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掀起了同题异构的热潮,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彩演绎,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卓越追求。本文是笔者在准备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第2节“平行线及其判定”的课时计划时预设的几个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情境,并对这些不同的情境进行诠释,不到之处,还请给予指正。
【关键词】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同课异构
在现实生活中平行线是无处不在的,如围栏中的一根根竖直的立柱、放在烤肠设备上的一排排热狗、黑板的上下两条边沿等,从空间位置关系上来看它们都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从初中数学对平行线的设置过程来看,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就初步认识了直线等几何概念,而在七年級下学期,学生则需要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做进一步认知,也为后续的几何证明推理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用生活情境唤醒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
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平行线的应用,让学生再次重温构成平行线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例如: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展示在学生眼前有着激发兴趣的作用。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引入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一章内容的基础上,把点、线、面的几何知识结合到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直观认识了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这些实例萌发了平行线的定义,可以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语言去思考与表达平行线的概念。从生活实例出发,在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在脑海里留下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烙印,也为接下来在新知识学习和练习的课堂环节中,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自然而有趣。
二、用动手作图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
因为本节内容是在相交线内容之后的知识,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捕捉新知。用问题的情境去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导学案中给出问题:“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一定是相交线吗?请同学们画一画,看看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预设这样的作图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是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的。学生在作图中可以找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然后仿照相交线的定义写出平行线的定义。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中潜移默化了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为知识的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用练习旧知点燃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因为从课程标准要求出发,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①将让学生深刻认知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作为能力目标;③将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需要“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基本思想作为情感与态度目标。基于这一点,可以预设练习旧知的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导学案中可以设置如下课前练习:
将一张印刷有初中数学封面的纸张切成书的封面,其切纸的过程中存在四条直线,如下图:
想一想:切下的直线是否都是相交线?请给直线标上字母并加以说明。分析讨论所切直线有哪些夹角,都是什么样的角?
预设这样的练习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别出心裁,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新理念。在这一课前练习中蕴藏了本节课内容的四个定义性概念:“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所理解,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总结出平行线的不同的判定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接下来的新知生成环节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总结规律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数学的学习建模。因此,学生通过这一组课前练习的达标训练就可以创新拓展知识,并很好地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引擎”,其着眼点在于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诸方面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什么样的开端事在人为,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向45分钟要效率,达到高效课堂,课前导入功不可没。因此,本文是从三个角度预设的:用生活情境唤醒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用动手作图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用练习旧知点燃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我想,课前导入没有有章可循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导入新课,都必须使导入情境、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者和谐统一。在这里,三个角度的预设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仍然会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具体学情,精心打造教学的细微环节之处,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风生水起,自然天成。
【参考文献】
[1]虞朝霞.过程教育——以“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为例[J].中学数学,2018(4):27-30.
[2]章志霞.基于“整体观”的几何教学与反思——以“平行线的判定”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2015(4):17-19.
[3]吉明华.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效率高——以“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5(10):17-19.