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娟
乳腺癌属于1种女性恶性肿瘤,在临床较为常见,对女性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1-2]。本研究分析了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应激反应及全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乳腺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组(A组,30例),一组全麻组(B组,33例)。A组患者年龄36~60岁,平均(48.2±8.3)岁;体重50~65 kg,平均(57.2±9.4)kg;病程1~9个月,平均(4.8±1.9)个月。在TNM分期方面,Ⅰ期19例,Ⅱ期14例;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方面,Ⅱ级18例,Ⅲ级15例。B组患者年龄37~60岁,平均(49.2±8.5)岁;体重51~65 kg,平均(57.7±9.6)kg;病程2~9个月,平均(5.2±1.4)个月。在TNM分期方面,Ⅰ期17例,Ⅱ期13例;在ASA分级方面,Ⅱ级16例,Ⅲ级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①均为原发性乳腺癌;②均首次接受乳腺癌根治术;③均具有正常的心肝肾功能。排除标准:①术前具有异常的重要器官或内分泌系统功能;②有药物过敏史;③有放化疗治疗史。
1.3.1 术前准备 在两组患者向手术室进入30 min后给予其肌肉注射0.5 mg阿托品,常规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将其静脉通道开放,给予其静脉滴注6 ml/kg/h复方氯化钠。
1.3.2 B组 B组患者接受全凭静脉麻醉(全麻),给予患者静脉滴注0.04~0.09 mg/kg咪唑安定+0.3 mg瑞芬太尼+0.08~0.12 mg/kg维库溴铵+2 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5 min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术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0.2~0.4 μg/kg/min瑞芬太尼+4~8 mg/kg/h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间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维库溴铵对肌松进行维持。
1.3.3 A组 A组患者接受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同时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诱导前穿刺T3~4或T4~5,成功穿刺后经硬膜外将4.5 ml 1%利多卡因注入,6 min后经硬膜外导管将5~8 ml利多卡因注入,之后定时将5~7 ml注入,每小时1次,对麻醉进行维持,其余操作同上。
抽取两组患者的5 ml外周静脉血,应用NBY-N6型仪器(北京普利生集团)对其血浆粘度、全血粘度进行测定,采用变形聚集仪(LG B-190),应用激光衍射法对其红细胞变形力进行测定,以对其血液流变学进行评定。同时,麻醉前30 min(T0)、切皮后1 h(T1)、术后4 h(T2)、术后1 d(T3)、术后2 d(T4)分别将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抽取出来,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其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皮质醇(Cor)等应激反应指标水平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CD3+、CD4+、CD8+等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测定,然后将CD4+/CD8+计算出来。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A组麻醉中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边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但麻醉前、麻醉中的红细胞刚性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B组患者麻醉中的全血粘度低切变率、高切边率、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但麻醉前、麻醉中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中切变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边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麻醉中A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边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显著低于B组(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B组(P<0.05)。具体见表2。
两组患者T1、T2、T3、T4时血清GH、PRL水平均显著高于T0时(P<0.05);T1、T2时的血清Cor水平均显著高于T0时(P<0.05),但T0、T3、T4时的血清Cor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T1、T2、T3、T4时A组患者的血清GH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T1、T2、T3时A组患者的血清PRL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T1、T2时A组患者的血清Cor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具体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A组 麻醉前37.4±4.02.01±0.405.02±0.540.38±0.02 麻醉中30.7±5.71.73±0.214.25±0.510.40±0.02B组 治疗前37.7±2.62.13±0.435.24±0.800.38±0.04 治疗后33.4±2.42.03±0.674.71±0.610.38±0.0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应激反应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T1、T2时的CD3+均显著低于T0时(P<0.05),但T0、T3、T4时CD3+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A组患者T1、T2、T3、T4时CD4+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B组患者T1、T2、T3、T4时CD4+均逐渐降低(P<0.05),均显著低于T0时(P<0.05);A组T1、T2时的CD4+/CD8+均显著低于T0时(P<0.05),但T0、T3、T4时CD4+/CD8+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T1、T2时A组患者的CD3+均显著高于B组(P<0.05);T1、T2、T3、T4时A组患者的CD4+均显著高于B组(P<0.05);T1、T2时A组患者的CD4+/CD8+均显著高于B组(P<0.05)。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比较
现阶段,乳腺癌根治术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治疗乳腺癌的方法,在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尤为适用,而麻醉、手术均会促进机体应激反应的产生,而应激反应过强短时间内会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抑制,促进炎症反应的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阻碍。相关医学研究表明[3],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免疫抑制,从而为术后免疫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红细胞变形力、聚集性、压积、血液粘度等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病理,尤其是微循环灌注,其中在血液流变中,红细胞变形能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医学研究表明[4-6],血中儿茶酚胺提升会为血小板聚集、红细胞聚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对血液粘度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麻醉中A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边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显著低于B组(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B组(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氧自由基氧化损伤细胞降低膜脂流动性,脂肪键断裂或交联、脂质过氧化等。而静脉麻醉药芬太尼、丙泊酚能够对儿茶酚胺释放进行抑制,促进其活性的降低。同时,硬膜外麻醉一方面能够对应激反应进行充分抑制,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张阻滞区域血管,加速血流,减小血管阻力,组织间液向血液转移,进一步稀释血液,从而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
正常应激反应能够保护机体,但是如果应激反应过强,则会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破坏,应激相关激素具有过多的分泌会对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阻碍患者术后恢复。GH属于1种肽类蛋白质激素,分泌主体为腺垂体细胞,调节主体为生长激素释放素(下丘脑产生),其分泌量增加将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反映了出来。PRL属于1种蛋白质激素,分泌主体为垂体前叶腺嗜酸细胞,能够对卵泡LH受体生成进行刺激,并对维持泌乳进行刺激,为乳腺发育是增长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其分泌量增加将应激反应状态良好反映了出来。Cor属于1种类激素,产生主体为肾上腺应激反应,在机体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会大量分泌,将大量的应激激素释放出来。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9],手术切口、时间对Cor水平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但麻醉方式对其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T1、T2、T3、T4时A组患者的血清GH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T1、T2、T3时A组患者的血清PRL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T1、T2时A组患者的血清Cor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和静脉全麻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患者机体具有较小的刺激。
麻醉、手术均会促进机体免疫抑制的产生,应激反应会对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进行抑制,其免疫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后感染、癌细胞转移等。CD3+代表总T细胞,CD4+属于辅助性T细胞,对其他细胞进行辅助在免疫应答中参与,CD8+属于免疫抑制细胞,对T、B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进行抑制,CD4+/CD8+能够将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反映出来。相关医学研究表明[10],不同麻醉方式会对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造成影响,而T淋巴细胞亚群能够将机体免疫能力及预后反映出来。本研究结果表明,T1、T2时A组患者的CD3+均显著高于B组(P<0.05);T1、T2、T3、T4时A组患者的CD4+均显著高于B组(P<0.05);T1、T2时A组患者的CD4+/CD8+均显著高于B组(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能够促进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的减轻,快速恢复术后免疫功能。
总之,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较全麻更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应激反应及全T淋巴细胞亚群,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