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成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天然优势。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世界最大的山水城市,古有合川钓鱼城影响世界历史,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山水景观与多彩人文融为一体。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发布的《2018年城市旅游和旅游业影响报告》显示,在全球旅游增长最快的5个城市中,有4个是中国城市,分别为重庆、上海、广州、成都。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年重庆接待国内外游客5.9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31.3%。由于经济基础不一、资源分布不均,重庆旅游业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因而,科学评价重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根据不同地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对提高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学界尚存在分歧。Metin[1]认为游客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Maria和Peter[2]认为地理及文化特性是影响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大西洋中部地区10个州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构建了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付智等[3]结合江西旅游业发展现实,基于要素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服务能力、经济条件、管理协调、社会评价等维度构建了江西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林明水等[4]从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产业链基础、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政策与管理水平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丰晓旭和夏杰长[5]基于全域旅游内涵,从空间域、产业域、管理域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我国省域旅游发展水平。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不应过于主观,并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6-8]。
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定量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采用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熵值法、灰色模型等研究方法。多数学者从国家或地区层面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普遍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发展存在差异。其中,一些学者以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表明城市间旅游综合竞争力差距明显[9-11];还有一些学者聚焦地区内部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表明地区内部旅游竞争力发展并不平衡[12-14]。
较之其他地区,关于重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稍显不足,现有文献主要是对重庆特定地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万先进和刘亚玲[15]从资源禀赋、旅游产业规模、政策环境方面测度了三峡旅游产业竞争力。李彪[16]从资源禀赋、市场机会、项目可行性等维度构建了旅游景区内部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重庆南山风景区为例,提出了提高南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水平的建议。向旭等[17]运用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秦巴山脉重庆片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旅游竞争力总体保持了较快的上升态势,但增长的稳定性较差,内部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定量分析这两方面。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多数学者聚焦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配套设施、旅游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较少涉及对旅游相关企业的分析;而在定量研究中,分析方法多集中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熵值法等。现有文献对重庆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较为欠缺,同时也较少从县域角度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扩展:一是基于县域视角,以重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剖析重庆各区县旅游发展水平差异;二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重庆旅游业发展现实,结合旅游相关企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构建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基于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分析重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分布格局。
旅游业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旅游业发展水平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社会发展水平、旅游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有间接影响[18-20]。本文以现有研究为支撑,兼顾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可对比性、可量化性原则,结合《2018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入旅游相关企业因素,从旅游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相关企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4个维度构建如表1所示的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业发展水平是地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强弱的直观体现,对地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高尤为重要。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景区数量、星级酒店数量、旅行社数量则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选取接待游客数、旅游综合收入、景区数量、星级酒店数量、旅行社数量等5项指标测度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
自然生态环境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评价地区旅游资源水平的重要指标。较多的绿化面积、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良的空气质量对游客有着直观的吸引力。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环境反映了旅游环境的质量和水平,森林覆盖率是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选取森林覆盖率指标测度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旅游相关企业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经营状况和规模是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2018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餐饮消费是国内旅游的主要支出项。基于此,本文选取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和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数指标测度地区旅游相关企业发展状况。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涵盖了旅游活动的外部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旅游业的发展依赖地区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反映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本文选取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公路里程等3项指标测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表1 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2017年重庆38个区县①本研究将万盛经济开发区归并到綦江区进行统计分析。旅游目的地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18)》《重庆市旅游年鉴(2017)》《2017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重庆各区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来源于各区县旅游局官网。
