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蔡向红*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499)
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一种临床护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可知,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不当不仅会导致患者发生感染与较多的并发症,造成患者痛苦,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由于管路曲折导致堵管造成补液不畅,甚至拔管,是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之一,因此,亟需改善相关的置管方式,降低堵管发生率,增长留置时间[1]。基于此,本文对比和分析了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方法与堵管的相关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以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普外二病区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知情同意原则,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将自愿参加临床研究的患者按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实验组、对照组各100例,对比两组的最终置管效果。本研究所选患者中,实验组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0.25 5.74)岁;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50.22 5.33)岁,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限于普外二病区的病人;(2)年龄限于18周岁(包括18周岁)以上者
排除标准[2]:(1)已患有静脉炎者;(2)使用化疗药等刺激性大的药物,需每天更换留置针者;(3)合并有血液疾病患者;(4)神志不清、有精神异常或障碍者、智力低下不合作患者;(5)胶布过敏患者。
对照组施以穿刺成功后,将软管全部送进血管内,再用3M胶贴固定。
实验组穿刺成功后,穿刺点外将软管余留<2mm,然后用3M胶贴固定。
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不适程度、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其中采用使用长海痛尺评估患者置管期间的不适程度、将疼痛程度可分为0至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表示无痛和无不适,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和最不舒适。
采集两组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的各项指标与诊疗信息,使用SPSS20.0软件将所有研究数据纳入,t值检验,通过(±s)表示;x2值检验,通过率(%)表示。最后,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不适程度、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实验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外周静脉留置针感染的原因之一是细菌附于留置针的表面移行进入血管,可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随着病人肢体的活动,软管外露部分存在进出患者血管的风险,因此,软管的固定和预留的长度是预防置管进入血管的关键点,要确保外露部分不会进入血管,既能达到缓冲作用又不会引起静脉炎的最短余留长度是最佳余留长度[3-4]。人类皮肤的厚度一般在0.5-4mm左右,留置针一般穿刺部位以手背部皮肤最薄,其厚度平均为1.2mm左右,以40°的角度从皮肤穿行至血管所需长度达1.9mm;30°的角度从皮肤穿行至血管所需长度达2.4mm。如果留置时余留长度<2mm,外露的软管就算滑入皮内,也不一定能进入血管,引起静脉炎。且人类目测的标准差大都在0.5mm以内,这是护士能够目测完成有效置管长度,2mm正好是留置针Y形管最下端,衔接帽套的透明硬管的一半长度。林灿英[5]等通过临床试验证实软管减少置入2mm(以BD24GA为例,软管长度为19mm,减少2mm不影响有效置管长度),能起到缓冲作用,有效改善了软管在接头处打折的状况,病人的非计划拔管率从78.03%下降到了46.21%。通过本文论述可知,实验组置管不适程度、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静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穿刺点外将软管余留<2mm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留置时间,降低堵管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