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如鹤 刘广海
摘 要:文章对高校教学团队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将教学团队分为三类(课程型、项目型和综合型),详述了综合性教学团队的六个主要特征,探讨了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关系及关系模型,并总结了专业与团队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教学团队;专业建设;特征;五源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079-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 of university's teaching team. It divides the teaching team into three categories (curriculum, project and comprehensive), details the six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team,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and major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model. Finally, it summarizes five key problems of major and team construction.
Keywords: teaching team;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five driving sources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教师节讲话提出“好老师”的四个标准:第一要有理想信念,第二要有道德情操,第三要有扎实学识,第四要有仁爱之心(简称“四有”)。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好老师应该形成好的教学团队,并保证教学队伍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就教学团队的含义及特征以及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的体会,探索专业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相互关系和关键问题。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及特征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
Joan Benjamin (2000)认为,基于团队的工作是认识到个人在面临变革压力时所遇到的困难,并采用了将合作与协作结合在一起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的核心与学术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是分享新的思想的过程,是批评性思维以获得改善的过程,在竞争与合作中感到自在,是在精神层面的相互理解。该研究基于墨尔本大学的5个不同专业(医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教师或团队的意向非常重要,而不只是他们可能具备的技能。因此,发展活动需要更多地关注意向而不是技能开发。如果要改进教学团队的实践,就需要帮助团队了解可能产生的结果的范围以及他们的利益和后果。如果教师认为这个团队妨碍了他们的教学,或者只是分担工作量,他们就不太可能改变他们的做法,不管他们发展了多少技能。
张笑涛(2008)对教学团队进行了定义,即“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愿景目标,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为重点,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为完成某个教育教学目标而由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的少数在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群体组织。”认为团队人数一般以5-8人为宜,不要超过12人。
彭芳、周文辉(2013)指出,“所谓教学团队,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马廷奇(2007)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群体,“与教研室的组织管理不同,教学团队更多的是依托教学改革任务而形成的一个教学改革与实践群体”。
刘建凤、武宝林(2013)将教学团队可定义为“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团队”。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应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机制为保障,由结构合理、優势互补、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且人数适度的教师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
Eva Heinrich(2015)对教学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定义的教学团队是基于每一个参与教学的人至少属于一个教学小组,由同一课程或学科教学的同事组成,教学组可以跨部门边界,来自多个单位的学者组成,并专注于教学。教学团队的目标是教学是以团队形式来完成的,这些团队形成与教学相关的情境。根据他对新西兰高校30个教学团队的调查,75%的团队成员少于10人。显而易见,他所定义的教学团队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即仅专注于某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团队。张昌凡(2012)对教学团队的运行模式和组织进行了研究,指出教学团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科层模式、讲座模式和社团模式,认为最佳的组织方式是介于社团模式与讲座模式之间的协同模式。
综上所述,教学团队应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作为目标的课程型教学团队,第二类是以教研教改项目为依托的项目型教学团队,第三类是以专业建设为目标的综合型教学团队。
(二)教学团队的特征
刘宝存(2007)将教学团队的特征概况为5个方面:共同的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有效的领导,这是从团队的普遍意义上来概况的,这5个特征是所有团队均必须具备的特征,任何一项的不足或缺失都会导致团队失败或达不到预期效果;马廷奇(2007)将以教学改革为主的教学团队特征概括为3个方面: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刘建凤、武宝林(2013)概括为4个基本特征,即: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适度的规模和合理的组成结构、鲜明的团队精神、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效和成果,这4个特征也是基于教学改革为目标的教学团队的特征。江林等(2012)以基于卓越工程人才的教学团队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将其能力划分为团队素质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团队教学能力、团队工程能力、团队创新能力、团队绩效能力,这些能力实质上是团队特征的具体衡量指标。李秉祥、简冠群(2019)指出,师资队伍建设中个人能力与团队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且受到契约治理模式的影响。
根据本文所定义的综合性教学团队,其特征可以概况为6个方面: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分工协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
1. 特征一:团队成员有共同目标。共同的目标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也是每个团队成员首先必须树立的观念;其次是提升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水平,把个人的发展与专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仅完成教学工作量而已。
2. 特征二:团队成员应志同道合。首先,团队成员要有加入团队的自身意愿(intention);其次,团队成员应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愿意为团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奉献精神。
3. 特征三:团队成员能分工协作。首先,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其次,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互相支持。第三,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保证教学团队取得预期的成果。
4. 特征四:团队成员的结构合理。结构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职称结构要合理;第二是年龄结构要合理;第三是学缘结构要合理;第四是学科结构要合理。
5. 特征五:团队成员可优势互补。优势互补除了可以通过结构的优化得以实现外,还可以通过团队成员个人的具体特质来实现。
6. 特征六:团队建设有鲜明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差异性的特点。
