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佩英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在手术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1]。对造成这些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手术室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手术室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2]。风险管理理论,是首先在经济学界进行应用的一种管理理论,并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3]。应用在医院手术室管理当中,主要是通过对可能造成手术室医护人员、患者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提前预防,来降低手术室操作风险[4]。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入组对象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8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将实施风险管理前的34例患者作为对比组,将实施风险管理后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为10-50岁,平均(35.30±6.20)岁。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12-50岁,平均(35.50±6.3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对比组:对比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并将手术器械和仪器进行核对和摆放。协助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工作,观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清点手术器械,并将患者送入病房。
(2)研究组:研究组采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指导。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尤其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学习。并对以往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手术风险预防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5]。②采用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减轻医护人员负担,防止由于疲劳造成的护理风险和差错[6]。③根据患者手术类型,为其选择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并对患者情况进行提前熟悉,与医生和患者做好术前沟通,防止风险事件发生。④手术室过程管理。术前,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核对,询问药物过敏史、既往手术史等,保证手术安全。做好术前三查七对和手术室12项查对工作。术中,对使用的药物和输血等物品进行反复确认,在术前、关闭体腔前和关闭后,对手术器械、敷料、药品等进行仔细的核对,减少手术意外事故的发生。责任护士最好做完整场手术的辅助工作,如果必须要进行交接班,要将全部注意事项交接清楚。术后,再次清点手术涉及用品,并将患者病理标本进行妥善保存,送去病理科进行检查。送检时,交接要简单、详细。患者出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接。
①对两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统计和对比。②对两组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和对比。③对两组护理过程中的纠纷和投诉事件进行统计和对比。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百分率作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卡方。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差错比较,研究组出现1例护理差错,差错率为2.94%,对比组有7例护理差错,差错率为20.59%,组间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差错比较[n(%)]
研究组有0例护理风险事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0.00%,对比组有4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1.76%,组间比较,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研究组护理纠纷发生情况为0例(0.00%),对比组为3例(8.82%),研究组低于对比组(χ2=4.615,P=0.032)。研究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为1例(2.94%),对比组为5例,研究组低于对比组(χ2=4.301,P=0.038)。
行手术治疗患者,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发生各种意外的可能性都非常高。随着近些年来手术室风险的不断增加,医患纠纷和矛盾的不断升级,医院对手术室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手术室风险贯穿于患者整个护理工作当中,尤其是在操作、配合抢救、处置等方面,风险更高。为此,我院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进行了改进。从单纯的采用管理制度和规章的约束,转变为以提高全体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为前提,以降低护理风险为目标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通过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使他们主动对护理风险进行预防,不断提升应对风险能力。对其进行人性化的排班,可以防止由于疲劳或者个人情绪导致的护理失误。在术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既往病史等进行仔细的核对,可以避免护理失误,保证手术安全。进行仔细的核查,对手术器械、仪器等进行确认,可以保证手术效果。对麻醉和输血、输液中使用的药品进行核对,能够避免由于药品、剂量、浓度等使用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术后对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妥善保存和检验,可以确认手术效果并防止出现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采用风险管理理念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进行指导,不仅可以减少护理差错,防止出现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体验。还能够避免出现医疗纠纷,增加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质量。在风险管理的指导和约束下,手术室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极大的提升了医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