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葛祥
摘 要:随着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教育还存在着教育定位混沌、模式陈旧、资源短缺、异质性偏差等现实困囿。据此,提出通过精准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论的“前店后校”模式,以实现创新-创业-创造“三创融合”的全生态发展路径。
关键词:三位一体;三创融合;OB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8-0036-04
Abstract: With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up to national level,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quests for cre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e trinity of value shaping, skill cultivating, and knowledge teaching together"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inciple to reply the challenges facing to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BE, this new model combines the idea of knowledge teaching, skill cultivating and value shaping to structure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creation" social ecosystems to serve the nation's overal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oal.
Keywords: three in one; innovation integration; OBE
引言
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进入深入调整阶段,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这为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创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向从传统的资源要素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要积极培育创新型经济,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创新驱动的内核是人才驱动。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和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更新三创教育理念,完善三创教育体系,搭建资源配置合理的产教融合平台,在产业链深度融合与传统产业转型等方面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从高职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高职院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培养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成效性差等短板,还没能实现“精准供给”。历史上看,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镌刻着政府主导的基因,初心起源于“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创新创业理念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与专业教育相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1]。宏观上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观上的社会创新创业浪潮都倒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现在,高校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拓展就业渠道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举措,而是面向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是“第三张教育通行证”。
一、我国高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现实困囿剖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混沌
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认知和正确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多重认识误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被严重的扭曲和泛化,这极大地削弱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指向性和精准性。
有的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算作就业率里,简单地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掉入以就业率来衡量创新创业开展情况的误区,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被“窄化”;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技巧讲解、创业知识讲授和创业技能培训,忽略了对学生个体首创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被“矮化”;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只有发明创造才是创新创业。一般说来,个体任何有质变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创新创业属性,如果仅认为物化结果才是创新创业,那无疑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教育主旨,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被“简单化”;有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那创新创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被“割裂化”。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专注理论知识水平供给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专注创新精神启迪、创业意识启发的“创业教育模式”;三是专注为学生提供智力支持、政策保障和場地支撑以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设计仍是以学校、教师为中心,较少能激发学生的内生主体性,更多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对创新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鲜少关注。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价值塑造这三个维度进行统合,没有对创业者所必需的首创精神、社会责任、团队协作等价值观进行系统化塑造,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创造精神,难以适应三创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短缺
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供给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都是政府资金主导的,是在原有的工作室或是实训室基础上改建的,使得实训室容纳学生实践实训和项目孵化能力有限。产学研一体化创业实践实训平台等基础设施的短缺已成为掣肘创新创业发展的因素。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供给不足。高职院校面临着创新创业教师“兼职多,专职少;非专业多,专业少”的窘境,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已成为决定创新创业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供给不足。我国的创新创业课程从无到有,已基本实现了全员覆盖。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尚不完善,教材建设和课程标准建立较为滞后,在教材选用、教学安排等方面存在临时性和随意性,缺乏本土化、特色化的教材,无法有效聚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四)创新创业教育异质性偏差
从外部来看,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的联动协作机制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包括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网络”,面对着多方主体的差异化诉求、多样化行为和多元化价值观,如果不能形成共同愿景或共识,将无法消解各方的异质性偏差。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高职学院面临着“内热外冷”的实然困局,普遍缺乏与外部主体的合作协调机制,校企一体化培养机制效果不明显,协调联动的教育服务机制不到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和选择。
从内部来看,高职院校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各部门缺少有效指引和约束,导致各行其是,工作合力不足。如创新创业学院、学工处、团委、实训中心、科技处、二级学院等部门缺乏联动,步调不一,对市场信息调研、教学模式、课程安排、教学设计论证、实训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意见不统一,资源共享不足。校内外协同机制的缺位使得各方主体陷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异质性偏差当中,无法形成“平台+个人”的立体化、全方位、无界化共享平台,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一)精准把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科学内涵
2018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发布,指导双创往专业化、国际化、成果化发展;2019年,“双创”逐渐发展为“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创新创业为产业服务的职能愈发突出。厘清“三创”中创新创业创造的本质、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破除传统观念束缚和理论盲区大有裨益,帮助高职院校找到“三创”教育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帮助学生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突破。
首先,高职三创教育是传统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升级和超越,是创新、创业、创造三者的有机融合,不是简单叠加,从注重“创新意识+创业技能”迭代升级至培养“创新创业创造精神+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后者旨在通过创业实践和创造能力力促与社会经济文化深度融合,服务于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创新创业创造成果转化。
其次,在对学生的三创启蒙教育阶段,不再是面对部分同学,而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广谱式”教育,秉持着“宽口径、厚基础、广视野”的原则,强调广义性和普及性,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和精神的培育,在“普惠式”“通识式”教育基础上嵌入专业性和职业性。“广谱式”三创教育将教育对象落实到全体学生并分层递进引导,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将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培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使教育更为有效。
(二)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在课程设计、社团安排、项目驱动、孵化推广等关键节点进行重组和优化,改进对教师、团队、学生的评价机制,通过不断修补、迭代,将创新、创业、创造相融合,形成完善的高职三创体系,为提高学生的三创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变革三创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作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我驱动能力的开发,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创造过程中,既能提高自身能力,又能满足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要求。学校要将自身资源与地域产业、文化资源、区域风格相耦合,形成三创特色体系,建成“高校办学定位+区域优势产业+在地文化资源”一体化的三创文化体系,不断引入三创元素,潜移默化地导引、调整、塑造学生的三创价值观。
三创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依托三创社团,将三创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贯穿融通,通过“通专创结合”、课岗相融合将创新素养、创业知识、创造能力培养融入到第一、第二课堂的各个环节,以此带动“课堂革命”,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与“学”。
三创教育要呈现出“漏斗型”特点,由面向全体的学生的“广谱式”三创教育,逐渐过渡到自觉自发自愿地接受针对三创的“个性化”教育,一年级的三创启蒙教育注重广度,中高年级注重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和实战实训。
(三)基于OBE理论的“前店后校”是实现“三创融合”的优化路径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三创教育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的效用会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减,知识会逐渐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并在学生的自我创新创造中得到升华,随着后期训练密度加大及应用层面加深,学生的三创价值观会不断得到塑造,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实现“三创融合”。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 被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2],OBE被认为是教育范式的革新,是学习产出驱动课程获得和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的结构和系统。OBE实现“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目标指向具有一致性。
基于OBE理论的“前店后校”三创教育模式完美契合“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后校”是指基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模拟训练等低阶能力和知识理论、人文内涵、素质拓展等高阶能力;“前店”依托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空间,如微型创业企业、社会服务基地、实训模拟经营、创意集市、创客空间、校企共建纵向垂直型众创空间等布局合理、空间精准设计的场所,锻炼学生顶岗历练、实境训练、职场体验等能力,同时通过“前店”的运营提升学生的实战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前店”的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专业社团里的积极性,使专业社团成为创新创业的“造血”组织,达到对专业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用以致学”。(如图1)
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是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积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然之举。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创造”三创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学生专业社团和实践平台为载体,促进良好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氛围的形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推进,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指挥棒的角色,在创新、创业、创造的全生态里培養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华,刘艳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及问题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9):57-60.
[2]李双寿,李乐飞.“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111-116.
[3]王继元,张根华.行业课程的理论逻辑与建设路径——兼论应用型人才培养“金课”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1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