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学策略初探

2020-06-15 16:05李晨阳李凌均陈宏
关键词:机械振动机械工程能力培养

李晨阳 李凌均 陈宏

摘   要:“机械振动”是机械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文章从“机械振动”课程的基本概况出发,提出了基于“机械振动”课程的学生数学、力学、哲学思维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路径,并探索针对这些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振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机械振动;机械工程;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17-03

在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机械振动”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理论性很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直接的工程技术应用背景。“机械振动”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阶段第5或第6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振动理论,并通过这些基本理论,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振动问题。本文着重讨论通过“机械振动”的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机械振动”课程概述

目前,国内开设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校,将“机械振动”作为必修课、方向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均存在,作为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的一般为32学时,部分高校为40或48学时,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一般为24学时[1]。郑州大学将“机械振动”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共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4学时,所采用教材为张义民教授编写的《机械振动学基础》,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振动学基础、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和振动系统的测试。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并掌握基本的振动分析、计算方法及测试方法。

二、基于“机械振动”的综合能力培养路径

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对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程度也由原先的渐进性创新发展为根本性创新。相应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工程问题提取出科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从工程实际中提出科学问题,在“机械振动”领域主要是如何建立力学模型,主要涉及学生力学、数学能力的培养;而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从振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找到合理的方案。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中,还应注重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教育,深化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如果教学只重视知识的讲授,忽视其所蕴含的数学、力学思想和哲学思维,忽视“机械振动”的工程背景,那么很难培养出具备根本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一) 数学、力学科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数学和力学课程主要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流体力学,其中与本科阶段机械振动教学密切相关的先行课程有:微积分、线性代数、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如果“机械振动”教学中涉及到连续体的振动问题,那么学生还需要学习数学物理方程。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微积分比较熟悉,而对线性代数的知识较为生疏,其原因在于: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课程中,都有大量微积分的应用实例,而“机械振动”学习中,对学生而言将首次大量运用线性代数中所学知识,如多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振型的求解,其数学背景也分别对应着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解。“机械振动”课程中也需力学知识作为基础,如采用牛顿法建立多自由度系统微分方程等。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较为轻松地完成“机械振动”的学习。

工科教学体系中,数学、力学、“机械振动”分别在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学年中学习,授课教师也分别由数学专业、力学专业和本专业的教师担任,这会造成教学上各自独立、缺乏联系,学习上运用能力差、知识大量遗忘等问题。因此,在“机械振动”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建模,运用数学知识求解的能力。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是贯穿整个“机械振动”教学的核心问题,课程中主要介绍的方法有:牛顿法、柔度/刚度影響系数法和能量法。在这三种方法中,能量法物理概念简单明晰,其基本思想在固体力学领域应用广泛,因此在教学中作为重点方法讲解,并通过此方法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力学能力。本科教学中,振动系统为有定常约束的保守系统,动能仅与速度有关,且不存在非有势力,能量法的关键在于动能与势能函数的建立。动能函数的建立关键在于自由度数的确定和广义坐标的选择,势能函数的建立主要在于弹性势能的应用,而这些内容在授课时都需要回顾理论力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的能力。势能函数和动能函数建立之后,则需要应用多元函数求偏导建立运动微分方程,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多元函数求偏导的计算能力。从能量法的讲授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和力学能力进行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机械振动”教学任务。

在整个“机械振动”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力学知识,梳理知识结构,消除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认知,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信心与积极性。通过力学和数学的讲解,加深对“机械振动”的理解,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维,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人才培养质量中提出应“促进文理交融”。“机械振动”的教学中,将唯物辩证法中一些观点与“机械振动”课程中的内容有机结合,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哲学的思辨能力,符合社会和时代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这两个观点在“机械振动”教学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下面将这两个观点与“机械振动”教学的结合进行介绍。

