这也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只有把握好审计处理处罚的力度,违法违规行为才能被有效遏制。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审计处理处罚的力度明显偏小,处理处罚功能并未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威慑效应未能对地方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

其四,基于以上对曝光效应、威慑效应未能对地方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的分析,国家审计的综合效应也未能对地方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上文结论的可靠性,下文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方法如下:第一,保持样本不变,改变部分解释变量的衡量方法,即以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金额的自然对数衡量审计揭示功能,以审计提出建议数量与审计单位数量的比值衡量审计建议功能,回归结果如表5第2列所示,可见主要结论未发生变化。第二,为检验回归结果是否是受模型极端值影响而产生,又对各变量在1%和99%分位数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并利用缩尾后的新变量构建交互变量,回归结果如表5第3列所示,可见主要结论仍未发生变化。

表5 稳健性检验

(五)对内生性问题的考虑

考虑到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与经济增长可能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而本文在对衡量国家审计功能的指标进行滞后1期处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回归分析,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内生性问题,使回归结果更具解释意义。

五、进一步的分析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

考虑到国家审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因而本文以人均实际GDP的中位数为基准将样本地区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组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组,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经济发展水平分组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由表6可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组,抵御效应(Re×Pr)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曝光效应(Re)、威慑效应(Re×Pu)和综合效应(Re×Pu×Pr)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国家审计通过发挥揭示功能和建议功能的协同作用而产生的抵御效应,抑制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国家审计的其他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由表6可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组,曝光效应(Re)、威慑效应(Re×Pu)、抵御效应(Re×Pr)以及综合效应(Re×Pu×Pr)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这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国家审计功能的发挥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3.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组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组的回归结果可知,国家审计的抵御效应显著抑制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国家审计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增长均没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国家审计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程度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一个原因在于,目前仍有很多领导干部将GDP增长视为衡量自身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过于重视在任期间的政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但从某种角度上说其中一些单位和地区所追求的经济增长可能是通过违规行为甚至以损害资源环境为代价而实现的。国家审计通过揭露这类行为并提出合理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依靠违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野蛮增长”。同时,相较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审计揭示问题和提出建议对其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就不那么明显。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所以对审计建议的采纳落实可能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整体态势和格局,甚至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其所增加的成本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二)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经济增长

考虑到国家审计对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不同,本文进一步将衡量国家审计功能的指标进行滞后2期和滞后3期处理。对衡量国家审计功能的指标不进行滞后处理以及进行滞后1期、2期和3期处理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表中第2~5列分别表示国家审计在审计当年以及审计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7 对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续表7

回归结果显示,在审计当年以及审计第二年,抵御效应(Re×Pr)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0%和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即国家审计对审计当年以及审计第二年的地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国家审计对审计第三年的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到审计第四年时,抵御效应(Re×Pr)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国家审计通过揭示功能和建议功能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抵御效应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以上结果表明,国家审计虽不利于短期经济增长,但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从短期看,国家审计揭示问题并且提出建议,被审计单位采纳建议并进行落实整改,经济的“野蛮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不利于短期内经济数量的增加;但从长期看,在审计查出问题且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建议之后,被审计单位增强了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完善了体制机制,进而促进资源要素得到合理有效配置、政府公共责任得以有效履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最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2010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国家审计能否基于揭示功能、处理处罚功能和建议功能,通过曝光效应、威慑效应、抵御效应和综合效应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通过揭示功能和建议功能协同作用产生的抵御效应抑制了短期经济增长。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国家审计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审计机关从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多个审计业务类型出发,通过检查并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处罚、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审计建议被采纳等,最终能够保障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作为国家治理机制中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审计监督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审计机关应对政府的公共责任包括经济发展相关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努力增加经济增长福利。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并督促建议被采纳,促进地方长期经济增长。二是在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三是结合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在审计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经济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国家治理。

猜你喜欢
违规者威慑效应
印尼叫停“躺棺反思”
保持距离(大家拍世界)
死海效应
美丽与威慑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