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王爱萍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关键词思维;能力;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1-0160-01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是学生对于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笔者坚信:只有孩子们真正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只有老师们真正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个性施展的天地、智慧彰显的舞台。
一、用数学的核心素养去认识世界
南开大学顾沛教授指出“‘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让他们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落实到生活中去,真正达到‘遗忘知识,内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关键数学能力”)。
曾听过张其华老师的“数据改变决策”这堂课,深深地触动了笔者。张老师的课上,笔者仿佛又看到那一张张因思考无果而窘迫的脸,看到那一张张在老师等待答案扫视目光中而更加窘迫畏惧的脸,看到那一张张因有人解围而顿时释然的脸。然而灵动的老师、灵动的课堂、灵动的设计、灵动的学生、灵动的数据、灵动的策略、灵动的思考、灵动的变化、灵动的决策一次次把课堂推到新的高度,一次次“敲”开了孩子的大脑,潜移默化中把孩子们终身整理数据的学习方法植入孩子们的大脑。
通过张老师的课堂,笔者惊叹于学生的表现:他们投入程度之专注,数学思维之敏捷,语言表达之流畅,都让教师始料未及。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激发了,他们徜徉在数学研究的大海中,乐此不彼。而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张老师的教学站在学生成长意义上高度,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思考,还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现实世界的数学,而不是学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的數学。
二、用数学的核心素养去思考世界
吴正宪老师曾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等等,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作为教师,要植根于数学素养,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一道用数学的核心素养去思考世界,一道让数学素养之花在数学课堂随处绽放。
曾听过顾亚龙老师一节“周期问题”的课,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题组模块的数学思想方法。题组模块是指在题型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或数学思想等方面基于同一数学模型的一个训练模块。它能让学生在看似纷繁杂乱的题海的背后,看到恒定不变的规律。本节课把常见的、固有的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后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提升数学素养。
顾老师的整节课从一个小魔术引课,设下悬念,时刻吸引着孩子。一个个数学模型、一个个题组模块,把课堂推向一个个高潮。最后的魔术破解,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整节课让题组模块会说话,基于模版,举一反三,让规律和模式有应用的价值,有营养,以孩子的天性合作,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真正意义上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数学的核心素养去思考世界,把数学学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数学是一门研究模式的科学,不必求全,意在求变;不必求全,意在求联;不必求全,意在求通。教师如何在求变、求联的多维穿越中寻求让学生学习“融会贯通”,落实学生素养的培养,这是真正意义上值得老师思考的问题?
三、结论
数学素养本身很美,然而不要被它迷了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去完善许多数学方法,教师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的,从这一贯的上讲,教师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屠夫”,而不是制刀的“刀匠”。更不是那种一辈子欣赏自己的刀多么锋利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匠”。数学的素养是“根”,儿童的立场是“魂”,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静待“化蛹成蝶”的美丽,正如蝴蝶的蜕变一样,只有经受住在茧中挣扎,锻炼的考验,才能有美丽飞舞的一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乃达,数学文化教育特征初探[J],中学数学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