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搭建习作教学的支架

2020-06-15 12:26范新丰
关键词:镜头葵花习作

范新丰

摘要:电影叙事依靠多元的镜头语言,习作则借助语言文字,两者均要描绘画面、叙述故事。教师在作前指导环节,可运用“镜头”搭建教学支架:捕捉“镜头”,让学生精准构思文章画面;解析“镜头”,让学生灵活调整习作顺序;欣赏“镜头”,让学生合理升华文章主旨。

关键词:镜头习作教学支架

中、高年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经验,往往能构思出较为粗犷的事件框架,但对场景、情节等具体内容的描绘缺乏经验和技巧。电影叙事依靠多元的镜头语言,习作则借助语言文字,两者均要描绘画面、叙述故事。教师在作前指导环节,可运用“镜头”搭建教学支架,让学生理解、欣赏文章中构成画面的“镜头”,掌握方法,进而在习作中运用“镜头”,迁移方法。以下是笔者借助 “镜头”进行习作指导的教学实践。

一、捕捉“镜头”,让学生精准构思画面内容

受篇幅限制,学生习作中的各类意象(人物、事件等)必须具有典型性,凸显特征,聚焦主题,一如电影镜头的每一帧都有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如对人物形象塑造、事件发展叙述等起作用的某一特征或言行、某个关键事物或风景等),进行视觉化处理,或制成图片,或拍成视频,而后在课堂上相机用“镜头”形式导入这些素材,使学生在面对众多习作题材时能去粗取精,精准地构思文章的画面内容。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6: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笔者先出示了一张小胖墩的照片,并提出“口头描述人物特点”的训练要求。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描述的点很分散,“胖”的特征反而不那么突出了。此时,笔者在PPT上呈现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是小胖墩绷紧的衬衫,另一个是小胖墩的脸。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如此,学生脑海中便有了精准的画面,能集中笔力去刻画人物最鲜明的特点。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习作片段:

他,五六岁的样子,一眼看过去,浑身都是肉,衬衫被撑得紧紧的,纽扣勉强扣得上,中间的一粒已经崩开了。脸上更是挤满了肉,眼睛、鼻子、嘴几乎占不上位置,最有意思的是,他一笑起来,眼睛根本看不出来,只剩下两条黑线……

让学生构思画面内容,除了直接出示形象化的“镜头”素材(图片、视频)之外,还可以采取间接口头描述“镜头”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选择怎样的镜头”的问题。

又如,完成五年级上册《习作1:我的心爱之物》的任务,离不开对心爱之物的细致观察与描写。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眼看、手摸、耳听、鼻闻、口尝,利用多感官进行体验,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再让学生把每个观察体验的过程看作是在用电影镜头拍摄,每个“镜头”都能用一两句话描绘。有了这样的直接体验后,学生就明晰了画面内容的构成,完成习作自然游刃有余。下面是一位“小吃货”描绘的心爱之物:

瞧,这就是小笼包,大概有小孩的拳头般大小。八个小笼包均匀地端坐在蒸笼中间,一个挨着一个,鼓着圆鼓鼓的肚子,多可爱呀!夹起一个放进碗里,我发现它穿着一件米色的大褂,中间隐隐约约带有一點棕色。它还戴着一顶花边帽子。帽子上一圈一圈的皱褶是那么恰到好处。凑近一闻,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轻轻咬一下,汁水立刻破皮而出,吸上一口,汁水溢满口腔,鲜鲜的,又有点甜甜的,再咬上一口面皮,口感细腻,颇有嚼劲。

二、解析“镜头”,让学生灵活调整画面顺序

学生能从众多素材中精选凸显意象特征的画面,明确文章“镜头”的具体内容后,就要学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和主旨传达的要求组合、排列一个个鲜明的“镜头”了。此时,教师要着重引入范例,可以安排学生理解教材文本“镜头”,也可以精心组织学生对主题体验活动做过程剖析,从习作的画面顺序上进行针对性点拨。

教材中有很多具有“镜头”感、画面感的文本,常采取顺叙、插叙、倒叙等表达方式来架构。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的课后小练笔时,笔者先带领学生回忆《穷人》中桑娜看望邻居的场景,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拍摄这个场景?学生理解后得出:可以将“一张床和仰面躺着的西蒙”“死了的西蒙的头、脸、手的样子”“睡在旁边的两个孩子的睡姿、长相以及盖着的衣物等”若干个远近不同的“镜头”顺叙组接起来。教师最后小结,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写品尝美食的过程,写出自己的感受。一位学生的精彩习作片段诞生了:

