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平
【摘要】本文参考一些学校的做法,撷英采华,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建设无痕德育学校的对策,供珠三角地区学校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无痕德育 全员育人 德育能力 六项工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01-01
近年来,“无痕德育”模式兴起,不少学校、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走到了探索和实践的前列。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推行无痕德育模式,建设无痕德育学校,对于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大有裨益。
无痕德育,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意图和目的有意识地隐蔽起来,淡化说教、灌输的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自然而然地实现品德的内在生成、自我构建和自我教育的一种德育模式。它贴近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德育模式。
参考前行者的经验,结合工作实践,我提出以下六项工程,助推无痕德育学校建设,提升教师的无痕德育能力。
一、常抓不懈的师德提升工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面对的是处于自我认可发展关键期的初中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敏感地捕获并内化。西方有句话“模仿是最深的爱慕。”简明地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了灵感。教师整洁大方的着装,顺手收拾好讲桌的习惯,倾听学生发言的专注,与学生交流时慈爱的目光等,无不是对学生实施“无痕德育”的隐形教材。
我们定期组织评选类似“最让我感动教师”等活动,树立师德先进典型。并通过事迹报告会、颁奖典礼、师德交流会等方式,让老师们从身边榜样学起,也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书信写作(或微信)活动,鼓励学生给老师提建议,促进教师反思、改进,无形中促使了教师提升师德由外需转为自我要求。
二、常态化的学科教学中无痕德育能力提升工程
把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作为学科课堂评价的标准之一,引导教师挖掘学科教材里的德育元素,在教学中有机灵活渗透。
把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作为教研专题,进行学科课程中践行无痕德育的课堂教学过关课验收、优质课评比、示范课观摩。倡导教师从有效实施无痕德育的角度及时反思、总结,积累教学案例,撰写论文。
结合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围绕“无痕德育”成立课题组,开展专题研讨。组织评比,树立典型,表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无痕德育做得出色的优秀教师;收集优秀案例、论文,编印成册,作为校本培训教材,并向外推荐发表。
三、因地制宜的无痕德育课程建设工程
主题教育课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易于接受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美德少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学习雷锋,做善行少年”、“学会感恩,做孝心少年”、“悦纳自我,做阳光少年”、“敢于拼搏,做有为少年”;为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文化展演;为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抗疫”思政教育活动等。借助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节日文化课程:各种节日、诞辰或逝世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学、入队(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我们抓住时机,因地制宜,举行各种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活动课程:开展以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兴趣特长为特征的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然内化德育规范。
荣誉课程:了解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宣扬他们身上可贵的精神,指引学生形成崇高的信仰。身边具有某一方面良好道德素养的家长、学生(或历届校友),都可以成为德育素材。开展评选“校园之星”、“美德少年”、“优秀团员”、先进集体等活动,树立榜样,激励引导学生向善、笃行。
社会实践课程: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绿色旅游、冬(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增长见闻,提高实践能力。
四、三位一体的无痕德育家校联盟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促进,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无痕德育系统,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真正把无痕德育落实到生活中。
学校携手家长,推行家庭教育中的无痕德育。
学校还与社区密切联系,互相协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无痕德育宣传。
五、不可忽视的无痕德育校园环境建设工程
我们以“践行无痕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德育氛围,让一花一草、一字一画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素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六、锦上添花的无痕德育宣传工程
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公众微信平台、校刊等,宣传学校无痕德育理念及建設无痕德育学校的成果。
总结建设无痕德育学校的经验,编纂优秀案例、论文、优秀无痕德育工作者事迹介绍等出版。
无痕德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方式,学校推行无痕德育,是明智的选择,亦是广大学生的福祉。需要提醒的是,在建设无痕德育学校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把无痕教育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中,切忌粗暴强制推行。要尊重知识分子的特点,注重激发教师能动性,保护其自我完善的欲望,促进其行为的自我矫正,让教师在建设无痕德育学校的过程中,与学生、学校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斌.追寻教育的无痕境界[J].江苏教育,2014(3).
[2] 谢立清.无痕教育教育有成——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践行[J].生活教育,2015(14).
[3] 周汉斌.无痕教育:一种有效提升师德的新路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5).
[4] 林海亮.教师德育能力研究论纲[J].教育探索,2012(2).
[5] 王俊杰.追寻无痕的德育情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