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莲,叶 倩
(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3.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5;4.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现已进入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并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程度较深、扶贫资金缺口较大等多重原因,其所面临的脱贫形势更为严峻。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一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该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因而如何创新融资模式,通过绿色金融PPP模式帮助石漠化片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发展能力、助推精准脱贫,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国外学者对金融、PPP模式、扶贫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如Dawson等[1]指出,通过区域性生态服务,可创新扶贫的农业集约化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扶贫效率;Rashid等[2]实证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扶贫、脱贫的影响,认为制度越完善、GDP增长越高时,金融发展对减贫、脱贫的影响越大;Garedew等[3]研究指出,成本是金融机构为贫困农户服务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可由社会资本和信用提供相关支持。此外,Park等人[4]探讨了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从组织方面为项目成功提供了可行性建议;Bridge等人[5]的研究表明,“集成的应用”理论的发展大大提高了PPP项目选择的严格性和透明度。
国内学者对绿色金融、PPP模式、扶贫等问题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陈毓佳[6]梳理了绿色金融的内涵,分析了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PPP模式下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认为PPP模式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创新之举,构建以PPP模式为基础的绿色金融体系将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杜雯[7]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变迁的动力。此外,在金融扶贫研究方面,张承惠和谢孟哲[8]指出,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支持了不可持续经济而不能满足大量的可持续资金需求;刘久锋[9]认为金融扶贫必须坚持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绿色金融扶贫需建立长久的扶贫发展机制;莫光辉和张菁[10]认为,在生态精准扶贫发展中,应增强扶贫开发工作者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减贫经济效益与长远生态改善双重成效,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良性发展机制;任缙[11]认为绿色金融与脱贫攻坚具有较为一致的内涵和外延、政策目标和服务范畴,对于贫困地区存在的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并存、脱贫与返贫并存等现象,可通过建立绿色金融扶贫长效机制以提高金融扶贫效率;曹平辉[12]结合湖南省岳阳市金融精准扶贫实践,分析了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传导中存在障碍的环节并提出相关建议。在PPP模式扶贫研究方面,贾康[13]探讨了通过PPP模式改变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面貌的途径;廉超[14]研究认为,PPP模式推进精准扶贫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等领域;张继峰和许敏慧[15]针对PPP模式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政策性金融机构可采取“PPP+金融”的模式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将绿色金融、精准脱贫及PPP模式相结合展开的研究较少,但现实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经济运行确实又交汇于此。故本文将结合绿色金融与精准脱贫两个维度,研究创新PPP模式在绿色金融扶贫中的运用路径,论证这一模式运行的内在机理,并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的贵州石漠化片区为样本,分析现实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PPP模式更多地应用于绿色金融精准脱贫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全面助力贫困地区脱贫。
本文中所称的以绿色金融PPP模式助推精准脱贫,主要是指通过创新绿色金融PPP融资模式,使绿色金融具有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从而能够可持续地为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据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团队估算,2015年—2020年我国五大领域(包括工业污染治理、环境修复、可持续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资源节约)的绿色金融融资需求约为15万亿元,若要保证环境不退化,则绿色金融融资需求达30万亿元,且2015年—2030年的绿色金融融资需求或可达123万亿元[16]。显然,从全国来看,绿色金融融资需求是相当巨大的。在绿色投融资领域引入PPP模式,可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本,拓展资金来源,有效缓解资金需求压力,帮助解决绿色金融助推精准脱贫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对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贫困地区更具现实意义。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大范围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深、脱贫形势严峻等问题,因而其绿色金融融资需求更为巨大。同时,还要在投融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金融决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即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绿色金融扶贫中引入PPP模式可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可提高资金利用率。PPP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更适合建设运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影响面广、技术复杂的大型基础性项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自然生态环境差,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需要创新绿色投融资机制,创新绿色金融PPP模式,以架桥修路、农产品绿色流通、冷链物流等为切入口,促使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合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绿色金融支持,助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这不仅可帮助政府和企业盘活资产,使社会资本方获得项目运营收益,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赢,同时还有助于合作双方在项目实施中相互监督,缩短项目执行时间,节约费用成本,加快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绿色金融助推精准脱贫的步伐。如曾有“石城”之称的贵州安顺西秀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创新运用生态修复PPP模式助力绿色脱贫,成为了当地脱贫攻坚的一个成功范例①详见《资本助力绿色脱贫,生态修复PPP模式显效》,http://finance.jrj.com.cn/2017/09/13070。。
