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图为余留芬在大会上发言。
余留芬
1969年出生,贵州盘州人,大专文化。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8年入選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名单。现任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
“接受完你的采访,我得抓紧时间睡一会儿。”余留芬说。她刚结束农业界的一场小组讨论,穿着一身黑色正装,胸前戴着“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出席证”,坐在所住酒店双人间的沙发上,显得有些疲倦。
前一天下午,《环球人物》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听了她在政协全体会上的发言,对其中的几句话印象颇深:“十几年前,村里家家住的是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里面提到的“岩博”,就是余留芬担任党委书记的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那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是余留芬带领乡亲们用近20年改变了当地面貌。2018年12月,余留芬入选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名单,被称为“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
1988年,余留芬嫁到了岩博,村子给她的第一印象是:“村里的小道,两个人对向通行都要侧着身子;一年四季都要穿雨鞋,因为路上全是稀泥,许多地方还要用一块块石头垫着脚才能走过去。”
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人均收入不足800元,集体资产为零;1/3的村民没过温饱线,住的大多是土坯房甚至茅草房;村里到处是猪粪塘,几乎与世隔绝。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余留芬挑起了家里的大梁,不仅要带两个孩子,还要下地干农活。岩博村的土地石头多、难耕种,种地成了余留芬最怕的事。那时她总是把孩子放在背篓里,一前一后地背到山上,崎岖的山路加上孩子的重量,压得她直不起腰来。
有一年收洋芋(土豆)时,因为无法将两个孩子同时背下山,余留芬只能挖一个土坑,把小儿子放到坑里,等回家卸下洋芋和大儿子后,再跑回去背小儿子。
“当时实在太穷、太苦了,地里刨不出什么东西来,我种地种怕了,就想尽办法摆脱困境。”余留芬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1993年,她到附近煤矿开了个小饭馆,后来为了照顾家庭,又回村做起了照相生意。“我们那边几乎没人见过照相机,我就买了一台,每天满村子地转,给人拍照,每张照片可以赚5毛钱。”
有了一点积蓄后,余留芬又开起了小超市,日子慢慢宽裕起来。由于她有能力、做事公道又热心,乡亲们有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商量。1996年,村里换届选举,余留芬被推选为村妇代会主任,开始参与村里的工作。
2012年的岩博村,许多村民已经住进了小洋楼。
2012年,余留芬在岩博村林场察看树木生长情况。
2016年,余留芬(左)和工人在酒厂车间里交谈。
2017年,余留芬(左)在岩博村的菜地里与村民交流种植计划。
由于当地是彝族聚居区,按风俗每年要举行祭山大会,杀羊杀鸡。余留芬清楚地记得,有一年需要200元钱买一只羊和一只鸡,村里竟然都拿不出来。“为了筹钱,有人提议把赶集的路封住,让每个过路的人交5毛或1块钱。村里穷到这种地步,我觉得特别难受。”
2000年,岩博村的老支书病重,希望余留芬接棒,乡亲们也拥护她。因为责任重大,余留芬十分犹豫,最后乡里也派人来做工作。在大家的劝说和鼓励下,余留芬在2001年正式成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她为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那时我嫁过来已经10多年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水、电、路都不通。我当上村支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走出去。当时政策没有现在这么好,山里又闭塞,我们没钱、没门路,也不知道找政府,什么都没有。”
为了修路,余留芬上任几天后就开始做动员。她挨家挨户地去做思想工作,并拿出自家土地,置换给被占用土地的村民,接着又垫上自己的4万元积蓄,用于购买钢钎、大锤、炸药等工具材料。
“4万块钱拿出去的时候,我就没想着要回来。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路来。”
在工地上,她和村民们一起搬石块、抡大锤,一次不慎踩空,从路边陡坡摔了下去,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差点瘫痪。在医院做手术期间,一批又一批村民带着平时舍不得吃的土鸡蛋去看她。
“那段时间,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和依赖。”伤还没彻底养好,余留芬就赶回了村里。经过3个多月的苦干,一条宽4.5米、长3公里的进村路终于修通了。
路通了,完成了几辈人的心愿,余留芬在十里八村也出了名。之前谁也没想到,依靠村集体的力量真能干成这件事,曾经说过风凉话的村民也信服了。
接下来,余留芬有了更大的目标。她一直忘不了祭山筹钱那件事,“一个村就像一个家,如果连吃饭钱都拿不出来怎么行?我想让村集体壮大起来,发展集体产业”。
2002年,原归村集体所有的1480亩岩博林场,因外地承包人管理不善,急于转手。但高达23万元的转让费,对当时的岩博村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修路时垫付的4万元本来已经回来了,这时又被余留芬拿了出来。她挨家挨户筹资,但只筹到几千元;又带着村干部跑周边煤矿借钱,一连跑了12家都被拒绝,直到第十三家终于借到5万元。
还差14万元,余留芬提议高息贷款,结果一些人开始打退堂鼓。为了让大家安心,余留芬想出一个办法:她带大家去岩博林场数树、算价格,从早到晚数了3个山头,才数到1/10的面积,林木价值就已经超过了买林场的钱。大家一下子有了底气。
最终,余留芬用自己的名义贷了款,赎回了林场,交给村集体经营。短短一年,村里就将借款全部还清,还盈利了8万元,岩博村也有了第一个集体产业。
