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木生
(罗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罗定 527200)
土源性线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能引起人体感染并能导致人患上寄生虫病,在其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中发育至感染期后可直接感染人体,这一类线虫主要有蛔虫、钩虫、鞭虫等。我国曾经深受其害,经过数次大规模调查和防治方案的实施,此类寄生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1]。然而全国不同地区土源性线虫病防控水平并不一致,有些地区已实现感染控制,正走向传播控制,但也有些地区仍处在发病控制阶段[2]。广东的情况是珠三角城镇与城郊感染率较低,而滇桂粤南部(在广东是指粤西一带)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3]。为了解本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我市疾控中心于2019 年9~11 月开展了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按照本地区地理方位划分为5 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 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3 周岁以上至少200 居民开展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监测点为街道或乡镇的1 个居住小区或1 个行政村(前者记为城镇,后者记为农村)。
采集监测对象的粪便样品,每份样品大于30 g有效,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检测是否有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要求一粪两检。阳性片者计数虫卵,若为钩虫卵阳性,须再通过试管滤纸法培养粪样钩蚴,以鉴定钩虫类别(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每个监测点抽取50 例钩虫感染者的钩虫卵进行培养,若该监测点不足50 例钩虫感染者,则对全数钩虫感染者的钩虫卵进行培养。
为保证调查质量,对所有采样人员、微生物检测人员按国家、省、市疾控中心要求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本次调查工作。采样器具、登记表格均按上级疾控中心要求配备,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采用双人录入方式,并经至少两人复核。
对每份样品登记检测到的蛔虫卵数、钩虫卵数和鞭虫卵数,要求全片计数后对“一粪两检”取平均值。每克粪虫卵数记为EPG,根据各虫型感染情况进行分级[4]:①蛔虫EPG<5000 为轻度感染,5000~49999 为中度感染,≥50000 为重度感染;②钩虫EPG<2000 为轻度感染,2000~3999 为中度感染,≥4000 为重度感染;③鞭虫EPG<1000 为轻度感染,1000~9999 为中度感染,≥10000 为重度感染。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感染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以P<0.05 作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5 个监测点共调查1082 人,获得有效粪样1006份,检出土源性线虫阳性16 例,感染率为1.59%。其中蛔虫阳性2 例,感染率为0.20%;钩虫阳性13例,感染率为1.29%;鞭虫阳性1 例,感染率为0.10%。比较不同虫型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14,P=0.000<0.05)。
对13 份钩虫阳性粪样进行培养,钩蚴皆为美洲钩虫。
土源性线虫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轻、中、重度感染率分别为1.39%、0.20%和0.00%,见表1。
2.4.1 性别分布
男、女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58%和1.60%,性别与感染率之间无关(χ2=0.001,P=0.974>0.05),见表2。
表2 土源性线虫感染人群性别分布情况[n(%)]
2.4.2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中,<20 岁、20~40 岁、40~60 岁和>60岁的感染率分别为0.92%、0.80%、2.07%和3.52%,40 岁以上感染率为2.55%(11 例),高于40 岁以下的感染率0.87%(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0,P=0.036<0.05),见表3。
表3 土源性线虫感染人群年龄分布情况[n(%)]
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感染率分别为2.46%和0.46%,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4,P=0.012<0.05),见表4。
表4 土源性线虫感染区域分布情况[n(%)]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温、湿度环境有利于土源性线虫的生长繁殖,加上居民卫生设施、习惯等方面的不足,使得这部分地区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北方寒冷地区居民高[5],例如完全处于热带地区的海南省2015 年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之和仍达到10.0%[6]。历史上,广东地区寄生虫感染率曾高达72.13%(1988-1992 年全国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2017 年监测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降至3.26%[2],但地区分布差异大,2015 年的调查结果[3]与2010 年[7]相比,这种差异仍然存在。
本地区地处粤西,历史上为土源性线虫感染较高地区,但本次调查感染率只有1.59%,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据笔者推测可能是:一是水改保证了清洁合格的生活饮用水;二是农村改厕,以前露天的茅厕改为化粪池;三是加强宣教,减少了对人畜粪尿的使用;四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市创文、创卫的影响,环境改善效果突出。但本次调查仍显示以下特点,例如农村地区感染率高于城镇地区,中老年感染率高于青、少年。前者原因主要是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身体暴露,与土壤接触密切,钩蚴通过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8],因为农民有赤脚下地劳动的习惯[9],当然也与饮食习惯有关,例如生吃腌制的泡菜[10];后者可能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下中老年从事农事劳作有关。
针对本次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调查结果,本地区应做好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宣传:一是人畜粪尿充分沤化之后再使用,使寄生虫卵灭活;二是农田劳作时尽量避免身体暴露,防止钩蚴等寄生虫幼虫侵入人体;三是改变饮食习惯,不生吃凉拌蔬菜;四是对土源性线虫感染患者实施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