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蔡忠亮陈忠超李 琴孙俊英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贵州省第二测绘院,贵州 贵阳,550004
石漠化信息提取是石漠化研究的基础[1],对于含有大量混合像元的影像,基于像素提取信息的方法效果不佳[2],而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法(multiple endmembe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MESMA)基于亚像素提取信息的方法,依地表实际情况解混,精度更高[3]。运用时空动态模型定量分析多时序石漠化信息,可获得其时空演变规律,从而有效监测治理成果。
贵州省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域,也是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省份。威宁县是该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县之一,也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扶贫开发重点县。本文以威宁县为研究区,运用MESMA提取其2000年、2010年、2015年 石漠化信息,基于时空动态模型分析演变格局。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该县石漠化治理成效,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脱贫攻坚。
威宁县(见图1)地处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西部,位置为103°36′~104°45′E、26°36′~27°26′N。全县总面积为6 299 km2,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受断裂构造影响,该县沟壑纵横,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抬升,中部开阔平缓,平均海拔为2 200 m。威宁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为10.4 °C;雨热同期,雨量、湿度大,年平均降雨量为962 mm。该县以岩溶地貌为主,碳酸岩分布广泛,是石漠化研究的典型区。
图1 研究区范围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本文的主要数据为威宁县2000年、2010年、2015年Landasat卫星影像(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考虑到该县的气候特点,本文选用时相多为冬季的影像,采取辐射定标、大气校正、镶嵌、配准、裁剪等预处理。辅助分析数据含威宁县30 m地表覆盖数据。
考虑到影像的同物异谱与光谱可变性,MESMA认为任意像素i的光谱反应P′是N种端元光谱反应P1、P2…PN的线性组合,可含多个端元类型与个数[3],如式(1)所示。由于影像中地物阴影普遍存在,为消除部分系统误差,提高解混精度,采用从影像中选取端元,建立“植被-基岩土壤-阴影”端元集[4,5]。选取前,运用最大噪声比变换法对影像降维,计算像元纯度指数;再结合Google Earth选取端元,构建端元集。
式中,P′iλ为像素i的λ波段的光谱反应;N为 端元类型数;fki为第k种端元的 丰度;Pkλ为第k种端元的 光谱反应;eiλ为实际与实验光谱反应间的残差。
为满足物理现实意义,端元类型的丰度之和应为1,各丰度应在0~1之间。全约束最小二乘法满足以上约束条件且运算效率较高[6],故用其求解各端元模型的丰度,并计算均方根误差,选择均方根误差最小者为像元的最佳端元组合。MESMA因其科学性、效益高等特点,被国内外广大学者运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等研究[7-9]。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10,11],以基岩丰度为评价指标,制定石漠化分级标准(见表1)。阴影非真实地物,需对MESMA的结果进行阴影归一化处理。结合地物丰度与分级标准,划分石漠化程度。
表1 石漠化分级标准Tab.1 Classific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为探究石漠化演变规律,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其演变方式、方向、速率与频率[12]。
演变方式用于初步探索石漠化程度间的转变特点与分析治理效果。基于相关研究成果[10,12],本文将其分为渐变式、跳跃式、返变式。划分时段为前、后期,对起、中、末点石漠化程度进行空间运算。设a、b、c为不同的石漠化程度,当结果为a→b→b或a→a→b时,属渐变式;为a→b→c时,属跳跃式;为a→b→a时,属返变式。演变方向是通过计算转移矩阵,分析起、末点石漠化程度的转移去向与来源构成,反映石漠化程度间的相互转变关系,如式(2)所示。
式中,P为转移矩阵;i、j分别为起、末点的石漠化程度;Pij为其面积变化量,单位为km2。
演变速率是计算研究时段内石漠化程度的转变速度,反映其变化的快慢,计算式为:
式中,V为演变速率,单位为km2·a-1;ΔSi为在时间T内某石漠化程度的面积变化值,单位为km2;T的单位为a。
演变频率反映其变化的剧烈程度,计算式为:
式中,f为演变速率,单位为%·a-1;Si为初始的石漠化程度面积,单位为km2;其他符号意义与式(3)相同。
3.1.1石漠化空间分布格局
由图2可知,威宁县石漠化分布较广,等级齐全。西北部石漠化程度较为严重,强度、极强度面积占比高,呈面状分布;东南部严重程度次之,中、高程度面积占比高,面状、零散分布并存;西南部较轻,多为中、低程度石漠化,零星分布。在2000—2015年间,西北部石漠化呈扩张态势;前期其石漠化扩张明显,程度加深;后期其环境改善,石漠化程度减弱。而东南部分地区石漠化持续扩张,西南部四周受周边石漠化影响而轻度恶化。该县石漠化治理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参差不齐,虽石漠化扩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但部分地区存在逐步恶化的情况。
