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莲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能力。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升数学学科素养。笔者能够借助于本文,从数学活动开展来积极培养好小学生的数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数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2-0185-01
对于数量多少的感悟,往往需要学生经历从观察到数数的过程,逐渐积累,让学生形成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当然,对于数量的多少感知,首先要能够遵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做到举一反三。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好小学生的数感能力呢?下面就以认识《1亿有多大》一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为例,浅谈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情境便是能够引发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境况、氛围等,它可以是故事情境、游戏情境,也可以是具体的场景等等。好的情境,可以让小学生自然潜入到学习的良好境地,可以带给学生更多进行体会与感悟数学的时空。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亿”作单位的数,从中来感受“亿”的大小。课件出示:“1亿有多大”的相关资料情境。学生独立阅读。师: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1亿有多大?”生1:1亿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可达环绕地球赤道3.5圈。生2:如果画1亿个圆点,假如每秒画一个,不停地画,大约能画3年2个月那么长的时间。生3:一个正常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大约是4200万,跳一亿次大约需要2.4年,也就大约是2年零5个月那么久。师: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较大的数目,刚刚了解到的信息便是以“万”和“亿”为单位的较大数目。本节课,就来通过实践性数学活动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
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教师为学生呈现了相关“万”和“亿”的场景,让学生从中初步了解到相关“万”和“亿”的大小,激发了活动兴趣,建立一定的数感认知。为开展具体的数学实践性活动奠定了探究基础。
二、经历活动,渐进理解
数学活动是小学生数学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载体。为此,数学教师要能够为学生设计更多可以感知的活动,引领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感,从而能够建构数量的多少,或者是对数的大小关系、运算关系的建构等。
教学片段:
师:按以前划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请各组自行设计一个活动方案——“1亿有多大”。首先要考虑活动的内容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生1:我们组打算了解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生2:我们组设计1亿粒米有多重的活动。生3:我们组想知道写一亿个字需要多长时间。生3:我们组想看看一亿张课桌占有多大地方。师:我们所进行的活动都需要1亿张纸、一亿粒米……吗?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我们可以进行较小数量的实验、测量,而后就可以通过计算推测出结果。比如说,先摞起来100张纸,测量出厚度,而后计算出1亿张纸有多高。师:你的办法真不错。其他小组也能这样做吗?生:能。师: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活动并开展实验。
教师巡视,给予活动指导,而后让学生进行汇报。
生1:1亿张纸摞在一起大约高10000米,也就是10千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也就有20里路长度那么高。
生2:我们组先称了1克大米大概有53粒,照这样计算1千克大米就有53×1000=53000(粒),1亿大米就应该大约有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師:1亿大米大约有2吨重,我国有大约14亿左右的人口,如果每人每年节约1粒米的话,1天也便能节约14一粒米,也就是14×2=28(吨)。为此,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粮食。
这样的课堂,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热烈交流,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感的培养,感受到了知识获取的快乐体验,也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能力与探究精神的培养,从而让学生能够喜爱上数学实践活动。
三、拓展延伸,深化感悟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数量的多少有了更高的感知,建立了一定的认知,这不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最终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促进学生利用好数感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能够促进其它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比如,在教学《1亿有多大》一课后,教师要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笔者给学生总结道:“1亿是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用一个较小的数来乘上1亿便可得到一个较大的数;如果用一个较大的数来除以1亿,那么就会得到更小的数目。比如说,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虽然位居世界首位,但是除以14亿得到的人均铁路长度确是最短的,还不及一根香烟的长度。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地探寻有关“亿”方面的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数感能力培养,不仅要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还要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师要能够积极创设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更多数学活动,在活动中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获得数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