二是可减轻财政负担。绿色金融扶贫是近年来兴起的扶贫方式,一般而言扶贫项目实施的主体为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的支出需分配给多个项目,运用于金融扶贫方面的支出有时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传统模式中,政府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若能在绿色金融精准脱贫中引入并运用PPP模式,则能使政府从“提供者”向“监督者”转变,这既有利于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又可盘活闲置的存量资产,筹措更多的可用资金用于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三是可分散或降低项目风险。PPP模式的比较优势在于,与扶贫项目相关的风险可由合作双方共同承担,而风险的合理分摊会降低项目的总体风险和融资难度,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来说,绿色金融精准扶贫项目融资难度系数大、风险高、收益低,而通过引入PPP模式,可使社会资本方与政府共担项目风险,这样不仅能降低政府部门的风险,还能提高社会资本对项目投入的积极性,推进石漠化片区绿色金融精准脱贫。同时,政府参与扶贫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不仅能降低企业投资风险,还能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
绿色金融PPP模式助推精准脱贫的过程中有多个利益主体,包括地方政府、私营企业(社会资本)及新型农民等,因而如何合理分配项目运营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一合作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运用博弈理论与方法,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博弈模型,以进一步分析绿色金融PPP模式助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内在机理。
1.理论假设。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在合作中容易出现的契约问题,其实质是双方由于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带来的项目收益分配问题[17]。本文运用博弈论轮流出价讨价还价模型,分析双方之间应如何分配项目所能创造的社会总收益才更为科学、合理。这一过程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1)参与者。即参与PPP项目的两大主体——政府和社会资本方。(2)信息情报环境。即项目创造的社会总收益、项目运行成本、经营风险等信息对合作双方来说均是公开、透明的。(3)策略。如对于政府提出其对合约条款中社会总收益R的出价比例为K1的提议,社会资本方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同样,对于社会资本方提出政府在合约条款中对社会总收益R的出价比例为K2、社会资本方的出价比例为(1-K2)的提议,政府也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4)收益。即PPP项目的社会总收益R。
2.动态博弈。绿色金融PPP模式下扶贫项目的博弈可分为3个阶段(见表1)。在第一阶段中,政府提出其对合约条款中R的出价比例为K1,此时社会资本方有两个选择——接受或拒绝。一般而言,绿色金融扶贫PPP项目中存在由社会资本方承担的运行成本,假设总成本为C1;此外,对于社会资本方而言,除考虑从项目中获得收益以外,还必须考虑其与政府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所以在双方的谈判过程中会将其潜在地转化为一种成本,在现实中多表现为寻租成本。当K1≤(1-C1/R)时,社会资本方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则其多会选择接受条款,此时政府的合作收益为K1R,社会资本方的收益为(1-K1)R,博弈过程结束;而当K1>(1-C1/R)时,社会资本方通常会拒绝接受政府提出的比例条款,此时谈判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中,社会资本方拒绝政府在第一阶段所提出的合约比例条款,并将政府的出价比例修改为K2、社会资本方的出价比例修改为(1-K2)。假设贴现因子为θ(0<θ<1),根据假设,R>C1,如果政府接受社会资本方提出的合约条款,则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收益分别为θK2R和θ(1-K2)R,博弈过程结束。同样地,倘若政府拒绝接受社会资本方的合约条款则谈判进入第三阶段。
在第三阶段中,双方在前两轮博弈的基础上,大多会提出基于上述两个出价比例之间的折中比例。假设由政府提出其在合约中的出价比例为K(K2<K<K1)①通常此时政府提出的比例K是其所能接受的最小比例,小于此比例,政府将选择不合作。,若社会资本方接受,则双方所能获得的收益分别为θ2KR和θ2(1-K)R,且θ2(1-K)R≥C1,博弈过程就此结束。而倘若社会资本方拒绝政府提出的合约条款,则该PPP项目的合作总收益为0[18]。
表1 博弈过程分析
3.研究结论。由表1可知,在绿色金融PPP模式下精准扶贫项目的博弈过程中,(R-θR+θ2KR,θR-θ2KR)为双方合作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解,社会资本方均衡收益解为(θR-θ2KR),求得K=1/2θ的极值,此时R/4K为社会资本方获得的最大项目收益。构建此模型的价值在于,现实中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难免会因收益分配问题而引发各种纠纷,构建此模型可帮助双方明了利益如何分配才更为科学,以便双方作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加大绿色金融PPP模式在扶贫项目中的应用。
前已述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而作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贵州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贫困类型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因此本文以贵州石漠化片区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全国多地不断创新模式,加快绿色金融助推精准脱贫的步伐,并在项目中积极引入PPP模式,而这一模式的效果也日渐明显。总体来看,截至2019年3月,全国入库PPP项目共12560项②本段数据来源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详见http://www.cpppc.org/。,总投资金额达17.81万亿元。其中,项目管理库(落地)PPP项目8780个(占总项目数的比重约为69.90%),投资金额为13.47万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比重约为75.63%)。从地域分布来看,贵州PPP入库项目共529个,总投资金额达13072.9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贵州落地PPP项目264个(占总入库项目数的比重为49.91%),投资金额为8342.54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比重为63.82%)。各地项目数与投资额对比以及项目落地率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各地项目数与投资额示意图