“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推动事物发展。量变是数量上的变化,是一种不显著、逐渐的变化,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共振这一概念很好地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一个无阻尼系统受到外载荷激励时,只有当外载荷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相等时,系统才会发生共振。在激励频率逐渐接近系统固有频率的过程中,系统幅值的逐渐增大,系统相位缓慢接近π/2,但这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相等时,系统幅值迅速增大到无穷大,相位立刻变为π/2,系统的状态有了质的变化。“共振”是“量变与质变”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授课时注重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主要矛盾”是事物包含的多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在解决实际振动问题时,由于实际问题比较复杂,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只能分析主要因素的影响,即从主要矛盾分析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例如建立一辆汽车的有限元模型时,车身上小的开孔都可以忽略,但如果只考虑低阶振动,一辆汽车完全可以简化为一个多自由度系统甚至单自由度系统,此时车身、轮胎的具体参数就成了次要因素,振动模型中可以忽略,这一简化过程如图1所示。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机械振动”虽然理论性非常强,但在教学中不能脱离工程背景,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初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内容虽然仅涉及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但对一个连续体进行简化,得到一个合理的多自由度系统,估算其低阶主要特征频率,其工程价值也非常明显。例如,对一架飞机的垂向振动进行简化,如图2(a)所示,机翼长为l,可以简化为一个悬臂梁,根据材料力学所学知识计算出机翼的等价刚度,进一步可以将飞机简化为一个三自由度系统(图2(b)),求出系统的固有频率及振型。

在教学中多与工程实例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工程背景,使学生对一些工程实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特性时,从机械隔振着手讲授隔力与隔幅的知识,首先介绍工程背景,隔力是隔离汽车、轮船等的发动机传递至座舱的振动,通过安装隔振器减小发动机输出的激振力;隔幅是隔离飞机仪表和电子设备的振动,通过安装在机身与仪表之间的隔振器降低仪表的振动。在明确这些背景之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定位非常清楚,学生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并且课后作业增加隔振器设计的题目,学习效果良好。

(a)飞机模型

(b)三自由度系统模型

三、优化“机械振动”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主要从授课方式、大作业与实验以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加以实施。

(一)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机械振动”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工程性,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公式的推导多采用板书的方式,学生思路可以更好地紧跟教师的思路,并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复习数学知识。教学中会发现学生被一些较基础的数学问题卡壳,通过板书可以快速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公式推导虽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公式逐行显示的时间较难把握,常出现学生思路与授课进度相脱节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

背景知识的介绍、概念的引入、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阻尼大小对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时,通过图片、动画进行展示,内容非常直观,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三种情况下,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特性,与不同参数下微分方程的求解相结合,使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視频拓展学生视野。

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大作业与实验设置

“机械振动”的学习中涉及到大量数学知识,如微分方程的求解、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课堂教学不能保证学习质量,通过大作业可以强化这些内容。大作业布置后,要求学生利用MATLAB完成。MATLAB计算能力强大,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例如,学习单自由度系统稳态振动响应时,阻尼比ξ对振幅放大因子β有明显影响,如下式:

教科书上虽然有此图示,但不够直观,学生通过MATLAB编写相关程序,改变阻尼比ξ的取值,自行绘制图形,会对此概念认识更为深刻。

实验在“机械振动”领域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在郑州大学机械振动的教学中,实验共有两个:单自由度系统幅频特性测试,三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与振型测试。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对振动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与大作业相结合,利用MATLAB理论分析系统振动特性,再通过实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此外,受限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实验条件,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参与大型振动实验,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连续体(如白车身)的模态测试过程,让学生对大型振动实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三)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我国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4]。虽然很多学生沉迷于手机,但是合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建立一个师生微信群,有助于“机械振动”的教学。移动互联可以有效利用零散时间,可以将一些关于振动的科普文章、实验视频等转发到微信群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微信群也克服了大学中师生之间见面交流少的问题,在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时,学生利用微信可以便捷地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在对某一位学生进行解答时,其他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之中,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教师答疑不受时长的限制,可以详细推导公式的求解过程,并通过上传论文、电子书等对知识点进行补充,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深入自学的需求。移动互联网主要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完善教学,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不在固定时间、地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四、结论

“机械振动”是机械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仅要教授振动的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从教学手段上的改进进行了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已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如何将“机械振动”打造成一门“金课”,还有诸多需要完善、提高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于开平.振动力学相关课程设置及教材分析[J].力学与实践,2017,(39).

[2]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张景德.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6).

[3]Singiresu S.Rao.Mechanical Vibrations[M].New York:Pearson Press,2017:679.

[4]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9.

猜你喜欢
机械振动机械工程能力培养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思维导图
机械振动作用下淤泥液化产生的细颗粒释放机理
水电站大型旋转机械振动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