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 要 贫困已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补足这块短板的关键就是实施教育扶贫,这是我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转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治理贫困的核心问题。互联网正在中国脱贫工作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中国的互聯网扶贫模式有很多种方案,互联网+背景下依托高校优势的教育扶贫模式则向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和方案, 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其探索和实践值得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 精准扶贫 高校优势 教育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战略述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通过扶贫开发,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后来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为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
2015年3月“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战略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从行业角度分析,互联网在中小城市和县城极具发展潜力。以快手kuaishou为例,仅2018年,中国就有约115万贫困县人口在快手上卖货,年度销售总额高达193亿元。瑞士信贷分析师3月中旬的一篇报道,报道显示:“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在2017年从50.3%上升到65.5%,其中大多数新用户来自农村地区。”这也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平台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设施。
2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下的教育扶贫是精准产业扶贫的最优发展模式和选择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物质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但从实际效果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教育扶贫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根本的,它关注的是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减少甚至是消除贫困对于个人能力发展的剥夺,培养人能够有实质性的自由去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生活能力。一方面,教育扶贫是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和能力的根本点,能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阿马蒂亚·森认为: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可行能力和正当权利缺失,而“扩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重要手段”。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远比短期增加其收入更重要。精准扶贫应该基于提升能力而不是收入,精准扶贫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考虑将收入提高转化为可行能力的提升。所以,提升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从根本上成为根除贫困的核心所在。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乡村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为乡村振运动提供人才支撑。1958年日本修订《偏远地区教育振兴法》,通过中央财政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扶持力度,如针对列入的支持地区,为学校新建改建食堂、电力、饮水等设施建设给予 33%-55%的补贴,承担交通工具(校车、校船等)购置费用和学生交通、寄宿、研修、医疗等费用,增加教师补助并为其子女就学提供便利。同时,针对农民的个性化需求,由专门的培训机构,有计划地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拓宽农民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在岗人才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这为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教育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切实改变我国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提供了证据。
此外,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需要教育扶贫的推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到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人均受教育年限、研发资本、政府效能等因素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农技推广的单向性,造成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不协调。目前农民的技术需求反馈很难传递到上层,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无人问津。其次,农业科技进步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研发人员科研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农民素质。贫困区域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举步维艰。因此,很有必要推广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扶贫,可提升人的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完善农业技术的培训,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军,吴海燕.“互联网 +”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2).
[2]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谭海燕.日本农村振兴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