图2 石漠化空间分布图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2000—2015年间石漠化总面积先增后减,共增长了653.89 km2,如图3所示。2011年前,该县环境保护力度较小,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当地群众盲目垦荒,导致石漠化总面积急剧增长。2011年国家全面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该县被列为重点示范县,此后得到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开展了生态移民等治理工作,故后期石漠化面积减少,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图3 2000-2015年石漠化总面积变化Fig.3 Vari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Total Area in 2000 to 2015
3.2.1石漠化演变方式
对图2进行空间运算,可知该县70%的土地发生了石漠化程度变化,演变方式以渐变式为主,占比为33%;跳跃式为辅,占比为22%;返变式占比最小,为15%。渐变式为依照等级层层演变,可见该县石漠化程度变化符合事物缓慢变化的一般演变规律。跳跃式演变表现为发生石漠化、石漠化程度跨级加剧;可见该县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程度易受人类活动等影响而发生跃迁。返变式演变表现为石漠化先恶化后改善、先改善后恶化,先恶化后改善现象占其主体,达78%。但局部存在治理成果不稳定、改善后恶化的情况,建议设立长效保障机制,如造林地的管护等。
3.2.2石漠化演变方向
为了解石漠化程度转换时的空间位置变化,分别对图2(a)和图2(b)、图2(b)和图2(c)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得到威宁县2000-2010年、2010-2015年石漠化转移矩阵,二者相加得到2000-2015年石漠化转移矩阵。由表2可知:2000-2010年间,各石漠化程度主要往更高一级转移,石漠化呈加剧趋势;2010-2015年间,除无明显石漠化外,各程度石漠化主要往更低一级转移,石漠化治理颇有成效。无明显、潜在石漠化虽为非石漠化类型,但极不稳定,易与低程度石漠化发生大面积转换。中、强度石漠化易向极强度石漠化转变,极强度石漠化基本稳定。威宁县2000—2015年演变为非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 162.54 km2,演变为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4 474.47 km2,二者间比值为48.33%。可见该县石漠化治理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表2 2000-2015年石漠化程度演变转移矩阵/km2Tab.2 Conversion Matrix of Differen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ypes in 2000 to 2015/km2
3.2.3石漠化动态变化
石漠化动态变化分析包含石漠化演变速率与频率。运用式(3)计算2000-2015年威宁县石漠化演变速率,可知其从大到小排序为潜在、轻度、中度、无明显、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如图4所示。潜在石漠化的演变速率最大,为118.58 km2·a-1;极强度石漠化的演变速率最小,为30.44 km2·a-1。潜在石漠化与无明显石漠化均为非石漠化类型,相较于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的活跃度更高,说明威宁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土地一旦受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并恶化。已石漠化类型中,石漠化演变速率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减缓。当土地转变为极强度石漠化,其演变速率减缓,说明极强度石漠化一旦形成,恢复、治理难度较大。
图4 2000-2015年石漠化演变速率Fig.4 Evolution Speed of Differen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ypes(2000-2015)
运用式(4)计算2000-2015年威宁县石漠化演变频率。如图5所示,石漠化演变频率与其程度呈正比:石漠化程度越高,其演变频率越高,变化越剧烈。在2000-2015年间,非石漠化、低程度石漠化土地虽产生了大面积的程度变化,但由于其初期面积较大,而使其演变频率相比中、强程度石漠化较小;而极强度石漠化土地在研究初期的面积较小,使其演变频率最高。由各石漠化程度的演变频率可知,2000-2015年威宁县石漠化程度恶化程度较为剧烈。
图5 2000-2015年石漠化演变频率Fig.5 Evolution Frequency of Differen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ypes(2000—2015)
本文运用MESMA提取威宁县2000-2015年3期石漠化信息,得出以下结论:①该县石漠化等级齐全,呈面状连片分布,西北部、中部石漠化较为严重。②2000-2015年间,该县石漠化先恶化后改善,石漠化总面积增长了653.89 km2,虽扩张趋势得以控制,但局部地区存在持续恶化与治理后反弹现象,整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③该县不同石漠化程度间的转变活跃,70%的土地发生了石漠化程度变化;演变方式以渐变式为主,主要向相邻程度转化;低程度石漠化间易发生大面积转换,极强度石漠化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