主成分分析是通过线性变换以使用较少变量去解释原资料中大部分变量的方法,即将大量相关性高的变量转化为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信息。本文进行的主成分分析步骤如下:第一,对选定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检验;第二,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矩阵的初始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第三,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计算特征向量矩阵;第四,根据特征向量矩阵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第五,根据各主成分的得分和对应的权重,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区县经济辐射能力并进行排序。权重为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占全部主成分特征向量值之和的比重,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为:
其中,F为综合成分的得分,Wi为主成分i的权重,λi为初始特征根,Fi为主成分i的得分[21]。
为消除变量间不同量纲的影响,本文先采用Z-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然后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57,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0,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进一步地,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3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5.517,贡献率为50.15%;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577,贡献率为14.34%;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117,贡献率为10.16%。这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4.65%,说明这3个主成分承载了74.65%的主要信息,能较好地反映重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
根据因子分析可得成分矩阵,使各变量仅在一个主成分上有较大的载荷,而在其余主成分上载荷较小或至多达到中等水平,以便对主成分进行合理解释,突出各主成分的特质。基于此,本文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见表2。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F1在接待游客数(X1)、旅游综合收入(X2)、星级酒店数量(X4)、第三产业比重(X10)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以上指标均是反映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故可将F1定义为旅游业发展因子。同时,第一主成分对全部初始指标变量的贡献率为50.15%,说明旅游业发展水平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有显著影响,是评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二主成分F2在森林覆盖率(X6)、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X7)、人均GDP(X9)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以上指标是反映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指标,故可将F2定义为旅游环境质量因子。第二主成分对全部初始指标变量的贡献率为14.34%,说明重庆旅游环境质量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有较大影响,提高旅游综合环境质量是增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三主成分F3在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数(X8)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该指标主要反映地区旅游服务水平,故可将F3定义为旅游服务水平因子。第三主成分对全部初始指标变量的贡献率为10.16%,说明重庆旅游服务水平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有一定影响,提高旅游服务保障水平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基础条件。
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结果可计算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ij为第j个特征向量的第i个元素,αij为旋转成分矩阵第i行第j列的元素,λj为第j个主成分对应的初始特征根。特征向量矩阵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特征向量矩阵
进一步地,根据特征向量矩阵得到如下所示的3个主成分的得分表达式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得分表达式:
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将数据代入表达式,可得到重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各项竞争力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4;同时绘制如图1所示的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评价值空间分布图。表4和图1显示,重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
1.旅游业发展因子方面。从排名来看,旅游业发展水平排名前五的区县分别是渝中区、九龙坡区、渝北区、万州区、綦江区,这些区县旅游景区较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齐全。2017年上述区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4599.03万人次,占全市的22.98%;星级酒店共56个,占全市的26.29%;旅游综合收入共659.42亿元,占全市的26.34%,其中渝中区为全市最高,旅游综合收入为318.80亿元,占全市的12.73%。荣昌区、垫江县、大渡口区、秀山县、梁平区排名靠后,这些区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低,景区数量相对较少,累计接待游客数和旅游综合收入都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上述区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共2223.3万人次,占全市的3.49%;旅游综合收入共82.9亿元,占全市的3.31%;景区数量共15个,占全市的5.42%;星级酒店共9个,占全市的4.23%。另从空间分布来看,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较高的区县在主城片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均有分布①主城片区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渝西片区包括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潼南、铜梁、璧山、荣昌;渝东北片区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渝东南片区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地区差异明显。
表4 各主成分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值
续表4
图1 各主成分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值空间分布
2.旅游环境质量方面。从排名来看,旅游环境质量排名前五的区县分别是渝中区、涪陵区、綦江区、万州区、江津区,这些区县生态环境质量高,人文景观相对丰富。2017年上述区县森林覆盖率均在40%以上;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共72213家,占全市的20.85%;人均GDP为0.83万元,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6万元,其中渝中区为全市最高,人均GDP为1.71万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05倍。城口县、巫溪县、大渡口区、秀山县、垫江县等区县旅游环境质量排名靠后,这些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2017年上述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共771.77亿元,占全市的4.29%;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共19905家,占全市的5.74%;人均GDP为0.36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另从空间分布来看,旅游环境质量得分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分布于主城片区和渝西片区,得分较低的区县主要集中分布于渝东北片区。这说明主城片区和渝西片区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方面有较大优势,而渝东北片区在这两方面有待改善。