图2 各地项目落地率示意图
1.贵州石漠化片区取得的成效。下文主要从绿色金融投资规模和绿色金融PPP模式助推精准扶贫两个方面来分析贵州石漠化片区所取得的成效。
(1)绿色金融投资规模。贵州石漠化片区面积较广,经济及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2015年—2018年贵州石漠化片区金融资源总量呈逐年增大的态势。由表2可以看出,2015年—2018年间,贵州石漠化片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4697.72亿元、6240.18亿元、7192.45亿元和7002.63亿元,分别占贵州全省总量的24.17%、26.25%、27.57%和26.4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3310.65亿元、4196.64亿元、5305.82亿元和6151.04亿元,分别占贵州全省总量的22.06%、23.50%、25.43%和24.89%①数据来源于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于2019年3月发布的全国PPP项目情况月报,详见http://www.cpppc.org/。。这一期间,贵州石漠化片区的GDP总量由2015年的3787.69亿元增至2018年的5888.94亿元,占贵州全省总量的比重由36.06%上升至39.77%。由此可见,2015年—2018年间,贵州石漠化片区的GDP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基本都呈逐年增大的态势。此外,2016年贵州省政府实行了“统贷统还”的金融扶贫模式,重点支持石漠化片区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及异地搬迁扶贫等。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在扶贫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表2 2015年—2018年贵州石漠化片区GDP、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统计
续表2
(2)绿色金融PPP模式助推精准脱贫发展状况。2018年2月6日,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名单,通过评审共选出396个示范项目,投资总额达7588.44亿元。与前三批相比,第四批PPP示范项目有很多亮点,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突出了PPP扶贫工作。《第四批示范项目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本次示范项目中有68个在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占项目总数的17%;投资总额为1855亿元,占示范项目投资总额的24.4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第四批PPP示范项目中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分布恰好体现了这一要求。《第四批示范项目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贵州在项目数量(15个项目)和投资金额(410.06亿元)上均排在第一位[19],15个PPP示范项目中石漠化片区占了10个,由此也可以看出,PPP模式在石漠化片区扶贫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广,现已涉及生态旅游、新城建设、交通、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2.存在的问题。虽然绿色金融PPP模式目前在贵州石漠化片区精准扶贫中已涉及多个领域,但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PPP模式与绿色金融精准脱贫的有效衔接不畅。实现PPP模式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对于贵州石漠化片区精准脱贫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PPP模式助力该地区的脱贫攻坚。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贵州石漠化片区绿色产业组织发展不足、金融发展水平落后、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原因,致使PPP模式与绿色金融精准脱贫的有效衔接不畅。例如,贵州黔西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当地盛产茶叶、薏仁米、甘蔗等,并一直有饲养生猪和羊等家畜的传统,但目前该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导致该地区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地农民虽不同程度地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但大多处于小规模且分散的状态,缺乏专业化组织的带动[19];二是贵州黔西南地区地形地貌特殊,山多地少,种植农作物收益低,农业收入少,致使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因而劳动能力明显下降;三是没有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产业;四是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持。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黔西南地区,在其他石漠化贫困地区也普遍存在,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充分、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其作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与绿色金融精准脱贫之间的有效衔接不畅,难以实现PPP模式与绿色金融扶贫项目的有效衔接。
(2)PPP模式在绿色金融精准脱贫中的应用有待加大。目前PPP模式多应用于交通、水电、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以及产业扶贫等领域[13]。由于贵州石漠化片区所处地势等自然条件限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虽不断投入财政资金,但因政府财政资金有限,所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金融贫困问题。相较于其他经济较发达城市,贵州石漠化片区各级政府仍然面临较大的财政资金压力,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而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扶贫脱贫的成本,导致在该地区推广PPP模式困难重重。总之,PPP项目的实施在这类地区面临投资回收难度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低等问题,所以社会资本方一般不会轻易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地区的绿色金融扶贫项目中。