“只有变苦熬为苦干,才是脱贫的出路。”余留芬趁热打铁,带领乡亲们办起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用林场抵押贷款、发动村民入股,岩博村先后建起了煤矸石砖厂、农家乐山庄、小锅酒厂、特种养殖场、火腿加工厂,村集体资产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013年,余留芬看准当地白酒的市场潜力,将自家所有财产抵押贷款,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重组小锅酒厂,成立了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当地1012户群众入股5124.55万元,成了公司股东。
2019年3月12日,余留芬在两会驻地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尹洁 / 摄)
“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承受着现实的压力,资金、技术、人才……多少次我都快要崩溃了,但想尽办法之后,每一次都跨了过去。”谈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余留芬对记者感慨不已。她的压力之所以大,是因为背负的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全村人的信任。
“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我走出了第一步,就已经把所有的感情、心思都投入进去了。之后一步比一步艰难,就更不能半途而废。你不干了,摊子谁来收拾?贷款谁来还?所以越来越放不下,再多的困难、再大的压力也要扛住。但走到今天,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只要坚持过来,所有困难都是给人生添彩的,哪怕你有过最狼狈、最丑的时刻,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近几年,全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阶段。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已经成为致富典型的岩博村与相邻的苏座、鱼纳两个贫困村成立了岩博联村,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贵州省代表团座谈时,向余留芬详细了解了岩博联村脱贫的情况,还提到了岩博酒业的代表性产品“人民小酒”。原本就口碑不错的“人民小酒”此后迅速火遍全国。“现在岩博酒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已从十几人的小作坊发展成600余人的中小型企业,年产清酱香型白酒5000吨。”余留芬说。
“人民”两个字所代表的力量,正是支持和推动余留芬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
“将近20年走过来,市场曾让我找不到出路,但村民们没有误会过我。最困难的时候,公司8个月发不出工资,几年没有分红,没有一个人说不干了,也没有一个人退股。”余留芬对记者说。
这一切离不开余留芬多年的身先士卒与全力付出。有村民病重急需转院,她连夜联系车辆;有村民因车祸花光所有积蓄,欠下几十万元的债务,她主动帮助解决孩子上学的费用,还请来专业律师打赢了赔偿官司;直到现在,她出差的费用都是自掏腰包,从没要求公司报销过。村民有大事小情,都要问问余留芬的意见,无论余留芬遇到什么困境,大家也都与她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酒厂发不出工资时,员工们主动安慰她:“不要说几个月不发工资,就是几年不发工资,我们也跟着你干。”有一次,她的车掉进了路沟,被一群老乡徒手抬了出来。
“如果你想的是自己先賺钱,再帮大家赚,老百姓不会这样支持你。村里这么多双眼睛看着你,群众监督着你,你必须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凡事先想到别人,以身作则,才能获得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最终老百姓回报你的,绝不是你赚的那点钱所能替代的。”余留芬说。
现在,岩博联村的集体资产已经达到92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2.26万元,乡亲们都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余留芬的下一步计划是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让企业建立现代化的制度,同时带动更多周边地区脱贫。
在余留芬看来,贫困的原因大多是当地环境条件太差,村民虽然辛苦劳作,但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地区,只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机会,勤劳肯干的人就会做得很好。
岩博联村的巨大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政府的帮助下,贵州省最近5年减少贫困人口818.9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3%。对于那些通不了公路、饮水困难的地区,政府还实行了易地移民搬迁、城镇化安置,彻底斩断了“穷根”。
“脱贫没有产业是不行的,光靠政府救济是不能持久的,贫困反弹的时候甚至更糟糕。只有建起产业,老百姓的信心、志气、智慧才会跟着起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现在走的地方更多了,她希望脚踏实地了解民情,倾听基层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知道老百姓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如果我是一个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肯定走不到今天。人这一生不是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老百姓打动我的点点滴滴,常常让我有种奋不顾身的动力,觉得即使付出一切也是值得的。”余留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