3.旅游服务水平方面。从排名来看,旅游服务水平排名前五的区县分别是渝中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渝北区,这些区县均位于主城片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较高,城市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2017年上述区县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数共4798家,占全市的16.71%。梁平区、垫江县、荣昌区、合川区、大渡口区等区县旅游服务水平排名靠后,城市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低。2017年上述区县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数共1892家,仅占全市的6.58%。另从空间分布来看,旅游服务水平得分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分布于主城片区,而得分较低的区县主要集中分布于渝东北片区。主城片区各区县产业结构长期保持“三二一”的发展态势,旅游服务水平较高与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关系密切,渝东北片区则主要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旅游业发展滞后,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得分方面。从排名来看,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区县分别是渝中区、九龙坡区、渝北区、万州区、涪陵区,荣昌区、垫江县、大渡口区、秀山县、梁平区排名靠后。从空间分布来看,以渝中区为代表的主城片区旅游综合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而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弱。主城片区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24298.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8.0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33%和46.26%。这主要得益于主城片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资源丰富,配套服务齐全,综合竞争力较强,居于重庆旅游发展的主体地位;而其他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资源较为匮乏,与主城片区相比综合竞争力较弱。
前文从旅游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相关企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4个维度,结合主成分分析对重庆38个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得到各区县旅游业发展、旅游环境质量、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各项评分。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各区县各项因子得分,基于聚类分析中的K-means聚类分析法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划分为4个类型,分别命名为强竞争力型、较强竞争力型、一般竞争力型、弱竞争力型。强竞争力型区县共有7个,分别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中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较强竞争力型区县共有8个,分别为万州区、涪陵区、綦江区、江津区、南川区、武隆区、忠县、开州区;一般竞争力型区县共有3个,分别为酉阳县、彭水县、城口县;弱竞争力型区县共有20个,分别为大渡口区、大足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合川区、永川区、潼南区、铜梁区、荣昌区、璧山区、梁平区、丰都区、垫江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同时可绘制如图2所示的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空间分布图。
图2 重庆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空间分布
图2 显示,强竞争力型区县集中分布于主城片区,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属于重庆旅游的核心区域,是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主城片区地处商业核心区,居于重庆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地位,旅游配套服务齐全,主要发展以城市风貌观光、历史文化寻踪、商务节庆会展、购物美食娱乐为主的山城都市旅游,是重庆大都市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弱竞争力型区县主要分布于渝西片区和渝东北片区,这两个片区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综合服务能力相对处于劣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重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强弱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以主城片区为内圆,渝西、渝东北、渝东南三大区域组成外圆,具体表现为中心区域竞争力最强、西部较强、东南部次之、东北部最弱的空间格局。
本文从旅游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相关企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4个维度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对重庆38个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各区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分类。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以渝中区为代表的主城片区旅游综合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而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弱;二是渝东北片区在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上均处于劣势,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重庆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强弱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具体表现为中心区域竞争力最强、西部较强、东南部次之、东北部最弱的分布态势。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各片区旅游业协调发展。一方面积极打造以城市旅游为核心的都市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重庆丰富的航空、水运、铁路等交通资源,以轻轨、公交线路为纽带,整合主城片区及周边区县的旅游资源,突出山水都市、巴渝古都等特色旅游,打造城市旅游精品线路。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渝东北环长江三峡风光和渝东南自然风光精品线路,依托长江干流及环库区高速公路通道等,深度开发长江三峡丰富的人文与生态景观资源,打造东西横贯、两侧腹地延伸的长江三峡风景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同时,依托渝湘高速、渝怀铁路等交通网络,提高仙女山风景区知名度,整合酉阳县世外桃源、彭水县乌江画廊、石柱县黄水林海等景区资源,推动建设渝东南片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二是针对不同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对于主城片区和渝西片区,以建设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发展目标,整合各区县都市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城市风貌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实现旅游经济“以城带郊”效应,进而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对于渝东北片区,主要可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依托长江三峡黄金水道,重点发展长江三峡观景旅游,突出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带动两侧腹地旅游业发展。对于渝东南片区,因其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因而可依托少数民族聚居区优势,重点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游,以民俗体验式旅游为主,将其建设成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