二、教学团队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一)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既可以从其中某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建设,也可以全面进行建设。一个专业内可能有若干个教学团队,例如有某1门或几门课程的课程教学团队、有实践教学团队、有教材建设团队、有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也有以教改教研项目为依托的团队,等等,这些团队都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若干个团队又可以组合为综合性的教学团队,或者说在综合性教学团队内可以有若干个教学小组,形成与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步的教学团队,这个基于专业建设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几乎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专业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团队建设的过程。
(二)专业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相互促进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都是在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教学团队则是由其中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一个群体,是支撑专业发展的核心。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专业获得的荣誉称号,包括省级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等,这些称号的支撑点包括人才培养效果、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改教研成果、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作为综合性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也是体现在这些方面。一个好的专业一定有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一定能建设一个好的专业,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但侧重点不同。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更为具体,一般是任务驱动型,即教学团队都有具体的建设任务;而专业建设的目标则更为全面,一般是结果驱动型,即专业建设要取得预期的结果。
(三)专业与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科研团队的支持
每一個高校专任教师一般都隶属于一个专业,但不一定属于某个教学或科研团队。教学团队一般是以本专业的教师为主,其人员相对固定;而科研(学术)团队则具有专业学科的交叉性和一定的柔性,其人员将根据不同项目的内容而变化。一个专业或学科可以有多个科研团队,其人员也是相互交叉的,但其研究方向基本属于本专业本学科范围,其科研成果构成了整个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支撑和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一个专业或学科可以有多个科研团队,其人员也是相互交叉的,但其研究方向基本属于本专业本学科范围,其科研成果构成了整个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支撑和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离开科研来谈教学是无源之水,通常,不开展科研的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而非创造者和批判者(这一类人不在少数),即使其教学效果不错、受到学生欢迎,也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同样,离开教学来论科研也是无本之木,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通过各教学环节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三、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键
关于教学团队与专业建设的措施、途径已有多篇文献进行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根据作者的团队建设实践与体会,重点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要有高素质的负责人和核心成员
专业或团队负责人应有高尚的人格品德、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资源,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要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要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公平公正,做到经费共用、业绩共享,使团队保持良好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依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外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拓展和利用外部资源,为专业与团队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而核心成员则是团队与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实际中也是这种情况。
(二)项目驅动制是工作的抓手
专业与团队建设工作头绪很多,如何调动团队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通过实施项目驱动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即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和兴趣,在团队项目中由个人申报子课题并分配相应的经费,并定期开展检查、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任务的完成,也促使团队成员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良好的合作是基础
一个专业就是一个团队,教学团队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团队之所以成为团队,其基本特征就是成员间的相互合作,没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工作就很难开展,甚至造成阻碍。在专业师资引进和团队组建之初就应进行遴选,选择那些有合作基础、有团队意识的成员,同时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大家形成共识,有共同的目标,从而形成和谐创新的团队文化。
(四)要有政策与经费支持
要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团队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经费一般来源于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团队建设经费,但这还不够;还需从其他科研项目中提供经费支持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科与专业调研、发表论文和出版教材;同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校际的合作则不仅需要团队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上级的政策导向。
(五)“五源驱动”开展专业与团队建设
专业与团队建设的内部资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外部资源则主要包括校外学术资源、行业资源和政府资源,这些对团队建设十分重要。这些资源的整合就构成了“五源驱动”,即整合运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相关学会组织及高校与研究机构、专业骨干教师、在校学生及毕业生的资源和力量,来开展专业与团队建设。团队主要成员在国内及省内主要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与行业协会学会企业合作紧密,与政府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可为团队成员开展研究与实习、业内交流合作提供有利条件,也能扩大专业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前人的研究,对教学团队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提出了教学团队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团队与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专业建设永无止境、团队建设永远在路上。
在我们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一个“四有”好老师,更需要积极投入到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中去,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芳,周文辉.以课程群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11):15-16.
[2]刘建凤,武宝林.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4):80-82.
[3]Eva Heinrich. Identifying teaching groups as a basis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5,34(5):899-913.
[4]李秉祥,简冠群.基于产学研融合的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03):74-79.
[5]谢如鹤.基于“工-管融合”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规范与特色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15(3):178-183.
[6]谢如鹤.基于“五源驱动”的本科专业特色协同建设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9(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