(3)绿色金融PPP模式在石漠化片区的应用风险较大。贵州石漠化片区多以丘陵为主,一旦出现恶劣的暴雨天气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水土流失并加剧了荒漠化程度,这些都使得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此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有时人们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而毁林开荒,植被的破坏进一步加快了水土流失速度,有些地区甚至已经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在此种情况下,若采用PPP模式助推绿色金融精准脱贫,因PPP本身运营模式众多,各模式之间在风险评估、绩效评价和财务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在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上没有统一标准,以及贫困地区绿色金融扶贫项目与城市项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项目利用率低、营运成本高等问题可能在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有时甚至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并获得合理的规模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模式的应用风险。
为加速绿色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绿色金融PPP模式是必要的。首先,应更好地发挥“政担银企户”各方职能,创新“政担银企户”财政金融互动扶贫PPP模式,可借鉴恒大集团的“大方模式”、交通银行的特色金融扶贫模式、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参与PPP运作等模式,加大对绿色金融精准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片区内各省会城市与主要地市级城市之间有铁路相连,村村之间有公路相通。其次,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早日脱贫。2018年4月,四川探索推广“政担银企户”财政金融互动扶贫模式,通过当地政府财政扶持、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担保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发放贷款,信贷资金损失风险由当地政府、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机构共同分担,分担比例为3∶4∶3[20]。如果在石漠化片区也能积极创新类似的扶贫模式,由三方共同分担项目风险,不仅可促进金融机构向有需要的贫困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也可拓宽绿色产业扶贫的资金来源。最后,创新“保险公司+PPP”扶贫运作模式,更好地分散融资风险。PPP扶贫项目通常具有所需资金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因而可由保险公司创新信用险种,承保PPP扶贫项目的履约与运营风险,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和降低PPP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方、融资方、承包商、分包商、原材料供应商、专业运营商等各参与主体的风险。
目前绿色金融发展领域有限,融资渠道少且窄,因此在融资渠道方面应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投融资。首先应创新资本市场绿色融资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居民自身融资的“造血”能力。2017年公布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云南、贵州和广西分别有73个、50个和28个贫困县享有资本市场绿色融资渠道①详见《贫困县IPO绿色通道脱贫后是否还享受证监会两会回应》,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2018年3月6日。。建议延长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期限,扩大适用范围,并保证贫困县脱贫不脱政策,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其次应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PPP扶贫项目储备和建设②详见《生态环境部: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http://www.cpppc.org/zh/index.jhtml,2019年9月16日。。市场本身具有调节功能,为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以市场为主导,全力打造新型绿色金融精准扶贫格局,同时强化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例如,对于同属石漠化片区的贵安新区而言,应积极引导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融资力度,助推脱贫攻坚。最后应创新扶贫产品并完善激励机制。如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引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同时建立约束机制,抑制污染性行业投资[6,21]。本文认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绿色金融精准扶贫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在石漠化片区建立PPP模式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碳基金,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加快精准脱贫的步伐。如华宇国信投资基金(北京)有限公司,其与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合作核桃种植加工及产业园建设,利用PPP模式对当地进行精准扶贫,并通过资产证券化、企业上市等方式,帮助贫困县实现经济良性循环①详见《华宇国信以PPP模式精准扶贫农业大县云南永平》,www.sohu.com,2017年8月4日。。
首先,应明确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等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在PPP项目中应承担的责任,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其次,相关领域中发挥约束功能的法规制度尚不够健全,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清理滞后的、不适合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定,并尽量避免与其他法律法规产生冲突。总之,应使PPP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绿色金融扶贫项目中,帮助解决项目在融资、建设、运营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实现各参与主体共赢。
首先,加大绿色金融PPP模式在石漠化片区的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宣传媒介,提高社会各方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度,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中。其次,加强绿色金融PPP扶贫示范项目创新,借鉴成功经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布扶贫项目信息,为PPP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石漠化片区绿色金融扶贫项目提供参考。最后,由于PPP模式的运行既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也需要具备金融、项目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所以必须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培育专门人才,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大PPP模式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绿色金融扶贫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