舀起一勺汤,送到嘴边,刚接触嘴唇的刹那间,好烫啊!随后,我又轻轻地吹了吹,小心翼翼地啜了一小口。嗬!那汁水划过我的唇,直往我嘴中钻。瞬间,我的每一个味蕾被唤醒,鱼肉的鲜香、香菜的清香、土豆的甜香等交织在一起,让我情不自禁地喝下了整勺汤。那汤慢慢地、慢慢地滑过我的喉咙,顺着我的胃,弥漫开来,扩散到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于是,我又喝起了第二口、第三口……

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习作6:向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在学生充分讨论若干爸爸或妈妈关爱自己的“镜头”后,笔者先出示《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内容的顺叙和插叙版本,以及《故乡》的顺叙和倒叙版本,让学生感知改变“镜头”的顺序,能使文字更有层次和张力。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尝试:这些“镜头”摆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此,学生就能初步运用“蒙太奇”式的镜头重组,来增强习作表达力。一位学生在文章中插入一个温馨的“镜头”:

睡意蒙眬之间,“吱呀!”一声,房门被打开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是妈妈!妈妈披着一件睡衣走了进来,她站在床边,俯下身子,轻轻拉过被子,盖在我身上,软软的,暖暖的。呀,就是手有一点冷,我正想喊出来,妈妈转身离开了,轻轻带上了房门,耳畔是轻轻的脚步声,“啪嗒啪嗒”……

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活动来让学生明晰文章中动态的“镜头”是有顺序的。

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6:记一次游戏》,笔者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对班级的拔河淘汰赛,比赛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教学:先充分讨论,筛选多个场景作为备选“镜头”,在集体对这些“镜头”具体描绘的内容做深入构思后,指导学生试写、修改,重点练习如何描写人物、描绘比赛过程,乃至烘托人物、事件的景物描写等。下面是学生描写拔河比赛的一串“镜头”:

双方运动员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斗争。看,我方的小张,站在第一个,人虽小力气却大,他的手像两把钳子牢牢地锁住了麻绳,两脚深深地扒住地面。他用力往后拉着,锁紧眉头,咬紧牙关,小脸都涨红了。小陈同学,作为我班的重量级人物排在最后,将绳牢牢地拴在身上,整个人几乎要躺在地面上了。那红绸带,似乎特别调皮,稳稳地停在中间不动。啦啦队员急了,他们扯着嗓子,挥动手臂,跺着脚,大喊加油;老师更是焦急万分,她握着双拳,竭尽全力喊着加油,恨不得亲自上阵……

三、欣赏“镜头”,让学生合理升华主旨意蕴

解决了“选择怎样的镜头”“镜头如何摆放合适”的问题后,学生能将饱含细节的关于情节、场景、画面的“镜头”连缀成动态、全方位、更立体的“影像”,下一步就是在文章中插入富有意蕴的“镜头”。为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感知已形成的“影像”的美感,还要能欣赏每个独立的“镜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这样才能合理地创造出新的有意味的“镜头”。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习作3:让真情自然流露》时,笔者先出示《青铜葵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时阳光倾盆,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的那轮金色的天体……再用读写融合的方式带领学生鉴赏这一“鏡头”的表达秘妙:这是全书的最后一个片段,12岁的葵花离开了青铜一家,离开大麦地,被城里的阿姨接回去,青铜思念不已,最后居然开口喊出“葵花”的名字,堪称奇迹。文末的这个空镜头,通过描绘大麦地葵花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暗示了青铜葵花历经苦难之后迎来的美好,意境深远。最后,出示一篇下雨天母亲给孩子送伞的范文,让学生逐个赏析文中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亲情,再指导学生在文末仿照《青铜葵花》的写法,给范文续写结尾。以下是学生补充的“镜头”: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那把花雨伞,静静地立在墙边,哒,哒,哒……小水珠顺着伞尖,不停地淌下,悄悄地蔓延开去,仿佛有一朵水花儿在绽放……

此处,“镜头”定格于伞上,传达之意却绵长悠远,让人想到打伞的人,送伞的人,伞下的故事,故事中的情感,言尽而意无穷,具有审美意味。

参考文献:

[1] 赵嘉.一本摄影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 项振中.蒙太奇在初中生记叙文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2014(9).

[3] 叶枚举.巧用“影视镜头”彰显细节魅力[J].江西教育,2017(9).

[4] 江英姿.用“镜头”成就习作的精彩[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猜你喜欢
镜头葵花习作
葵花田
葵花加油站
葵花点穴手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夜晚的葵花
用努力化梦为真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
相爱相杀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